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8 10:21:50
|
只看该作者
原矿底槽清
简介:底糟青名泥,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系,紫泥原矿大致可分:头糟青、二糟青、底糟青等三类,本名泥产于紫泥最底层,质量之佳,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及已故顾景舟大师最锺爱之名泥;此泥矿名称,因宜兴产地方言沿用已久,为恐溷淆,故用其音直译文字,以“底糟青”名之。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矿产地:近年黄龙山四号井,因故塴蹋而封井,矿源日益短缺,残留堆积风化之“底糟青”因而愈显珍贵;宜兴紫砂举世闻名,本泥功不可没。
窑温:约1180度C。
收缩比:约12%。
冲茗特性:温和典雅,茶汤韵味悠扬、沉着持久,养泡日久,泥色由棕变幻为古黯肝色,愈显古朴素雅,明润光和也!
冲泡建议: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花茶,碧螺春,红茶,绿茶等。
---------------------------------------------
黄龙山底槽清泥料照片
----------------------------------------------------
底料壶的三大特色! 金砂隐现”, 发色, 泡养效果.
1.“金砂隐现” 底槽清原矿带有"鸡眼"(本绿),说得更清楚一点底槽清实际上是紫泥和本山绿泥的共生矿. 请参考下图:
底料中的绿色“鸡眼”粉碎(泥料提炼过程中)窑烧后呈现的是黄色颗粒,所以,细看壶表内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或灰黄色砂粒。因此底槽清矿料做的壶表面会有“金砂隐现”的说法。
在制壶过程中,流把和身筒拼接时,是由于使用的脂泥含水量高,窑烧后造成金黄色的本绿砂粒更明显.
泥料提炼的过程 原矿底槽清--正在分化的底槽清--把分化的矿源辇成粉末--再把粉末过筛--吸铁后加水搅匀--手工锤练--机器真空泥料
底槽清也不过是上好清水泥的一种. 所以,从清水泥过度到底槽清就存在一个灰色地带.普通的清水泥也有含本绿但比率很少,很分散,不均匀也不集聚.优质清水泥含本绿成分比率较多也集聚不过还没有形成圆形的本绿("鸡眼").
紫砂泥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订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壶友需要靠自己可以接受的程度来画自己的标准线. 如何画自己的标准线就要看什么是"鸡眼"了.
"底槽清"可以定义为:
“原矿中紫泥带有本山绿泥的共生矿”
比较严格的定义为:
“原矿中紫泥带有本山绿泥的共生矿,本绿成分比率较多也集聚成圆形状的"鸡眼".
从严格的定义,只有左一和左二图片中的原矿是底槽清.如果从较弱的定义上来讲,左一到左四图片中的原矿都是底槽清原矿.
当以上全部天然含本绿的原矿制成壶, 壶表内都会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砂粒.
带有"鸡眼"的原矿制成壶后, 壶表内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砂粒. 反过来不一定真. 壶表内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砂粒, 原矿不一定带有"鸡眼", 原矿可以是天然含本绿, 但是, 本绿没有集聚成"鸡眼".
调砂还有几种方法可识别, 分辩原矿是天然含本绿或带有"鸡眼"的原矿在制成壶后似乎没有什么方法可行.
也就是说调砂制成壶后当底料壶还有几种方法可识别.可是把天然含本绿的原矿制成壶后,单方面从壶表内看砂粒是无法进一步细分,还需要配合发色和泡养效果才能看得更详细.
基本上人工调配进去的本绿颗粒可以分为两种:
1. 调入不同目数(通常为较大目数)的本绿颗粒 或
2. 相同目数的本绿颗粒.
第一种比较常见也比较容易辩识,不用近距离看也能明显的看到本绿颗粒均匀或不均匀的分布壶表内.由于收缩率不同,壶的表面就会形成诸多突起的砂粒或引起表面凹突如下图所示:
带有"鸡眼"(本绿) 的底槽清原矿, 在炼泥的过程中一定会被炼成相同目数熟泥. 制成壶后本绿颗粒会很自然的隐含着的, 泡茶时經熱水沖淋金光闪闪, 忽隐忽现非常漂亮. 如果壶身本绿颗粒目数较大暴在表面, 一定是人工调配的.
通常在实体店看到的都是调入较大目数本绿颗粒的做假,分辩人工调配相同目数的本绿颗粒(如清水泥人工调配相同目数的本绿)与含天然本绿的清水泥原矿(本绿在原矿中没有集聚成"鸡眼"). 我还是较偏向从发色和泡养效果下手.
其他的方法理论上行得通 , 不过, 实际上有一定的难度如:
“底槽清烧成品,在泥胚厚度一致的前提下,要比清水泥的重一些。原因是紫泥里面含有了本绿,含铁量较清水泥大,所以比清水泥重一些”
“引起表面凹突不同之外还有一种现象是拖尾现象.那是因为后调的团泥并非在紫泥中共生的原矿.硬度有可能比调一起的紫泥还低在明针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拖尾现象”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