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野生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

[复制链接]

3524

主题

6785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风云使者

追颠使者

积分
2147483647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财富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4 14:0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羚牛 Budorcas taxicolor 羚牛   学 名:Budorcas taxicolor    英文名:Takin   别 名:扭角羚、牛羚、金毛扭角羚
分类位置:    偶蹄目 Aritodactyla
   牛科 Bovidae
       羊亚科   Caprinae
   羚牛属 Budorcas
濒危等级:   CITES: 附录II  
  IUCN: 濒危 VU A2cd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外形特征:(高黎亚种)头部呈浅棕色,上体暗黄而染有淡褐色,四肢、腹部和臀部褐黑色,背中脊纹黑色。整个体色较四川羚牛和秦岭牛羚要深,其躯体和角的大小及弯曲度也较之小些,但鼻骨的隆起要发达些。羚牛体长170~220厘米,肩高100~130厘米,体重150~400千克,有些更大个体可接近500千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分布范围: 我国境内主要分布于西藏和云南。西藏分布区是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大拐弯"江岸以东,以墨脱县以南的米什米丘陵为中心;云南分布区位于西北部的高黎贡,其地形与西藏分布区相似,是沿山脉延伸而来的。云南分布区境内计有贡山、福贡、盈江、沪水、腾冲、保山和龙陵等7个县。在国外见于印度阿萨姆和缅甸。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注:各亚种分布图
生活习性:高黎贡羚牛是最靠南的一个亚种,它们生活于海拨2200m以上的亚高山切割地段。常年活动于3000-4000m间的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及亚高山草甸。夏秋季可见于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或雪线附近,冬春季下移至林内及避风的低山河谷一带活动。气候温凉潮湿,可避开低处的酷热及蚊、蚋、蠓、虻等昆虫的叮咬骚扰,在冰斗边缘的泥池和泥塘,有盐碱地可供它们舔食,以满足大量草食、发情交配和妊娠等生理节律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植被和水源丰富,由蒿草、蓼科的草类组成建群种,还有西藏箭竹伏地密集丛生呈草甸状,故其食物基地较广阔,食物极为丰富。群栖,常于清晨和黄昏取食竹叶、草类,亦食多种植物的嫩枝、幼芽,到秋季则采食各种植物的籽实。每年秋季在高山草甸发情交配,于次年春末夏初常产1仔。
种群现状:西藏接近3000头(尹秉高,1993);云南约10群,每群约30-40头,另加一些离群独栖者,接近500头,总计约3500头。80年代初在察隅、墨脱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目前西藏在这两地已发展到近2000头。云南高黎贡山建立保护区后也有所发展。
致危因素: 除采伐森林破坏栖息地生境缩小外,当地群众还利用它们集群和舔盐碱的习性,加上躯体庞大行动规律性强易于猎获,故常于冬季猎杀肉食。迄今西藏少数民族仍以它们为主要狩猎对象,如林芝的东久、迫隆两乡,每年捕杀100余头。察隅、墨脱自然保护区外,每年也捕杀100多头(尹秉高,1993)。
现有的保护措施:这个羚牛亚种也和其它亚种一样被列为国家I类保护动物,应该受到严格的保护。目前在云南已建立了国家级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1986)和怒江(1986)自然保护区,对腾冲、泸水、保山和贡山等地的大多数羚牛可进行保护,但在西藏这个亚种的主要分布区已建立了墨脱(1986)和察隅(1985)两个自然保护区。两省区保护区总面积达662780公顷。已建立的应加强管理严防盗猎,未建立的应以保护区为基地,广泛地进行宣传教育,认真贯彻中央有关保护珍稀动物的通令、通知和有关条例法律。
建议的保护措施:高黎贡羚牛是横断山脉的特产动物,在我国境内已十分稀少,且多被分割,应特别注意加强保护。已破坏的环境结合植树造林使之迅速恢复,盗猎现象应绳之以法,予以坚决制止。还应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使保护管理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如个别地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一定的狩猎定额,可以考虑适当地开放严格管理下的狩猎。对高黎贡羚牛的保护,还应与毗邻的印度、缅甸进行国际合作,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好这个种群。
亚种分化:羚牛秦岭亚种[识别特征] 在羚牛几个亚种中它们体型较之更大些。遍体白色或黄白色,老年个体为金黄色,背中不具脊纹,吻鼻部和四肢为黑色。幼体通体为灰棕-棕褐色。
分布 是秦岭山脉的特产动物,其分布沿秦岭主脊冷杉林以上。主产县有周至县,一般产县有太白、宁陕、洋县、佛坪和柞水等5县,宁强、凤县、略阳、留坝、勉县、城固、镇安、户县、眉县、蓝田、长安等11个县亦有分布,总计有17个县有分布(吴家炎,1990)。
生境与习性 它们一般生活在1500-3600m的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晨昏采食。由于食物基地内的食物有季节变化,故它们的活动常作季节性的移动。春季它们常下至1500m左右的山谷中采食禾本科、百合科等的青草、竹笋与竹叶,以及一些灌木的嫩枝幼叶;夏季迁移至高处采食含有多种维生素及淀粉的草本为食,然后进入林阴以避烈日;秋季则采食各种植物的籽实;冬季进入亚高山台地或向阳的山地食物基地,主食秦岭箭竹、冷杉等树皮及灌木嫩枝,并照晒利用阳光取暖。它们在一定季节常喜食一些特定的食物,除季节因素外,也可能与某些生理节律所需有关。它们还喜舔食岩盐及硝盐,这不仅与草食动物一般要补充盐分的生活习性有关,而且还可能与生殖和胎儿发育需要一些矿质微量元素有关。羚牛的集群性强,每群约20-30头,也有50头左右,冬季还出现更多的聚集群。对它们的骚扰主要是牛虻、蚊的叮咬。天敌主要是豺。7-8月发情交配,次年3-4月产仔。
种群现状 主产县周至约587头;一般产县佛坪约104头,洋县约225头,宁陕约135头,太白约191头(吴家炎,1990);少量分布的县有11个,每县约有50-100头,共计17个县总计约有2000头左右。上述数据是在森林郁闭度较大的生产县和一般产县林区所作的统计,受破坏及伐区密度较小。少量分布的县只作数估计。保护区和未采伐林区种群较稳定,但受破坏及采伐区种群数量日趋下降。 IUCN/SSC 羊亚科专家组(Shackleton, 1997)报道国内专家提供的资料称,本亚种约有1200头。
致危因素 秦岭羚牛分布区有逐年缩小和种群数量有递减的趋势,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森林采伐,不仅使它们失去了隐蔽场所,而且使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逐步受到破坏,缩小了食物基地,得不到丰富的食物资源;其次是人为干扰和捕杀,不仅限制了它们的活动,也危及到了它们的安危;三是种群分割数量少,孤立地生存于岛状生活区域内,社群彼此互不交往,几乎没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换。当一个社群渐趋濒危时,更没有新成员移入。如不采取应急措施,不少孤立区域最终将会导致绝灭。IUCN/SSC 羊亚科专家组(Shackleton, 1997)报道国内专家提供的资料称,50年代周至县的数量约为250-300头,现今约有72头留在保护区内。 饲养情况 秦岭羚牛和四川羚牛一样,在全国一些大的城市有展出,并饲养繁殖成功。在秦岭山区群众曾有捕获幼犊驯养后用以耕犁。因其体质强壮,耐劳耐旱,颇适于山区畜力的要求,如有计划的开展驯养,尚可扩大畜源。
现有保护措施 我国也已将其列为国家 I 级保护动物。在秦岭山脉除在柞水、宁陕建立了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羚牛而外,还有太白山和佛坪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周至县的金丝猴自然保护区等,其境内均有羚牛,并都受到保护。根据199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陕西省主管部门和保护区已加强了宣传和贯彻执行,近年已杜绝了盗猎现象。
保护措施建议 上述四个自然保护区在境内虽受到了保护,但由于羚牛的迁移活动范围很大,可能超出区外,加之它们群栖性强目标显著,躯体笨重,又常定期定点舔食盐咸水,冬季下移低山河谷等等因素,容易被人盗猎。因此应进一步贯彻执法,广泛地进行宣传,加强管理。保护食物基地和保护天然盐场及设置人工盐场。同时还要进一步研究驯化饲养,以扩大畜源,或研究进行杂交育种,以期得到优良品系的后代,使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从而起到调动群众保护的积极性。不仅开辟了畜源,对保护物种也有积极的意义。羚牛四川亚种[识别特征]成兽体重300-600kg,全长2m左右。体型庞大粗重,四肢粗笨,肩高大于臀高,尾短,约10-15cm。体为淡棕褐-灰褐,吻、背及臀有黑色斑驳;背中具灰黑色脊纹。鼻部大而裸露。喉具长毛(俗称"羊胡子"),额具由上而后转向外后的扭形角。
分布 分布于横断山脉北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亚高山地带,具体分布除四川外,甘肃南部亦有分布。四川省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西缘和川西南高山深谷地带,包括下列各山系,计44县:岷山山系 有青川、平武、南坪等3县为主要分布区;北川为一般分布区;若尔盖、黑水、松潘、茂汶、绵竹、安县、什邡、彭县、都江堰市等9县有少量分布。邛崃山系 有汶川、宝兴和天全等3县为主要分布区;芦山和大邑为一般分布区;崇庆、邛崃、小金、理县、大金、丹巴、康定和沪定等8县仅有少量分布。相岭山系 有洪雅、 峨边、峨眉、荣经、汉源、越西、石棉、九龙和冕宁等9县有少量分布。凉山山系 有马边、美姑和雷波等3县有少量分布。大雪山 在九龙分布较多。沙鲁里山 在理塘、得荣、稻城、乡城、木里和盐源等6县有少量分布。甘肃省主要分布于与四川省接壤的岷山山系与陕西毗邻的秦岭山脉的西段,包括徽县、两当、武都、文县、康县、迭部、天水和舟曲等8个县。
生境与习性 四川羚牛出没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亚高山森林、灌丛或草甸,海拨1500-4000m间。有季节性迁移现象,但其主要栖息地是在海拨2000-3400m的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多营群栖,集群数量变化很大,少则3-5头,一般为10-45头(葛桃安,1987),在冬季常聚合成60-130头大的聚集群。活动范围可达100余km2。春季主要在河谷以青草嫩枝叶等为食,夏秋逐渐上移以枝叶和高山草甸的籽实和草料为食。冬季主要以箭竹、玉山竹和巴山木竹等属的高山竹类为食。它们所采食的植物种类十分广泛。羚牛如同大多数偶蹄类一样,具有舔食盐碱,以获得微量元素的习性。每个社群的活动范围内,往往都有一、二处含盐碱较多的地方或含硫的泉水,俗称盐场、牛场、盐井或臭水。它们年复一年地在一定时间(5-10月)、一定地点,多于夜间来舔食,故还可借以布置人工盐场,同样可以招引羚牛来舔食。羚牛于4岁性成熟,繁殖期在6-8月,孕期8-9月,于次年3-5月一般产1仔,偶产2仔。据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调查(葛桃安,1987),100个雌体中,平均产仔37-48头,每年有近半数的雌体参加繁殖,而且由于有利于护幼的集群方式,故其存活率也比较高。在羚牛栖息环境里的天敌有豺、豹和马熊。
种群现状 根据岷山山系在青川和邛崃山系在汶川调查,在这些重点产区县有羚牛分布的区域内,每km2有1.2-1.3头。共有52个县有分布,其中重点县有7个,每县约500头左右,共约3500头,一般分布区有3个县,每县约100-200头,共约450头,少量分布的县有42个,每县约50-100头,共约3150头。据此推算四川羚牛总计约有7100头。在保护区内,如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种群有增长的趋势。在冬季沿公路每日都能见到它们,在羚牛湾还可见到100多头的聚集群。
致危因素 1、在未保护前,由于任意猎杀,从无人过问,致使河谷中山和被开垦采伐地区的资源破坏殆尽,有的地区已经绝灭,曾经作为它们一年一度舔食的盐场,也无问津。自60年代初我国将它列为重点保护动物以来,除部分地区有少量盗猎外,一些主要产区,尤以保护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其种群有所恢复。然而在保护区外,非法猎杀的仍然存在,如1989年在北川县马槽乡黑水村就猎杀了24头; 2、森林采伐破坏了栖息环境。青川毛塞的独立兽群,在1984年以前还有一定数量,由于伐木场不断进行森林采伐,其生境受到破坏,到1986年到此考察时,仅残存约5头左右的小群,退缩于与陕西接壤尚未砍伐的森林中。由于森林采伐,四川全省已有40多个县的扭角羚成为岛状分布(胡锦矗等,1993); 3、由于分布区多被分割缩小,种群间缺少基因交换,势必导致种群衰退,而有分片逐渐消失的危险。
饲养情况 成都动物园1972年开始饲养繁殖,以后北京、上海、石家庄、沈阳、福州,西北和西南各省动物园都相继饲养。1979年成都动物园繁殖成功以后,兰州、重庆、上海、北京和沈阳等地动物园也先后繁殖成功。但从长远看,必须在动物园系统有规划地建立起繁殖种群,以保证动物园展出的需要,减少对野生种群的依赖。
现有保护措施 羚牛是我国I级保护动物,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皮书上,将四川羚牛列入未定种。1980年日本出版的《世界的动物》一 书 ,把羚牛称为"探险家羡慕的目标"。我国除在四川天全,建立了以保护羚牛为主的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外,还有甘肃白水江和四川卧龙、唐家河、王朗、马边、美姑、九寨沟、蜂桶寨等以保护大熊猫为主,以及四川铁布自然保护区以保护梅花鹿为主和四川南坪白河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金丝猴为主的所有这些保护区内,均有羚牛分布也都同时受到了重点保护。以这些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保护区外各地州县主管部门也很重视宣传贯彻保护它的政策,部分地区还建立了禁猎区保护扭角羚等珍贵动物,其种群数量已有所恢复。对非法猎杀者如前述的北川县马槽乡,已分别按《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犯罪的补充规定》,对被告人,分别判了4-7年的有期徒刑,对制止盗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保护措施建议 有关部门应坚决执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随意猎杀,以利其恢复发展和将来合理利用。部分地区如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有超负载现象,可考虑在严格管理和科学基础上制订额度开展狩猎,供当地人民利用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或驯化后饲养繁殖以利用其肉和皮革。
羚牛不丹亚种[识别特征]羚牛诸亚种中体型较小的一个亚种。角较其它亚种羚牛粗短而角支圆钝,鼻骨较短而更隆起。雄兽前肩至体背为浅茶黄灰、浅茶黄色至褐黑色,雌兽略淡,背脊纹暗褐色至黑色从颈一直延伸至尾基部,体色除额部有一黄斑和肩背部黄色鲜明外,其余皆为暗褐色。栖息地较各亚种都高。
分布 属喜马拉雅山脉的特产动物。在我国仅分布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以南及"大拐弯"以西地区。即西起加查县的加查山,向东经朗县、米林、林芝而达波密,向南由加查至措美、错那、隆子、洛扎等县。国外见于不丹。
生境与习性 栖息地海拔较各亚种高,一般生活在3500-4500m之间的高度范围内。是典型的高山森林兽类,常出没于针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及雪线下的高山草甸。有明显的季节迁移现象。夏季多活动于喜马拉雅北侧,海拔3900-4500m较高的高山草甸生境或雪线附近,8-9月份后,它们逐渐向喜马拉雅南麓迁移。它们常过着群栖生活方式。在米林县的栖息地,据当地猎民所见,迁移至的羚牛,最多可达40-50头一群。冬季除可结成较大的聚集群外,也能见到离群的独栖者或较小的小群,它们常于林内及避风的低山河谷一带活动。喜食竹叶和草类,亦食多种树叶和种种植物的嫩枝、幼芽,秋季它们更爱采食各种植物的籽实。不丹羚牛也和其它各亚种的羚牛一样,也有舔食或舔饮盐碱地或水的习性,常定时定期到较固定的盐碱地活动,如在米林县雪卡沟有三处藏语称"大金擦雀"、"错各别则"和"擦雀沙儿芭"的盐碱地,这些地点都在冰斗边缘的泥池或泥塘。它们于秋季配种、翌年春末夏初产仔、每胎产1仔。 种群现状 平均每县约200头,估计总数约2000头,由于猎杀迄今尚未制止,种群数量有严重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当地群众常于冬季猎杀羚牛获取肉食。因羚牛有舔食盐碱和集群的习性,从而易遭猎杀。据尹秉高等1987-1991年调查,林芝、波密、米林平均每年猎杀数量分别为90-120、20-30、60-80头。估计错那、隆子、措美、洛扎每年猎杀20-30头。以上各县总共每年约猎杀500头。 饲养情况 目前尚无捕捉、驯养繁殖或展出。
现有保护措施 本亚种是喜马拉雅的特产动物,我国已将它列为国家 I 类保护动物。在墨脱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西南侧聂拉藏布江流域建立了墨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着重对羚牛等珍稀动物进行保护。对于猎杀羚牛的严重性,经过调查,开始重视,已加强宣传和管理。
保护措施建议 喜马拉雅的这种特产动物在我国仅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林芒、加查、措美等8个县境内、数量十分稀少。应组织人力进一步调查规划不丹羚牛等珍稀动物及其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如加查山和错那等地,使之形成一个保护的网络带。对当地出现的猎杀现象,也应坚决加强执法力度,并注意积极地开展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在确保种群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开放狩猎,以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但必须严格管理,制订科学的狩猎额度。由于这种动物分布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北,因此,对它的保护还应与毗邻的不丹进行国际合作,共同保护这一地区的特产动物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羚牛秦岭亚种B. t. bedfordi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羚牛四川亚种B. t. tibetana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羚牛指名亚种(高黎贡)B. t. taxicolor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9-10-24 14:16:18 | 只看该作者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9-10-24 14:46: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花鸟鱼虫,就不养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4-12-26 18:25 , Processed in 0.12480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