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9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野生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坡鹿”

[复制链接]

3524

主题

6785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风云使者

追颠使者

积分
2147483647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财富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14:1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坡鹿 Cervus eldii 坡鹿 学名:Cervus eldii hainanus
英文名:Eld's deer, Thamin
别名:眉杈鹿、眉角鹿
分类位置:偶蹄目 Artiodactyla
           鹿科 Cervidae
           鹿亚科 Mervinae
           鹿属 Cervus
濒危信息:CITES 附录I
           IUCN:濒危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1级
物种特征:中型鹿类。外形与梅花鹿相似,但体形较小,花斑较少。一般体长为160厘米左右,肩高104-110厘米,体重60-100千克。体形狭长,颈部和四肢也较为细长,背鬣不明显,主蹄狭窄而尖,侧蹄小。雌兽的头上没有角,雄兽头上角的形状很特殊,有一个较大的眉杈,向前长出,然后稍微向上弯曲,而主干则先向后,然后再弯曲向上,并向前伸展。主干下面不分叉,看来好像没有次叉、三叉,其实是分叉的位置较高,都长到了主干的上端。主干与眉杈接连起来,形成一个大角度的弧形,几乎呈弯弓状,上端生有3-6个长短不一、又尖又细的小尖,这种角型显然与梅花鹿和其他鹿类不同。角的长度约为100厘米以上,粗12-13厘米,角尖相距78厘米以上,眉杈也很长,可达45厘米。体毛一般为赤褐色到黄褐色,背部颜色较深,背中央由颈部至尾巴的基部有一条纵行的黑褐色脊带纹,带纹两侧点缀着白色花形斑点,每个斑点如铜钱般大小,间距为3厘米左右,此外在臀部也有少许白色斑点。雄兽的毛色比雌兽的深,特别是在发情交配季节,显得更为浓艳。到了秋末冬初,全身便都换成长而浓密的冬毛,白色的斑点也都褪去,几乎完全消失,一直到翌年春天,这些斑点才又逐渐显现。体侧及四肢外侧的体色较淡,腹部和四肢内侧则为灰白色。颜面部及耳朵的背面为黄褐色,耳缘带有黑色,耳内为白色。尾巴的背面为栗棕色,腹面为白色或淡褐色。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分布范围:国内只分布于海南岛。曾广泛分布于山区外围的丘陵台地,本世纪初内围低山,如琼中的和平、东南部的万宁三更罗等地都有分布。50年代前后山地北部的屯昌、儋县,南部的崖县、乐东等地也有广泛分布。目前仅局限在岛西南部的东方、白沙的个别地点。国外分布于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
生活习性:坡鹿性喜群栖,但长着长长的大角的雄兽却大多单独行动。通常可以看见成双成对或3-5只在一起组成群体,集散于小溪旁或沟谷内的草坡和湿润的田地中,以及火烧迹地等,其中主要为雌兽和幼仔。在发情配偶期间,集群现象更为明显,最多时约有12只左右。觅食活动多在早晨和傍晚,尤其在大雨过后更是活动频繁。它较为耐旱和耐热,虽然喜欢在有水的草地附近觅食,但尚未发现有进行洗浴或泥浴的现象。据说过去坡鹿数量很多的时候,也常在白昼觅食,甚至接近或混入放牧的家畜群中,后来由于人们活动的影响,才被迫于早晨和夜晚活动。它的视觉和听觉都非常锐利,奔跑更是十分迅速,特别善于跳跃。在觅食的时候警觉性也很高,每吃两三口便抬起头来四处张望,谛听原野上的动静,匆匆吃食完毕后,即行遁藏。一旦发现敌害,立即疾驰狂奔而去,虽有数米高的乔木、灌丛或数米宽的河沟,皆能一跃而过,因此还有许多关于它会“飞”的传说。因为在坡鹿的产地也大多分布着水鹿,所以还流传着水鹿喜欢咬食坡鹿的茸角的说法,因而这两种鹿从不混居。事实上,水鹿的栖息地主要是海拔较高的山麓地带,而坡鹿的活动区域有所不同。
坡鹿的主要食物是青草和嫩树枝叶等,种类有竹节草、丁癸草、鸡占、鹊肾等,也吃番茨叶、嫩稻苗、蔗苗等作物,尤其喜欢吃水边或沼泽地里生长的水草。此外,它还经常舔食盐碱土,以补充身体所需的矿物质和盐分等。
坡鹿的发情期多在4-5月份,这时已经进入雨季,树木抽芽,野草茁壮,食物十分丰盛,使其身体逐渐肥壮。雄兽为了争夺配偶而发生激烈的角斗,常常弄得遍体鳞伤,获胜者便与雌兽交配,并且一直相伴到发情期结束,如此才能留下更为强壮的后代。怀孕的雌兽多在10-11月间生产,每胎仅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重约为3-4千克,身上长有白斑,毛色大体均匀,但臀盘不明显。
在5月下旬,争偶、交配之以后,雄兽便陆续离群独居,然后于6-7月份脱去毫无光泽的旧枝角,从角座开始长出由像天鹅绒一样的柔软皮肤包裹着的新茸。鹿茸在10月份前后最为丰硕,以后皮肤破裂并脱落,茸角逐渐角化,呈现深褐色的光泽,角表面的复杂沟渠是茸角时期血管的痕迹。到了翌年夏季旧角再脱落,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坡鹿的繁殖,以及长茸的季节均比栖息于同一地区的水鹿明显较迟,时间也较为集中。坡鹿寿命16~18年。

种群现状 本世纪50年代初,坡鹿分布在屯昌、儋县、白沙、昌江、东方、乐东等6个县20多个点约300 km2范围内。据余斯绵等(1984)调查数量约500-600只。60年代后期残存量不足100只。70年代中期调查证实,坡鹿仅存于白沙县的邦溪和东方县的大田两地,分布面积不足40 km2,数量不足50只。1976年在东方县的大田和白沙县邦溪建立自然保护区。当时坡鹿仅46只。1983年再次调查时,大田自然保护区内的坡鹿数量由1976年初建时的26只增加到70余只,而邦溪自然保护区内的20只坡鹿则全部被杀光。目前坡鹿数量总数约300只,局限在大田保护区极其周围面积不足25 km2的狭小范围内(宋延龄,1993)。其中2/3在大田保护区的围网内。
致危因素 1. 在海南岛坡鹿产品的滋补及药用功效被神化。坡鹿的产品均被视为珍品,售价高出梅花鹿和水鹿的同类产品多倍。一只坡鹿曾售价3万元。倒卖一头坡鹿可获得相当于当地农民10年的收入。巨额利润是坡鹿面临持续的严重偷猎压力; 2. 人口剧增,开发加速,使海南坡鹿的生境一再丧失,目前只能残存在大田自然保护区内。这最后的1376公顷土地仍在被蚕食,目前真正适于坡鹿生存的生境已不足1200公顷。如以每百公顷可容纳50只坡鹿计算,大田自然保护区至多只能容纳600只坡鹿。现在,保护区内2/3的坡鹿被围在围拦中,不仅食物短缺,而且拥挤效应也必将对坡鹿产生严重的生理压力,导致繁殖力、生存力降低。一旦爆发传染疾病,后果不堪设想(宋延龄,1993); 3. 由于分布范围极为狭小,不利于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一旦有天灾人祸,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现有坡鹿保护区面积仅2万亩,附近尚有的坡鹿栖息地区不断被垦殖; 4. 大田保护区周围的所有土地均被辟为农田,保护区已没有扩展的余地。当地居民的牛羊均以保护区为牧场,数以千计的牛羊与坡鹿争食,降低了保护区对坡鹿种群的容纳量。 现有保护措施 属于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1976年建立大田和邦溪两个自然保护区,其中邦溪保护区内的坡鹿于1981年全部被杀光,但在大田保护区内的数量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91年调查时,数量已由初建该保护区时的26只增加到了300余只。目前大田保护区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面积为2万余亩,1986年保护区在坡鹿数量较多,生境条件较好的马路田小区设立了2.8m高的围拦,面积为95公顷(1420亩)。围拦将保护区内的坡鹿分为两个独立的种群。1989年7月,因围拦内坡鹿的密度太高,而将其面积扩大至300公顷(约4500亩)(宋延龄,1993)。
保护措施建议 1、当前坡鹿残存的是半野生半放养的种群。必须扩大保护区面积,把保护坡鹿和恢复该地区的自然植被和生态系统结合起来。扩大围拦面积,降低围拦内坡鹿种群的密度,减轻拥挤效应,减少疾病流行的危险; 2、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保护措施。加强日常巡逻,严厉打击盗猎及倒卖坡鹿产品的不法分子,减少偷猎案件的发生; 3、在保护区有限的坡鹿栖息范围内,改造不适于坡鹿生存的不良生境,提高保护区对坡鹿种群的容纳量。落叶季雨林及生长大量禾本科植物的草地是坡鹿的理想生境。防止坡鹿生境退化。在保护区内还应设盐场,补充无机盐的不足。定期检查水源,保证水质以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 4、从东方县大田保护区引出部分种鹿,引放到现在已没有坡鹿了的白沙县邦溪保护区,以免灾害时全部损失。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亚种分化:海南坡鹿是坡鹿的一个亚种,国外尚有C. e. eldii指名亚种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的曼尼普尔区;C. e. thamin 分布于缅甸;C. e. siamensis 分布于泰国和马来半岛。原先的分类争议在于把海南坡鹿认为是C. e. siamensis的一个分支,现在区分开来作为独立的亚种。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9-10-24 14:17:13 | 只看该作者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坡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9-10-24 14:47: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花鸟鱼虫,就不养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4-12-26 18:40 ,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