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孟臣罐小传
[打印本页]
作者:
宇轩
时间:
2009-2-9 20:22
标题:
孟臣罐小传
宜兴与潮州,两地饮茶习惯,同样离不开一个标致精巧的小茶壶。这个小小壶子,在“茶道”中长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数千里外,惠孟臣制作的紫砂壶,竟然转入了潮州籍。
据清乾隆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所载:“……壶出宜兴者最佳,园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水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
文中所记“宜兴者”,就是明代陶瓷名家惠孟臣制作的紫砂壶。潮州惯用的即以纳水五分之一升,可冲四小杯为宜。取其密度小而可含香,出水利索。最适合于冲工夫茶之用。
就在紫砂壶流入潮州的同时,也带来一则有趣的故事。
相传潮州某家有一阔少,饮茶饮得倾家荡产,导致妻子离异。剩下他孑然一身,带着从宜兴来的紫砂壶,相依为命,流落街头。
有一次,他走进一家门口,看见里面正在烹茶请茶客,不觉茶瘾大发,只好向这户人家讨茶喝,主人也就不介意地给他一杯。谁料他喝后不走,反而大淡茶经,自吹他衣兜里的“孟臣罐”,不用茶叶,也能冲出有茶色的香味来。主人经不起他言三语四,只好请他试一试,结果证实不是无稽之谈。
原来,孟臣罐的特性,善于吸储茶渣,于名茶尤甚。罐壁上积聚的茶渣,就是茶叶中最精华的库存。如果一时找不到茶叶,偶而空罐冲水,也是可以解你之急的。主人见到了这样的宝贝,愿以重金买下,可是这位阔少不肯,最后只好商定连人带罐“请”入家中。
且说这主人自从得到这个宝贝之后,高兴得不得了。他两人也顿成莫逆,每日形影不离,同品茶,同论茶道。每逢有重要宾客,就拿出这个罐子,在人前夸耀一番,真是无限荣光。不料风云不测,有一次,当他正捧起茶盘,向客人敬茶时,恰巧门外有两只狗边打架边冲了进来,竟把这个罐撞倒地上碎得好惨!
宝贝被打碎,真教人痛心疾首,甚至茶饭不思,十分可怜。还是这阔少有办法,他建议请制陶师傅,与他协作,将打破的碎片收拾起来,辗成粉末,重新搅成泥巴,依样制成罐子,果然不错。一时轰动潮州各地。好多茶客,对此垂涎三尺,欲羡这家主人有福气,能得到这样稀有的宝物。
据说后来这家主人也破落了。这罐子又不知流落何处。这时有一家制陶厂主,他把这位阔少重金请去延为上宾,要求他传授这门技术。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阔少”受宠若惊,只好将计就计,来一次撒谎,他教主人把制罐的红泥,与若干潮州名茶冲泡的茶水混合搅拌然后按照他所教的方法制作(按,此举虽未有十足理由,可是工人吃到好茶,由此提高生产积极性),在经过几多次周折之后,终于制成赶上宜兴的罐子。除了保持原来的质量之外,造型又来了进一步的改进,变得更加精巧和精密,新制的罐子的颈部(称入水口)与努嘴的出水口和弯曲的手柄端,构成三点一直线,俗称“三山齐”。为了尊重历史,还特别在罐底印上了“孟臣”二字,作为识别。到了这时,这个宝贝已从豪门望族的专有而普及寻常百姓家。它的知名度也随之倍加广泛了。
虽然枫溪有不少陶瓷厂会制作这种产品,可是质量悬殊,差距很大。到了三十年代,枫溪有一位技术精湛的老师傅,他所出产品别人不能攀比。因而门庭若市,供难应求。人们习惯地尊称他为“孟臣老”。而他的真姓名,反而被淡忘了。
说到这位老师傅,他有着一股执着的脾气,在制作时特别严格,每次把精心捏就的“胚胎”,进行了严格挑选,挑剔瑕疵,不好的打掉复原为泥土。再制出初胚,赶入行列。如此反复挑选,一丝不苟,连吃饭也都忘记了。他妻子挖苦他说;“简直象被一个美女迷住似的”。
可是依他这样抠心沥血制成的名优产品,也只能换得“糊口”而已。一到战争爆发,他只好改行出洋谋生。临走前,把三十多只罐子,用绳索系着,坠入井中,然后郑重告诉妻子说:“碰到生活无着时,才可取出换钱。不过每次只能取用二只”。
不久,潮汕失陷,侨汇断绝。妻子照着他的吩咐,从井里捞出罐子,卖出糊口,可是在那兵荒马乱之年,每只也只能换得几斤大米而已。一到罐子卖完,妻儿们也跟着陆续饿死了。
解放后,孟臣罐改成机器生产。可是那能比得以前的。据寻买此罐的一华侨说:“日本市上兜售这类罐子不少,不过大都是仿制的,质量不好,价钱贵得惊人”。去年,枫溪某个厂,接受了外商的委托,特地搜罗了一批老师傅,再用手工制作,出品了一批十分标致的罐子,一位台胞拿出后夸奖说:“又看到真孟臣了!”
孟臣罐,它又闪现了它光辉的一段历史。
作者:
南湖烟雨
时间:
2009-3-10 19:06
学习。。。。。。。专业知识帖!
作者:
京城晓苏
时间:
2009-3-10 19:18
引用;孟臣罐,它又闪现了它光辉的一段历史。
作者:
哇噻
时间:
2009-3-13 16:51
可以,好壶
作者:
老牛了
时间:
2009-3-14 07:33
作者:
木子金军
时间:
2010-3-17 18:32
了解学习并欣赏!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