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蝈蝈儿 [打印本页]

作者: 一鹤在天    时间: 2008-12-11 15:35
标题: 蝈蝈儿
     说到玩,今天的人可能会感到不屑,玩呗,不就是个玩嘛!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玩字,当中却蕴含了大量的文化,否则也就不能称其为玩,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都有养过蝈蝈的经历。 青岛人把蝈蝈称作“乖乖”,属于螽斯科,螽斯科鸣虫一般共同的特征一般有:身体呈扁圆柱状。头部较小,颜面倾斜或垂直。头部有复眼1对。在复眼内侧有丝状触角一对,细长,一般明显长于体躯。单眼2—3个。螽斯科的鸣虫的前翅均具有发音器——音剉和刮器。和蛐蛐一样,蝈蝈儿也是人们所喜欢的冬季三大鸣虫之一。蝈蝈在我国分布很广。在平原、农田、草地、丘陵、荒坡、山区、草丛、矮林、灌木丛均有生长。按产地分类可分为北蝈蝈与南蝈蝈两大部分,北蝈蝈优于南蝈蝈。北蝈蝈又分为京蝈蝈(燕蝈蝈)、冀蝈蝈(易蝈蝈)、晋蝈蝈、鲁蝈蝈。生长在我国南方各省的蝈蝈统称为南蝈蝈。西南四川成都等地蝈蝈个头较小、鸣声也小而尖。到了老秋时节,大街上经常看到有商贩肩上一挑蝈蝈儿,走街串巷一路叫卖,路人都愿意买上一只回家哄孩子。但是一只蝈蝈儿的价值究竟是多少呢?如果我说一只小小的蝈蝈的价值能顶上一头驴,我想大家可能就不敢再相信了。传统相声《扒马褂》上就有这么一段,实际这是一个真人真事,传在清朝,天津卫有这么一位唐姓大家,家大业大,出了塘沽,跑马三天,那地的主人还是姓唐。在天津卫,号称有房4000多间,正房七进,家奴一万,真正的天津大姓人家。唐老先生立业3代,传至四代,名瑞,字浩国,不喜治家,却好闲事,整日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样样精通,渐渐的家境开始败落,唐瑞不得已,只得指靠卖房子卖地来维持生计。唐瑞一十六岁完婚,家有妻妾六房,生有4女,然少丁。唐瑞少理家务,月银500请得一天津卫闲士做其幕僚。此闲士姓张,外号张一刀,是天津卫当时有名的混混。
    张一刀能走进唐府,纯属一个意外。某日,张一刀在外游荡,偶见唐府院内的石榴树结满了石榴,个个都已熟透,红籽张开。张一刀见状,摇摇头长叹了一声道:“如此豪门却落个少儿缺丁,遗憾那!”这话恰被打此路过的唐府少东家唐瑞听到,便好奇地停住了脚步问道:“先生此言,何以见得?”这张一刀是个自小就出没于天津卫的混混,是个见过世面的主儿,闻听有人接言,就转身上下打量了来人几眼,见此人貌端人正,一双卧蚕眉下两只溜园的眼睛,鼻梁笔直,薄嘴唇,脸色润红,粗粗的辫子用过梳头油,浓黑乌亮的向后梳去,上身穿原白色杭纺绸衫,脚蹬北京城内联升千层底青缎礼服呢面布鞋,一看此人便知是非等闲百姓之辈,与唐府非亲即党。于是张一刀狡黠地摇摇头说:“此乃天机,不可轻易外露。”唐瑞求子心切,以为遇到了高人,便邀张一刀进门畅谈。张一刀一进门,就迎面看到一幅唐人段执所做“猛虎下山图”的中堂,两侧则是宋朝米芾的真迹“上天是天上应去之门,下地乃地下难过之坎”。这张一刀自幼浪迹江湖,知米芾在当世真迹绝少,能传至今,其价值虽不敢和王羲之相比,但绝不比颜柳逊色,只这一幅字画,张一刀也就基本上知道了唐家的底子。
    张一刀进了唐府之后,绝口不提如何能使唐瑞生子之法,只是带着唐瑞四处游荡,出入戏园子、茶馆和酒楼。唐瑞本身就是好玩的主,自打跟了张一刀也的确见识了不少新鲜玩意。却说这一年冬季的一天,张一刀和唐瑞又来到了一家茶馆,见到一人在桌子上摆放着一个异形的葫芦,瓶口处有一只湛青碧绿的蝈蝈儿正在振翅长鸣。唐瑞好奇便走了过去,刚要想到近前看个端详,不料那人却轻轻掩上葫芦顶,傲慢地离去。
    鸣虫的畜养和玩赏在中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从唐代开始就有人畜养鸣虫以供玩赏,而畜养虫具的种类很多,可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就其制作材料来说,从金、玉、牙、角,到骨、木、泥、瓷、葫芦等,可谓应有尽有,种类繁多。蝈蝈儿多半是养在葫芦里,葫芦作为畜养鸣虫之具,在长期的玩赏过程中, 经过历代玩好者和艺人的不断努力,葫芦加工制作方法不断翻新, 种类也愈来愈多, 使本来属于天然之物的葫芦虫具逐渐发展为一种倍受宠爱的特种工艺品。就制作方法来说, 可分为本长、勒脖、范制火绘、砑花等多种; 就葫芦的造型来说,更是千姿百态,精彩纷呈。这里所说的葫芦,是河北沧州一带专门出产的一种葫芦,分本长葫芦、鸡心葫芦、柳叶葫芦、棒子葫芦、花瓶葫芦和勒脖葫芦等多种多样,它所讲究的是轮廓的线条、曲直、规矩,皮面不能有一点瑕疵,脐眼一定要正。葫芦采集下来后,要在死水里沤四十五天,然后取出置放于阴凉处晾干,再进行火绘、砑花、裱膛、镶嵌牙冒、配顶等一系列繁杂的工序,才能使一只完整的葫芦现身于市。 火绘俗称“烫花”或“烙花”是一种有很长历史的工艺,最初是在本质器物上烫出种种花纹图案,后来被艺人移植到葫芦上,出现了火绘葫芦。火绘葫芦并不限于虫具,象葫芦鸽哨、观赏葫芦及其他葫芦器均有火绘者。如前所述,火绘葫芦虫具出现于清代,自彼迄今,*此业者不乏其人,创造出不少火绘葫芦,不但质地坚厚,金色灿然,上面的火绘田园人物图更令人惊叹不已。艺人在方寸之地,用极细的火针,精心绘制出山水、田园、人物、茅舍、树木、篱笆,构织出一幅恬淡而宁静的生活图景,笔法细致入微,意境深远,绘技十分高超。一具品质优良的葫芦虫具,再配以意趣高雅的火绘作品,无疑是锦上添花,会大大提高葫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层次。而砑花技术其原理与阳雕相似,阳雕是剔除花纹周围的部分,以使花纹凸现出来。砑花是用硬物压得凹陷下去,以免破坏葫芦表面的一些硬皮。 砑花所用的工具,据前人的说法是“玛瑙厚刀”。以玛瑙作刀,是取其坚固而光洁,不易损伤葫芦的表皮。然玛瑙不可能制成十分尖细玲珑的刀具,所以它所压制出来的花纹图案必是较为粗大简略者,过于精细的图纹应该用其他刀具才能完成。用一般的平口刃篆刻刀即可进行。至于镶嵌牙冒和配顶,那将要根据买家来专门订做。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里曾经展示过一只清晚期的葫芦,做工精细,配以象牙牙冒和寿山石顶子,专家给出的市场参考价为320万元。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过去人畜养鸣虫,更多的是在显示自己的身份。
   唐瑞受到如此冷落,心里感到很是跌份,就要求张一刀也给自己搞一个蝈蝈儿。张一刀奉命在外转悠了两天,终于找到了一个卖家,可是对方要价是一头驴。唐瑞心情急切,只好将自家圈里的驴拉出,换回了这么一只蝈蝈儿。为了展示自己的蝈蝈儿,他也大模大样地来到茶馆,要了一杯茶,没曾想到的是,刚刚打开葫芦顶,那蝈蝈儿一个蹦就窜了出来,恰好落进刚冲泡的茶碗里,当场就给烫死了。
    这就是后来传统相声《扒马褂》中的原型故事。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8-12-11 15:51
很多人都有养过蝈蝈的经历!
作者: 孤飞鹤    时间: 2008-12-11 19:10
鸣虫的畜养和玩赏在中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作者: 老苯鸟    时间: 2008-12-17 08:56
不就是个玩嘛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