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鹦鹉与“鹦鹉学舌”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8-11-7 09:32
标题: 鹦鹉与“鹦鹉学舌”
鹦鹉是在分类学上属于鹦形目的鸟类。鹦形目鸟类的羽色都很艳丽,大多为著名的中、小型观赏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嘴粗厚而强壮,上嘴向下钩曲,两侧的边缘有缺刻,基部具蜡膜。上嘴与头骨的连接犹如绞链一样,能活动自如。嘴的基部具有蜡膜,舌多肉质而柔软,具一个角质的匙状端。翅形稍尖,腿短健,脚上有四趾,前后各有两趾,称为对趾型,爪尖锐而弯曲,适于攀树。主要栖息于森林中,多为树栖性,能用脚和嘴攀缘树木。食物主要为植物果实、种子、花蜜等植物性食物。营巢子树洞或岩石缝隙和洞中。每窝产卵2一9枚,雏鸟晚成性。

  鹦形目鸟类的化石最早发现于法国阿列尔的渐新世地层中,称为始祖鹦鹉。现生的鹦鹉目鸟类在全世界共有3科82属、343种,主要分布于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仅有1科、2属、7种,即鹦鹉属的绯胸鹦鹉、大绯胸鹦鹉、红领绿鹦鹉、花头鹦鹉、灰头鹦鹉、长尾鹦鹉和短尾鹦鹉属的短尾鹦鹉,主要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和海南岛,它们均被列为II级保护动物。

  绯胸鹦鹉在我国是除虎皮鹦鹉外,饲养最广泛的种类。但虎皮鹦鹉原产于澳大利亚南部等,并不分布于我国境内,是后来引进的笼养鸟类。绯胸鹦鹉性情温顺,易于饲养,雄鸟和雌鸟经训练后均可模仿人语,常使人感到妙趣横生。我国饲养鹦鹉和驯练学话的历史很悠久,如《山海经》中就记载:“有鸟焉……人舌能言曰鹦鹉”。西汉《礼记》有:“鹦鹉能言不离飞禽”。唐朝来鹄曾有《鹦鹉诗》咏物寄情:“色白还应及雪衣,嘴红毛绿语乃奇。年年锁在金笼里,何以陇山闻处飞。”唐朝的朱庆余所作的《宫中词》有:“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更有几段十分有趣的描写:“……那鹦哥又飞上架去,便叫‘雪雁,快掀帘子,姑娘来了!’”,“……那鹦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黛玉素日吁嗟音韵,接着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我国古代有关鹦鹉的故事传说还很多,如《玉壶野史》提到一只灵慧过人的鹦鹉,它能朗咏李白所作的宫词,每当客人进门,它会响亮地呼唤:“上茶”,并会问寒问暖。后来,主人出事入狱,半年后才释放回家,对鹦鹉说:“鹦鹉哥,我半年里很惦记你。”不料鹦鹉答道:“你才不过囚禁了半年,我却已被关了好几年了。”主人听了,很有感触,立即打开鸟笼,将它放飞。又传说唐明皇和杨贵妃曾得到一只岭南所献的鹦鹉,名叫雪衣,聪明绝顶,唐明皇让杨贵妃教它念佛经中的《多心经》,它竟能记诵精熟,因而深受宠爱,让它住在金丝笼里,一天贵妃对它开玩笑说:“你若能作偈语求解说,我便放你出笼。”雪衣便吟道:“憔悴秋翎似秃衿,别来陇树岁时深。开笼若放雪衣女,常念南无观世音。”贵妃无奈,只得放其飞走。

  在英国曾经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鹦鹉学话比赛,参赛的鹦鹉只需要讲一句话便可,由裁判员根据这句话的内容和发音来进行打分。其中有一只不起眼的灰色鹦鹉所讲的一句话,受到了裁判和观众的特别赞赏,因而战胜其他选手,获得冠军。当揭开罩在鸟笼上的布以后,这只鹦鹉先是向前后左右瞧了瞧,然后惊奇地叫道:“天哪!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鹦鹉!”

  “鹦鹉学舌”都是人们对它们进行专门驯练的结果,或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所学到的。鹦鹉为什么具有学舌的本领呢?原来这与它的鸣管和舌头有关,鹦鹉的发声器官——鸣管比较发达和完善,有四、五对鸣肌,在神经系统控制下,使鸣管中的半月膜收缩或松弛,回旋振动发出鸣声。其舌又特别肥厚柔软,前端呈月形,犹如人舌,活动灵活,所以能维妙维肖地模仿人语,发出一些简单、准确、清晰的音节。但它没有思想和意识,并不能理解语言的含义,有时甚至不分场合,乱说一气,令人哭笑不得。
作者: 玩股不花    时间: 2008-11-7 11:08
读后长学问。
作者: 霍格华滋    时间: 2008-11-7 19:37
学习学习令人哭笑不得。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