卤煮
卤煮,可能不是正而八经的北京人听起这个词儿来会有些二乎。心说了:"这到底是一道什么吃食,跟卤水豆腐或是卤水蛋什么的,占不占边儿?"
同样,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也是一道历史悠久的北京小吃,其全称"卤煮火烧",酷爱他的北京百姓亲切又简单得称之为"卤煮"。用上海人的方言来说,这是老北京平民"打牙祭"的主要吃食。
谈起卤煮,就必须说说他的前身"苏造肉"了。
苏造肉出自宫廷,是一味皇家的家常菜。为何称其为苏造肉,我一开始也犯了嘀咕,想必这菜的做法来自于苏州?后来经过了解,才明白,这"苏"并不是苏州之苏,而是借以谐音,是酥烂的意思。也就是说此菜主要为酥烂的猪肉制成。清朝末年,宫里面一位姓孙的大师傅从宫中隐退,自己在北京的后门桥开了一家专门做苏造肉的小馆子。
后来,北京的一位姓陈的师父,又在此基础上加以延伸,其中加入了价格便宜的"猪下水",如猪小肠、肺头。又在其中以炸豆腐和呛面火烧做主食,煨在老汤中,待锅中之物全部进味,便售给百姓。这就是北京最著名的卤煮火烧老字号"小肠陈"了。
较"苏造肉"来说,卤煮火烧价格便宜,味道浓重,绝对适合当时贫苦的北京百姓"开斋"之用。既解了馋,又花不了多少钱,其乐而不为?不过这卤煮火烧的制作,却一点也不肯马虎,从原料到工序样样讲究。
先说这汤。制作卤煮,必需用老汤,这卤煮的味道好坏,也全在于这汤上了。所谓老汤便是这卤煮的原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更替使用,越用越香,越用越纯厚。不用时,去油封存,隔年再用。老汤的原料大都是各家秘制,决不外传。
次说这下水。卤煮中的猪下水第一要干净。商家从早市买来新鲜的小肠,首先做的就是用碱水加醋,反复清洗,为的就是把小肠中的臭味洗掉。肺头不能有淤血,讲究的商家多选用肺尖做原料。小肠切成顶针段,肺头切块,在翻滚的老汤中煮上数小时后,便身价倍增,由普通的煮下水一下变成了百姓口中的美食。吃上一口小肠,甚是好嚼,由于精心洗过,决不会让人感到牙碜,原有的那点臭味也早就被忘在脑后了。
再说这烧饼。卤煮中的烧饼必需用呛面做成,为的就是一个筋斗,这让我想起了西安羊肉泡馍中的馍也是这样的。您想呀,要是普通的烧饼,放在沸腾的老汤中,咕嘟上几个小时,甭说饼了,怕是连魂儿都没了。出锅后的烧饼,被切成小块,放在口中还是那么有嚼头,因为老汤已然浸透了整个火烧,所以口中肆意的也只有那浑厚的香味了。
一碗热气腾腾的卤煮火烧放在了您的面前,再喝上几口北京的"二锅头"。"香"就一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