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品造假:从人工到高科技 鉴定如同雾里看花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10:2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年一度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打假”成为各行业主题。而艺术品市场一直以来较为特殊。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印刷、化学、机械等技术进步,间接促进了造假行业技术革命,导致一些以往鉴定手段失效,寻找新的鉴定方法成为当务之急。造假正在朝着专业化、集团化趋势发展。不可否认,这种行为阻碍了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妨碍市场从“小众”往“大众”升华。
眼下艺术品投资正呈现出繁荣火爆的景象。一个瓷碗,可以拍到上百万,一张现代画,能被卖出千万价。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国内富人们已经从豪掷万金的层次上升到钟情于高雅艺术品的层次。不论从消费观还是审美观来说,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但繁荣背后也有阴影。盲目的市场追捧也成就了让不法行径生存的土壤。造假产业链的运作下,价值千万元的元代青花瓷,真正的年龄可能也就才不到一岁。
造假古已有之,依假的程度不同,分为三类:一是臆造,完全凭自己想法,天马行空来造假,这种比较好辨别;二是有历史依据,但造假者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导致把各个朝代的元素糅合在一起,比如仿唐代的东西用了宋朝的形制,这种仿品需要一定的历史和专业知识来进行辨认;三就是高仿品,在各个方面都完全按照真品来做,有时候连专家都不一定能看出来。古时人们制作仿品很少是为牟利,往往是出于个人喜好,仿前朝的精品。宋徽宗时就仿了一批商代青铜器,属于宫廷订制,现在这批东西存世量极少,价格也很高。乾隆时期也仿过前朝的玉、瓷器等。为牟利而大批量仿造艺术品始自晚清、民国,譬如在素面青铜器上后刻铭文以增加其价值。总的来讲,当时的作伪技术与现在相比还比较少,多是依照传统工艺来,作假的量少,东西也有一定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近二三十年,随着科技的发展,造假技术突飞猛进,造假的量骤然大增,利润也极高。造假者用很低的成本,几十块钱的投入,造出的假东西可以卖到十几万元,牟取暴利。造假、作伪涉及艺术品收藏的各个门类,陶瓷、玉器、钱币、青铜器、字画及各类杂项都有。尤其在历史上出产相关资源的地域,造假兴盛,形成产业。
近现代书画从人工到高科技形成产业造假
在百度中输入“书画+造假”,得到了2,810,000个结果,足见书画造假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这也是艺术市场被认为“水很深”的重要原因。
中国其实自古以来就有造假的传统,造假技术渐趋完善。据多年从事书画鉴定专家介绍说,“传统造假主要有几类:一是临摹,这也是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手段;二是仿制,这是最常见的造假手段;第三是向壁虚造,是一种臆造,是技术含量最低的造假手段,但也能骗到人;四就是半成品造假,画家本人画到一半,没有完成,造假者会完成补全冒充,这类作品半真半假,很难鉴定;五是专门针对古代册页造假的,称为“雨夹雪”类,把原本一本册页临摹,以真假交错方式重新装订成两本册页;六是夹生饭,假画配真题跋或真画配假题跋;七是画家本人请人代笔,古今画家都存在这种现象。”
以前的造假,如果说是造伪者直接地用水墨来造假,相对来讲如果你认真分析的话还是能看出来,但是科技的进步,仅凭视觉是很难判断的,除非进行一些破坏性的分析。现今又出现了水印添墨、电脑刻  章、装裱作旧、陈旧宣放格临摹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作伪手段。
造假多样化 瓷器做旧去“贼光”
钱币造假以古钱币为主,要辨别钱币的真伪,就要抓住制假人造假的出发点,那就是什么钱币市面的价值高,他们就造什么。在收藏市场上,钱币造假主要以古钱币为主,而那些市场价格较高的古代钱币,赝品也是最多。其中最常见的造假方法就是“移字”。所谓“移字”指的是将两个古钱币上书写字体相同部分文字相互交换,从而将一枚普通钱币做成一枚珍贵罕见的钱币。除了以上的造假方法外,还有一种很普遍的方法就是用古时钱币的模子,用新铜造出古钱币,再经过短时间的简单处理,比如说做假锈、假包浆等,拿到市场上买卖。
书画造假以临摹为主,书画作为收藏的重要门类之一,因参与人数多和市场流通性好,所以在收藏市场上赝品相对较多,加之造假手段之众多,伎俩之丰富,因此书画的鉴定最为复杂。比较常见的书画造假方法包括临摹、裁割、接补等十几种,不过在众多的造假方法中主要以临摹造假为主。所谓临摹造假就是首先拍下知名画家作品的照片,然后找人模仿,画好后再找专门负责做假题款的人员模仿题款,最后用做好的假章盖上,一幅假的所谓“名家画作”就出炉了。由于这种假画在行内被称为“高仿画”,欺骗性较高,所以给收藏市场造成的杀伤力也最大。
如何打击杜绝艺术品造假行为
在一些发达国家,艺术品鉴定的制度与技术都比较成熟和完善。大学的艺术品研究机构、各大博物馆都建有实验室,可以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对艺术品的物理性质进行检验,不仅是检验本馆藏品,也接受外来委托,这就给专家的鉴定提供了物质证据与支持。此外,对于古代艺术品的鉴定,这些国家普遍采取的是专家制。艺术品鉴定专家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并且受到严格的职业规范约束,他们的鉴定证明也可以被用作司法判决的凭证。
尽管,国内艺术品行业中早已存在很多评估鉴定机构,但一些所谓的“权威”鉴定机构、专家所提供的鉴定,往往是通过经验、“眼学”得来,甚至可以直接“购买”鉴定证书。而目前中国的艺术品鉴定证书并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在法院审理书画鉴定案件的时候,书画鉴定专家的意见也往往仅供参考,很难成为证据。
从法律的角度看,艺术品鉴定的证据需要综合论证,没有惟一性。广大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应该学会适当地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 假国宝献汶川上演最荒诞的公益闹剧
2009年5月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数十位中国民间藏家将号称总值数亿人民币的66件文物捐献给汶川县政府。不久质疑声随之而来。有网友在雅昌艺术论坛上贴出赠品图片后,跟帖者斥之为闹剧,包括 “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和直径超过1米的“明宣德青花釉里红大盘”在内的多件“国宝”收藏界普遍指认为是假得离谱的赝品,此事经《南方周末》、上海电台等追踪报道后,在藏界引起轩然大波,“国宝帮”作为最偏执的收藏群体正式被大家关注。
2 “汉代玉凳”玩穿越,原是邳州作坊制造
2011年1月9日,“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这两件拍品起价为1.8亿元,最终在中嘉拍卖以2.2亿元成交。该价格使其成为去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随后不少网民纷纷称是赝品,拍卖方涉嫌拍假,而故宫研究院周南泉却坚持认为这件汉玉凳是珍贵文物,据知情者披露: “汉代玉凳”不过是在邳州当地制造加工的“赝品”,成本价50多万。
3 一件“金缕玉衣”引发的诈骗案
2011年9月,某商人找来一堆玉片,请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委员会主任牛福忠串成了“金缕玉衣”。牛福忠又请来中国收藏家协会前秘书长王文祥等共5位专家在装着“金缕玉衣”的玻璃柜子外“走了一趟看了看”,便为这件“文物”估价24亿元人民币。某商人用这一纸估价说明,骗银行放出7亿贷款,直接导致银行损失5.4个亿元。
4 1.4亿宋徽宗书法堪比地摊货的天价拍品
一件被称为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的书法作品在2012年1月2日在深圳拍出了1.4亿元的高价,在此前的报道中,这一作品被称是宋徽宗赐给北宋权宦童贯的。然而,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对记者表示,目前存世的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确实是赵佶赐予童贯的书法作品,但只有一件,而且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他从未听说过有两件,在深圳拍出的这件作品应当是赝品或临摹品。
5 徐悲鸿《人体蒋碧薇女士》遭联名打假
北京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2011年春拍中,以728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拍出了名为《人体蒋碧薇女士》的“徐悲鸿油画”。该油画的拍卖信息被发布于多家网站,同时配发的还有“徐悲鸿长子徐伯阳”所出示的“背书”和“徐伯阳与这幅画的合影”,以证明该画为“徐悲鸿真迹”。随后,中央美院1982级10名学生联名称,2010年6月拍出7280万元的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实为同学们1983年的习作。
6 杨之光假作事件
2012年4月,著名画家杨之光已经拍卖和即将上拍的作品中发现42幅赝品,涉及17家拍卖行。杨之光通过女儿杨红的微博发布赝品信息,提醒藏家注意。事后,包括嘉德在内的拍卖行多已撤掉杨之光赝品。
7 署名美院教授画册被指伪书涉事画家强烈谴责
2012年2月1日,署名为广州美术学院杨之光等多位教授集体编著的《岭南画派技法范本》,被杨之光本人揭发系伪书。其中书中刊登的所谓“范本”,有些竟是假画。
8 雅昌艺术网联手徐冰、罗中立打假
著名艺术家徐冰和罗中立在2012年秋拍之前,在网上的预展信息中,发现多张署名自己姓名的赝品,其中不乏国内的一线拍卖公司,两位艺术家第一时间联手雅昌艺术网发出“谁在造假”的系列报道,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强烈关注,也引发了拍卖行对于赝品上拍的讨论。
9 祁志龙“假作”的乌龙事件
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拍中祁志龙《消费形象37号》被艺术家本人称为赝品,4月14日,苏富比出具香港少励画廊的保证书证明为真品。针对苏富比的声明,祁志龙及时给出回应,称由于他记忆失位,现在可以确认作品非赝品。虽然最后是一场乌龙,但是足以说明艺术家对诚信之重视程度。
10 明永乐青花“热水瓶”引发的收藏闹剧
7月14日晚上央视播出的《寻宝——走进晋江》栏目中,惊现明永乐青花瓷“热水瓶”,底款: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御宝,大明永乐六年戊子秋。当有关专家指出这件并非所谓的官窑瓷器时,持宝人还不愿相信,并坚称是郑和下西洋时所使用的热水瓶,这场关于收藏的闹剧让人啼笑皆非。
11 小作坊仿作张大千《泼彩山水》竟以2.5亿元成交
1月21日,在济南举行的“翰德轩迎春拍卖书画会”上,张大千巨幅《泼彩山水》以2.5亿元成交,超过以1.008亿元成交的张大千另一巨作《爱痕湖》价格,创中国书画作品成交价格新高。 消息引起圈内争议,随着业内人士在微博等平台热烈讨论,此幅作品的真假更加扑朔迷离。
12 王刚砸宝事件引发的艺术品鉴定口水战
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栏目“砸”出争议,有专家观看后公开质疑称所砸赝品“大多是真品,且不乏珍品”,最终北京市文物局委托专家对被砸赝品重新鉴定,确认所谓的“真品”系现代仿品 。此消息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再度暴露出目前艺术品收藏投资领域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尴尬现实。
13 一场官司引发的鉴定专家的鉴定之权讨论
2012年爆出的一场艺术品官司,虽然并为涉及到真假事件,但在艺术品鉴定方面却至关重要。事件的起因时郑州朱氏兄弟家传的乾隆御笔《嵩阳汉柏图》,被某档鉴宝节目的刘姓鉴定专家鉴定成赝品,先是撮合以17万元价格卖出,之后又以8736万元天价拍卖。兄弟俩一纸诉状把这位鉴定专家告上法庭。兄弟俩的遭遇,再次揭开了文物艺术品鉴定乱象丛生之冰山一角。
14 傅蕾蕾微博“打假”
国画大师傅抱石的外孙女傅蕾蕾在微博发表声明,在香港荷里活广场“傅抱石妙笔丹青迎新岁”展出的15幅画皆为赝品,该微博在网上引起热议。而在香港荷里活广场的微博上提到,这15件傅抱石作品均是“中国十大收藏家”赵泰来博士出借展出的,号称价值上千万。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4-12 09:18 ,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