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说“八根”
[打印本页]
作者:
一鹤在天
时间:
2009-1-11 11:24
标题:
说“八根”
上个月和孩子下乡看一个朋友,在村子里看到理发师骑着自行车,走乡串户给乡亲们理发,觉得很有意思。后来听到介绍,村民们理发是不收钱的,年终由村委会结账,这个传统依旧是生产队期间的传统,不一样的就是现在的理发师不再挑剃头桃子了。
孩子们的兴趣引起我的话题,在回来的路上于是讲了一个关于“八根”的说法。“八根”是徐州方言,现在能够知道这个方言含义的人并不多了。说的是市井中下“九流”的生意人。过去城市中这些人生活比较苦,地位低下,但是城市生活又离不开这些人,这些城市小人物现在已经开始远离现代城市生活了,因此被人们渐渐遗忘了。
“八根”是说这些生意人挑子的八根绳,因此又有软“八根”、硬“八根”、不软不硬又“八根”之说。
过去卖菜的人挑的是八根绳,这是软“八根”,两个菜筐,八根绳子,一根扁担,菜筐里摆满时鲜蔬菜,一边走一边吆喝。侯宝林在他的相声中就学过老北京卖菜的吆喝声。吆喝是“八根”生意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因此各地的吆喝声也是五花八门,多数都是方言,当地人听起来乡土气息浓郁,好听,也有许多乐趣。
在卖菜的人中还有一种叫“扒筐沿子”的生意人,这种人不吆喝。“扒筐沿子”是专门从事倒腾蔬菜生意的,譬如今天城西的土豆6分钱一斤,城东5分钱一斤,于是这些人就从城东收一挑子土豆,挑到城西卖给小贩,一挑子一百来斤,一趟生意也就赚了一块多钱。
现在卖菜的都要进市场了,都要到批发市场进菜,运输工具都是三轮车之类,有的还是三轮摩托。因此这种软“八根”也就消失了。
硬“八根”是说小炉匠,现代城市中的小炉匠已经基本消失,大概偏僻的乡村也还能见到。挑着挑子的小炉匠可能就没有了。60-70年代,本地最后的一批小炉匠都已经推着车子了。小炉匠的桃子一头是风箱、炉子,另一头是工具箱等。这个挑子比较重,挑起来为了不晃动,因此是用两根竹片交叉代替八根绳,所以叫硬“八根”。
小炉匠中不乏有能工巧匠,钯锅钯碗、钯缸钯盆是最简单的活计。修锁配钥匙也是家常便饭,好的小炉匠车、钳、电、铆、焊样样精通。小炉匠都敬太上老君,是因为小炉匠要生火点炉子,小炉匠的炉子虽小,很精致,能锻打,也能融化铁水。看小炉匠补锅也挺有意思,把铸铁在小坩埚里化成铁水,手上有块石棉布,石棉布上有些草木灰,这样隔热。舀出一小珠,把铁水珠子放在石棉布上,然后把铁水珠子顶到铁锅的漏洞上,另一只手用一个石棉布卷往这铁水上一按,铁水一会就凝固了,铁锅的洞口就补了一个巴。大一点的洞要补上十几个铁水珠。补好的锅虽不好看,也就能用了。60年代买铁锅要票,没有锅票,补好的铁锅也能对付着用。
1968年发大水,本地一家酱菜厂的大缸都让大水漂起来了,有许多缸都碰裂了,因此就请来小炉匠钯这些缸。小炉匠的办法真叫绝,他沿着裂纹打了许多钯锯子。然后在所有的裂纹上撒上铁粉,然后再点上食醋。一天之后铁粉生锈了,结结实实的把裂纹粘合。
在过去的城市中小炉匠就是万能技术工,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什么坏了都能修理,都能对付。那个时候生产力不发达,供给不充足,人们收入也低。因此就离不开小炉匠。
不软不硬又“八根”就是剃头挑子了,剃头挑子,一边是软的,另一边是硬的,一头是木柜子,柜子设计得很合理,也可以当座凳,下面是工具箱的抽屉,装着推剪、剪刀、篦子、梳子、剃刀、等。另一头是一个特制的盆架,上面一个铜盆,盆子下面生着炉子。这一头有个架子,光刀布就挂在架子上。剃头匠走街串巷为人理发,这个行当在清朝的时候主要是剃头编辫子,到了民国除了剃光头之外,也剃分头。
有一个奇怪的事情,剃头匠都会吹吹打打,精通唢呐和芦笙。遇到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这些人就不剃头了,于是就组成管乐队去人家吹吹打打。这些人都敬孔子,因为孔子在他十五岁前后先后做过吹鼓手,所以过去的剃头匠都敬孔子呢!
剃头的也是多才多艺,还都会推拿正骨。小孩子脱臼,或者谁下巴颏掉了,不用上医院,请剃头师傅推拿一下就行了,治好了毛病也不收钱送两包香烟就行了,真是便民啊!
关于“八根”还有许多,其实只要挑着“八根”绳的都属于这一类,馄饨桃子、卖糖粥的、收旧货的、箍桶的、弹棉花的都是“八根”。
《汉书·艺文志》记载:“九流”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者流。这是上“九流”。这种分类中农民还是属于上“九流”,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八根”属于九流之外,因此徐州人说这些人都是下“九流”,可见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随着现代产业与服务行业的兴起。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这“八根”就逐渐远离现代社会。郭颂唱的“小货郎”已经不是“八根”了,而是推车的货郎。现在也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逐渐消亡,能听到的也就是郭松的这动人的歌声,能知道这些历史原貌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作者:
黄大头
时间:
2009-1-11 12:59
谢谢分享!又长知识了
作者:
老烟斗
时间:
2009-1-11 13:04
又勾起几十年前的回忆!谢楼主!
作者:
晋京
时间:
2009-1-11 13:20
地域风情重帖.先加精再细品.
小时候北京走街串巷理发的叫剃头的(王府井北口上海迁京有四联.那是伺候摩登的.不在此例).手持唤子.象大音叉.铁棍一撸--噌..噌噌..让你头皮发痒.老玩意儿大都市已基本绝迹了.当年所谓下九流.有的继承光大.有的失传.悲喜交加.360行.行行出状元的年月只有回忆了.谢谢分享.
作者:
红点颏
时间:
2009-1-11 13:33
时代在进步 好多老的东西 老的传统 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作者:
眉约春娇
时间:
2009-1-11 15:11
好帖!就业是民生之本!!
作者:
爱心熊
时间:
2009-1-11 16:47
非常精细的讲述传统的社会文化现象,挖掘出久远的文化历史,,
是非常好的帖子。。。
看后有的还可以在记忆中回忆出。。。。
谢谢。。。。
真好。。。。。
作者:
宇轩
时间:
2009-1-11 17:44
作者:
天地之剑
时间:
2009-1-11 20:49
细细读来,非常有味。
作者:
孤飞鹤
时间:
2009-1-11 22:33
好文章·学习了。
作者:
鸟之光
时间:
2009-1-11 22:44
剃头的也是多才多艺~~~~~~谢谢分享
作者:
西山王
时间:
2009-1-12 10:39
学习了,''八根''在北方是通用的,只是时过境迁,青年人不明日,要回忆.....好帖子
作者:
我爱吾鸟
时间:
2009-1-12 11:22
作者:
shaozhu
时间:
2009-1-12 16:45
引用第4楼红点颏于2009-01-11 13:33发表的 :
时代在进步 好多老的东西 老的传统 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同感
作者:
哇噻
时间:
2009-1-12 18:02
就业是民生之本!!
作者:
鸟之光
时间:
2009-1-13 04:11
能知道这些历史原貌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我是专门进来回忆历史的~~~~~~~~可是!!!!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