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古老的狂欢大典 春日田横观祭海
[打印本页]
作者:
青岛烽火
时间:
2009-5-6 10:09
标题:
古老的狂欢大典 春日田横观祭海
祭海过程
每年祭海前十几天,田横镇的渔家媳妇们便开始忙着蒸面馍,每个重达三四斤左右,有寿桃、圣虫、斗等多种造型。寿桃面塑上装饰有双狮戏绣球、龙凤呈祥、喜鹊报春等图案;圣虫面塑形如龙状,绕多圈盘绕在莲花底座上,寓意财源广进;斗的形状如旧时盛粮的斗,在斗口处做上一条小圣虫,寓意有粮有钱,年年有余。这些面塑经食用色彩装饰后,成为颇具民俗特色的面塑艺术品。 临近祭海的日子,男人们便忙着选三牲,猪以大个黑毛公猪为佳,宰杀后刮毛,只留猪脖子上的一撮黑毛,然后用红绸布打成红花绸结,装饰在猪头和猪脖子上。鸡要选个头大的红毛公鸡,鱼要用大个的鲈鱼。船长们都要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用黄裱纸书写"太平文疏"。写太平文疏时要点上一炉香,给所祭祀的龙王、海神娘娘(天后)、财神、仙姑、观音菩萨5位神灵各写一份,寓意向诸神祈求平安丰收。对联要请村里书法好且有文采的渔民来写。 祭海前一天,渔民们将海边的龙王庙打扫一新,悬挂大红灯笼,摆香炉、祭案,贴对联,披红挂彩。同时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扎松柏龙门,在其上悬挂匾额,挂满彩灯,张贴大红对联。各船船主忙着将彩旗猎猎的渔船开到村前海湾,船头面向大海,一字排列,将渔具和网具摆放整齐,然后下锚定位,等待第二天正式举行祭海仪式。 祭海仪式当天,渔民们以船为单位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开始摆供。一束束用竹竿绑扎成的几米高的"站缨"迎风而立,一张张供桌上摆满了面塑圣虫、寿桃、鱼、各类糖果、点心等,桌前的红漆矮桌上,一头头黑毛公猪昂首向前,一只只大红公鸡精神抖擞。渔民们将要焚烧的黄裱纸整理好,摆好香炉,将上千挂红彤彤的鞭炮升上高空。 良辰吉时到,当主祭人宣布祭海仪式正式开始,一时间,鞭炮齐鸣,人们开始焚烧香纸,并把写好的"太平文疏"点燃,磕头朝拜。鞭炮声中,船老大们开始往空中大把地抛撒糖果,有"谁捡的糖果多,当年即交大运"的说法。当地渔民崇信谁家的鞭炮声势大,这一年便会兴旺发财,因此祭海多是千万响的大鞭炮,船家们把上千挂鞭炮同时燃放,场面十分壮观。自清代以来,田横当地人便把京戏作为正戏,祭海时都会请来戏班子,连唱三天。 祭海仪式结束后,以往渔民们都在船上聚餐,并欢迎客人来船上一同吃鱼、吃肉、喝酒,来的人越多越好,表明接到的祝福越多。现在多是在家里设宴,款待前来参加仪式的亲朋好友,祭品就成为聚餐的主要食品。祭海后第二天,渔民便出海开始了一年的渔业生产。
节庆价值
田横祭海节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价值。它的渊源、延续及发展过程,对研究我国历史上沿海地区人类的进程,生存环境和文化、经济构成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反映古老的沿海人类文化的活化石,极具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价值。 田横祭海民俗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意念,打印着人性化和人类进步的烙印,成为与海内外文化交流,增进国际海洋文化的一个平台,尤其在东南亚沿海各国有着广泛影响和认同感。 田横祭海在当地世代相传,具有很深远的影响,每年吸引周边百姓及中外游客超过30万人次,各类媒体和各种文化产品有效地起到了宣传推介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地域形象,扩大了沿海渔民生存方式在公众中的影响,让人们记得中国不但有土黄色的内陆文明,更有蔚蓝色的海洋文化。
作者:
6500
时间:
2009-5-7 08:49
田横祭海民俗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意念,打印着人性化和人类进步的烙印,成为与海内外文化交流,增进国际海洋文化的一个平台,好壮观啊!!!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