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各类鸣虫 习性挑选赏玩 详细介绍 扫盲贴** [打印本页]

作者: 陈小猪    时间: 2008-11-4 21:30
标题: **各类鸣虫 习性挑选赏玩 详细介绍 扫盲贴**
-=双斑蟋=- [attach]163599[/attach]
    双斑蟋蟀又称乌龙仔、赤龙仔、画镜、花镜、黄头颈,它是典型的蟋蟀科昆虫。由于其雄虫前翅基部各具一块圆形黄斑,因而获得“双斑蟋蟀”的名称。
    此蟋蟀体形粗壮硕大。体长2.2~2.8厘米,全身光滑,有光泽。头部饱满,圆球形。前胸背板略鼓起,各部门都呈乌黑,而边缘稍带黄褐色,前翅略黑色而带赤褐色。
    雄虫前翅宽大,超出腹端,后翅发达,翅须呈须状,超出尾须和前翅。雌虫比雄虫略大,产卵瓣平直,略长于后足股节端部,尖而长,如同拖着一把尖刀。
双斑蟋蟀分布很广泛,在我国的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四川、湖北、安徽都有分布,其他各省也有少量生长。它也是东南亚各国、地中海沿岸各国及非洲北部的常见种类。
    野生的双斑蟋蟀基本上都栖息于地表杂草丛和多种农作物的大田中,以及荒野的乱石缝隙中。它取食植物的根、茎和嫩苗。
    此虫生长比较多的地方,会对当地农作物造成危害。每年大约在7月开始发生,8~9月大量出现。它一般喜在夜间活动,雌虫比雄虫有更强的趋光性。
雄虫不仅善于鸣叫,而且喜好打斗。其鸣声清脆响亮,声音为“举、举、举、举.......”节奏均匀快速,强劲有力,可连续而不间断。它的打斗场面也很值得欣赏。在我国台湾地区,这种蟋蟀也是做为用以格斗观赏的宠物,喜欢饲养的人很多。
    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如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对这种蟋蟀也有很多爱好者,利用它们之间的咬斗来比赛胜负,来玩赏取乐。在这些地方,除了饲养的笼子是用竹子制成的长笼外,其他做法和都蟋蟀是完全相同的。
    双斑蟋蟀日夜都会鸣叫,因此,捕捉这种鸣虫白天也可以循着它的鸣声去寻找捕捉。不过白天捉到的,一般都是“大路货”、“平庸之辈”,若从打斗的角度看,它 的战斗力都是比较一般的。富有经验的玩赏者,他们懂得,想要捉那种“无敌大将军”、屡站屡捷的佳品,必须在夜间去捉。
    玩赏这种蟋蟀的行家,他们在捕捉时,不是见一个捉一个,而是很有选择性的。他们到野外后,先要静心仔细聆听四周各个方向传来的双斑蟋蟀鸣声,分辨出哪只的 鸣声具有铿锵金属之声,这种双斑蟋蟀才是具有很强战斗力的百战百胜的最佳斗虫,然后,才循着这个鸣声去认真寻找和捕捉。这种上佳的都蟋并不是很容易获得 的,有时一连几天出去捕捉都只能空手而归,一无所获。因为大多数虫都是平庸之辈,不值得去捕捉。
   雌虫和雄虫有明显的区别,区别点在于它们的背上(翅)。雄虫的复翅上有明显的发音器结构。玩赏者称之为“龙背”;而雌虫的复翅翅脉平直无发音器。玩赏者称之为“狮背”,其花纹很象筛米用的竹筛上的纹路,其实叫它为:筛背“更确切些。
夜间捕捉双斑蟋蟀,最好要有2~3个同伴一起去。理由是,要带几样东西,如要2个手电筒、临时装虫用的笼子,而且还要带上竹棍和蛇药,因为这个季节的夜间正是野外毒蛇出来觅食的时候,可能会遇上毒蛇,一个人去遇上这种情况就显得人手不够用。
    双斑蟋蟀体形较大,最好用一号苏盆饲养其中。陶质的蟋蟀盆也可以用,但最好要用大些。喂饲的食物并不讲究,普通的米饭、粥、蔬菜叶、瓜果即行。
    此虫不喜欢强光环境,平时饲养处若光线太强,应给它在笼外用纸或布稍微盖住一些,但也不必盖至黑暗的程度。另外,取、放笼子时要小心轻取轻放,因此虫害怕强烈的响声和震动,一旦受到惊吓和震动,2~3天内都不肯战斗,并会使其身体受到损伤。
    此虫不耐寒冷,入冬时要注意设法为其保暖,否则会冻死,但即使保护得很好,也只能养至春节左右。


-=长颚斗蟋=-   [attach]163595[/attach]
    长颚斗蟋又名猴脸蟋、瘪脸、白和尚、小眯、老米嘴,属直翅目蟋蟀科。
    雄虫上颚大牙明显伸长,颜面中央扁平,形成一个平的三角区,从侧面看,颜面成一斜线或略凹陷,形似猴脸,故名“猴脸蟋”。又因其大颚比前胸还长,故而得名“长颚蟋”。其颜面凹入,好似瘪嘴,因而又有“瘪嘴”之名。
    长颚都蟋全身黑褐色,和蟋蟀形状极为相似。体长12~15毫米,触须较长,25毫米左右。其体表被有微毛,后头区有6条黄色纵纹,其前胸背板淡褐色,有黑斑,肢上也有黑斑。
雄虫前翅较发达,能覆盖腹端。它的发音镜呈长方形,中有一横脉将发音镜分成两段。其鸣声很独特,音调为“句—句—句”,3声一停顿,第一声和第二、第三声间隔较长,后两声间隔很短。
    雌虫产卵管长10毫米左右,以卵在土内越冬。其前翅长于腹部的一半,后翅与雄虫相似。
    长颚斗蟋在我国分布较广,南部、北部都有分布。它在北方地区每年发生1代,而在南部地区则每年发生2代。
    第1代在每年7月中下旬就开始鸣叫,第2代成虫于9月上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8~9月为它们的盛发期。
    这种鸣虫喜欢潮润的环境,常在稻田、菜地及多砖石块的缝隙中和沟渠边藏身,以植物的根、茎、叶为食,对豆类、谷类、蔬菜、山芋等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它白天栖息在穴中,夜间出来觅食寻偶。
    该鸣虫日夜都能鸣,而以夜间叫得更欢,往往彻夜欢鸣不息,直至天亮才停。长颚斗蟋在江南地区第1代数量不多,分布也较为分散,捕获不容易。第2代成虫数量较多,但体形较第2代小。它鸣音清脆高亢,别有韵味,很受爱好者喜爱。
    此鸣虫有一定的趋光性,更有一定的好斗性,2只雄虫相遇时容易发生打斗,而且打斗得相当激烈,故而被称为颚“斗”蟋。有不少地区的玩赏爱好者都把它和蟋蟀一起饲养,用作打斗取乐,其打斗的方式大体和蟋蟀相似。
    捕捉长颚斗蟋重要的是了解它喜欢栖息在哪些地方。此虫白天黑夜都会鸣叫,所以捕捉它白天也可进行。
    捕捉的工具也和捕捉其他蟋蟀一样,使用尼龙网罩来进行兜捕。先要听其鸣声,再去寻觅它藏身的地方,可在发生这种虫较多的地方翻开土块、草堆来寻觅,若在沟渠附近发现它的栖穴,可用向洞内灌水的方法将其从洞穴内驱赶出来,再用罩网兜捕。
    长颚斗蟋有一定的趋光性,在城市里晚上路灯比较光亮时,它常会爬出来在灯下的路面上爬行走动,此时也是捕捉的好时机。
    饲养长颚斗蟋的饲养器没有严格的要求,塑料质和陶瓦质的盆罐都能用。在饲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可以和其他鸣虫混养,而切不可同种混养,因为此虫天性泼辣好都斗,若把2只雄性长颚斗蟋放在一起,它们就互不相让,拼命打斗,直至你死我活,两败具伤。
此虫对饲料要求不高,只需用普通的菜叶、南瓜、黄瓜、苹果、饭粒等投喂,它就可维持较强的体质,打斗起来力道十足。
    长颚斗蟋虽然比较强悍,但仍和其他鸣虫一样不耐寒冷,因而从深秋开始,就应注意对它进行保暖。开始时,可将它移至竹质圆盒或葫芦等比较能避寒的容器中饲 养,到了冬季大寒时期,还应将它连同饲养器一起揣进衣袋中,为它保持一定的温度。如能用心做好防冻保护工作,可以养过春节。
    长颚斗蟋虽然其貌不扬,其长相不能给人好感,但它可以满足玩赏者的2种要求。
    1.听其鸣声 长颚斗蟋具有比较独特的鸣声,它的鸣声尖、高而且清脆,叫出的音调如“句---句句”,每小节3声,第1声后有个间隔,第2、第3声连续而较急促,形成一种节奏,细听起来可以说别有一种滋味。
    2.观赏打斗 长颚斗蟋之所以在名称上加个“斗”字,是说明它有喜斗的习性,其打斗的激烈程度与蟋蟀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喜观昆虫打斗的爱好者来说,它是一种优秀的玩赏昆虫。



-=刻点铁蟋=-   [attach]163621[/attach]
    刻点铁蟋,又名磬蛉,松蛉,铁弹子。属直翅目蟋蟀科。此鸣虫因全身乌黑发亮,头似圆珠,如弹子,因而名“铁弹子”。
    此虫的雄虫体长10毫米左右,宽约3.5毫米。雌虫比雄虫稍大些,体长约12毫米,体宽约4毫米。磬蛉头部较圆,略小于前胸背板前缘的宽度,显得整个身体 前小后大。头顶极胸前背板布满细刻意点。其触角为黑色,中部几节为白色,比身体稍长些。前翅宽阔,翅的边沿较薄,盖住整个身体。有些磬蛉无后翅。
    雄虫的前翅半透明,长达腹端;雌虫的前翅不透明,有数条平行横脉,产卵瓣与后足股节的长度相等,平而直,向上斜伸,为黄褐色。
    磬蛉大多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各地,喜栖息在矮灌木葱和浅草丛中,以及草堆下的乱砖石堆中的阴暗潮湿处,有时也藏身于林阴下的草丛石块的空隙中。
    它常与金钟儿生活在一起,有共生现象,数量比较稀少,因而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鸣虫。此虫一般在8~10月出现成虫,1年只发生1代。平时以植物的茎、叶和果实为食。
    磬蛉的鸣叫声比较独特,又清脆又凝重,鸣声如“庆庆庆庆”,富有回音,优美悦耳。磬是一种佛教中的乐器,形似钵,铜质中空,敲击时发出“庆令令”的声音,有数秒钟的回响。此虫之所以称为“磬蛉”,就是因为其鸣声很象击磬之声。
    磬蛉多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杂草,朽木丛中或蔓生在地面的藤本植物丛中以及乱石、砖块的空隙之中,捕捉时可先听其鸣声,辨别出它的栖息之处,循声寻觅,不难寻找。它行动比较迟缓,一旦寻获即不难捕获,用细眼尼龙网罩进行罩捕即可。
磬蛉喜欢与金钟儿等其他鸣虫聚居一处,因而白天可在多石块的草丛等处去静听鸣声,然后轻手轻脚的掀开石块,往往不仅能找到磬蛉,还很可能找到其他鸣虫,可以将它们一网打尽,满载而归。所以白天捕捉,收获大于夜间。
    挑选磬蛉,一是选体质强健的,只有体质好的虫,其生存和玩赏的时间才能比较长些;二是选鸣声优美悦耳的。要符合上述标准,从体形上看,首先应该选头大而圆 的,这样的虫寿命较长,鸣声也较洪亮浑厚。其次是选翅脉清楚而明显的,翅边端较薄,翅中间的2个圆点比较明显,翅色深而富有光泽,这样的磬蛉生命力旺盛, 鸣叫声频繁而有劲道。若体色浅淡而却光泽,即是衰老或过分稚嫩的表现,鸣声不佳,寿命也不长。
    磬蛉的鸣声有2种类型,一种为玉铃声,一种为铜铃声。玉铃声者发出的声音比较尖脆,象铜器敲击而发出的铛铛声,却不如铜铃声那样具有余音缭绕的韵味,略逊一筹。
    磬蛉的饲养大体上与其他鸣虫相似,饲养可以用瓦质的蟋蟀罐,也可以用小葫芦盒或有机玻璃盒,但从便于严冬藏于衣袋里的角度看,则后者更为合适。
    喂饲的食物以南瓜、菜叶、苹果、饭粒为主,可轮流调换着喂饲,偶尔可喂点小蜘蛛、蚊子、蚜虫等,使其营养全面一些,尽量使其寿命延长一些。
    磬蛉刚捉回或刚买回来时,有的养2~3天就能开始鸣叫,但有的养了5~6天仍不开叫,更有的养了10天还不开叫,有的虽然很快开叫,但叫的次数很少,1天只叫2~3次,且每次叫的时间都很短暂。
    要想使磬蛉读哦鸣叫,有2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适当加强其营养,即除了平时喂饲米饭、南瓜、苹果、菜叶等素食之外,适当增喂些苍蝇、蚊子、蚜虫、小蛆虫等荤食,让它获得较充足的营养,体质增强后就会增加鸣叫的密度和时间。
    另一种方法就是利用传统的“下雌”法,即在雄虫饲养盒中放进雌虫,这样就可以刺激雄虫,使它鸣叫得很卖力,而且一次接一次地连续鸣叫。
    有人将3~4只雄磬蛉放在较大的盒内饲养,放进2~3只雌虫,就可使雄虫叫的十分起劲,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地鸣叫,热闹非凡。
    不过,此鸣虫有一种恶习,在食物稍为 短缺的情况下,会出现相互吞食的现象。由于磬蛉数量较少,不易捕捉,比较贵重,对这一点不可不防。最好是在饲养盒的中间用铁丝纱将雌虫和雄虫分隔开,使雌 雄虫彼此看得见,闻得见对方的气味,触角和尾须也能接触到,同样可起到刺激雄虫卖力鸣叫的作用,倒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梨片蟋=-   [attach]163585[/attach]
    梨片蟋又名金钟、天蛉、绿蛣蛉、银琵琶,属直翅目蟋蟀科。此鸣虫在常见鸣虫中属中等偏大的,体长18~20毫米,宽约5毫米。整个虫体呈梭形,通体草绿色,象一颗绿色的枣核,又象两头尖的小舟。
    此鸣虫头较小,略宽于前胸背板前缘之宽度。触角鞭丝状,黄绿色,长近40毫米。前胸背板横宽,前狭后宽,近似扇形。
其雄虫前翅宽大,覆盖整个身体,翅上分布着褐色的脉纹。其发音镜较大,略呈四方形,发出的鸣声在几种金声鸣虫中最响亮,只有银钟儿的响声能与之相比。
    雄虫外生殖器中叶端部呈“丫”状分叉,俗称“双口”,侧叶端部有细齿。雌虫体形较明显,产卵管细长、平直、略下弯。梨片蟋身体强健,能飞翔,而且能飞得很 高很远,但脚部柔弱,黄绿色,前、中翅较小,后肢也不发达、不长大。2条后肢常并在一起,紧靠身体,从外面看上去象是没有大腿似的。其尾须也不长,为黄 色。雌虫产卵管末端黑色,它常在树枝上咬出小孔,将卵产在里面 避寒越冬。
    梨片蟋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印度、菲律宾、日本、越南等国也有分布。
此昆虫是一种森林性虫类,喜栖息于高大的树木上,常停留在树枝上高声鸣叫,不论白天、黑夜其鸣声都婉转动听,叫声如“句—句、句、句,句.....”一般是4声一组,第一声教长,后3声短促,常常不停的重复着这种调门鸣叫着。其鸣声高亢清脆,音色比蟋蟀美。
    梨片蟋一般在6月间孵出若虫,经过一个多月数此蜕化,8月中旬羽化为成虫,不久即开始鸣叫。
    此鸣虫喜栖息在树的嫩叶丛中,因其体色与叶色相近,隐蔽在树叶中时一般很难发现,如一旦受到惊扰,就会跳落或飞落在地面上。
    梨片蟋由于体色嫩绿,鸣叫时两片长长的翅膀以约50度角高 高翘起,很象一朵花朵,其优美的姿态十分美丽可爱,因而众多饲养者不仅喜欢听它的美妙鸣声。而且喜欢观赏它鸣叫时的独特美姿,是一种很具玩赏价值的鸣虫。
    梨片蟋适宜生活在比较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不适宜空气潮湿的环境。一旦遇到连日阴雨不断,空气中含水量过高时,就会严重影响雌虫的孵化和若虫的生长发育。此 昆虫多在6月间孵化,而此时正是雨水较多的季节,梨片蟋的孵化,羽化就会大受影响,不仅羽化为成虫的时间大大推迟,而且这年梨片蟋的数量也会大量减少。相 反,若这一年雨水量比较正常,晴好的天气较多时,不仅梨片蟋发生较多,羽化成虫的时间也比往年提前。但是,如果6~7月间雨量过少,天气经常过于干旱酷 热,对梨片蟋的生长发育和孵化也是不利的。
    梨片蟋捕捉起来不象捕捉其他鸣虫那么容易,主要有2个难点:一是它大多停栖在树枝的高处,使人难以够着;二是它的颜色和树叶的颜色差不多,躲在叶片丛中, 使人难以发现。不过,有些梨片蟋也可以停栖在较矮的灌木或桂花树、栀子上, 可以勉强够的着,但也需带有工具才行。所以捕捉这种鸣虫除要带上有喇叭形纸漏斗的玻璃瓶、手电筒、纱网兜外,还要带1个有把子的铁钩,以便将2~2.5米 高度的树枝钩住拉下来,才好捕捉。
    因为梨片蟋大多要在天黑后才开始鸣叫,所以捕捉都要在晚上进行,需要先听它的鸣声才能循声去寻找它的停留处。困难的是,它的颜色和叶片的颜色几乎完全一 样,很难分辨,这方面只有捕捉过这种虫的人才深刻的体会到。只有它的鸣叫,把翅膀高高的翘起来并抖动着的时候,才容易发现它的所在。这时,可用大口玻璃罐 对准它,用手将其扑入罐内,但要很小心,稍有疏忽,还是很容易让它逃脱的。为了避免它逃脱,可请同行的助手在下面用网兜接着,因为这种虫一旦受到惊扰,就 会向下跳落,有网兜在下面接着是绝好的办法。
    到了秋天天气开始稍有凉意的时候,捕捉梨片蟋就比较容易些了。这时,它这时的叫声比较缓慢,不连续。如它栖息在不太高处,能够用着,则用瓶子直接去捕捉; 若在高处,则可用网兜扫捕,或摇动树枝去惊动它,使其掉落下去再去捕捉。更好的办法是,头一天晚上就去听鸣声,听准在哪几棵树上鸣叫,及时做上标记,到第 2天白天将有标记的树摇动,使它掉落下来再进行捕捉。用这种方法捕捉,常常收获最多。在捕捉时有一点需要注意,梨片蟋的雌虫和雄虫相似,其差别只是雌虫的 身躯肥大一些,全身碧绿,但没有发音镜,若在夜间捕捉很容易误捉。用白天摇树的方法捕捉时常常是雌虫雄虫一起掉落下来,此时可仔细辨认。
    饲养梨片蟋的目的有2个:一是希望欣赏它清脆圆润的象金属响声似的响声,二是希望充分观赏它那碧绿可爱的外形,特别是鸣叫时那竖起的翅膀,犹如一朵绿色花 朵。因而在选择饲养器时应该选用既有利于听它的鸣声又便于观赏它体态的容器。喂饲梨片蟋的食物可用南瓜、丝瓜、瓜花、茄子、菜叶、树叶、苹果等,并应适当 喂些蚜虫等荤食。
饲养器最好是用铁纱网作盖子的有机玻璃或透明的饿塑料盒,其次是现成的大口玻璃瓶,再次是陶瓷质蟋蟀杯,上面蒙一层纱。陶瓷的虫盒也有它的优点,其地步不那么过分光滑,有一定摩擦性,便于梨片蟋任意爬动,符合昆虫的生活习性。
金 琵琶、银钟儿、梨片蟋等多种著名的鸣虫都经不起寒冷,而梨片蟋在几种鸣虫中是最怕冷的一种。根据以往饲养的经验,在不加保暖措施的情况下,梨片蟋11月中 旬就会死亡。为了保暖的需要,到了秋天,如果饲养器太大,必须换成小的,过大的饲养器不利于保暖。但也不能太小,因梨片蟋的个头较大,如容器过小,它在鸣 叫时就没有空间让它把翅膀竖起来,因而就不能鸣叫。
如果用的是塑料或有机玻璃的饲养器,可在盒上钻洞、开窗,保持通气。但又要注意,这种鸣虫是害怕潮湿的,不能让水汽进到容器中去。
    若发现容器内有潮气或在气候较冷的冬天,遇到与太阳的天气,可塑料盒或有机玻璃盒放在太阳下晒上1个小时,既能除去潮气,又能提升温度,有利于为鸣虫保暖。
在严寒季节,白天可将小虫盒放入内衣口袋里保暖,晚上放在被子里面,虽然麻烦一些,但有可能养到12月底。人工份的虫亦同上饲养。



-=花生大蟋=-   [attach]163586[/attach]
    花生大蟋又名巨蟋、蟋蟀之王、花生大蟋,属直翅目蟋蟀科。因其体形较大,居于众多品种的蟋蟀之首而得此名;又因其危害花生等农作物而又被称为“花生大蟋”。
    此昆虫体大而且强壮,体长35~45毫米,宽12~14毫米,触须长40~50毫米。呈丝状。通体赤色或黄色,背板上颜色最深,近于黑色,腹部色浅,呈浅 黄褐色。头很大,呈半圆形,有3个并列的单眼,中眼横生,半圆形。前胸背板特别宽阔,呈鼓形,表面有明显刻点。其前、后翅均较发达, 长度超过腹端,后翅端折叠成须状,端不超过尾须。大蟋蟀的发音镜不大,呈长方形。后肢特别强壮发达,善于跳跃,胫节上有两排刺,每排4~5枚。雌虫产卵管 呈管状,长5~6毫米。
大蟋蟀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海南、贵州、云南及台湾都有分布,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也有分布。
    大蟋蟀常栖息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的沙质旱地或花生、豆类等多种农作物的田畦、果园、苗圃的地面上。它常在土中挖深穴而居,主穴可深达80~100厘米。 此虫危害植物的根、茎和嫩叶,咬食松、杉、樟、橡等树木及麦、稻、花生、豆类等农作物和蔬菜,是一种著名的害虫。雌虫、雄虫大多分穴而居,雌虫将卵产在洞 穴内。大蟋蟀昼伏夜出,夜间雄虫在洞穴口处以鸣声引诱雌虫出洞而进行交配。其洞为如手指粗的圆洞,洞口用松土堆盖,不易寻得。其鸣声浑厚而洪亮,为“句句 句句”,节奏较快,连续不断,常可持续20~30分钟,粗听象似蝉鸣。
    此昆虫性情凶猛,有自相残杀的习性,除了刚孵出的若虫外,其成虫、若虫都各自挖掘洞穴,只有交尾时才雌雄同居。它们常在洞口觅食,常将嫩枝切断拖回洞内啃 食和贮备。大蟋蟀约几天出洞1次,喜欢闷热的晴天和温暖的气候,在天黑后出洞,刮风下雨深居洞内不出。大蟋蟀常常栖息在很深的土洞穴中,掘土捕捉是捕不到 的,它的洞口一般都有土挡盖着不易寻找到,即使找到,也不能知道它向哪个方向伸展,其弯曲度如何。
    捕捉大蟋蟀只能在它出洞觅食或鸣叫时进行。最好的捕捉时机是在雨后初晴的时候,特别是在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后开始放晴、天气又比较暖和的情况下最易捕抓,因 为此虫最喜欢在这样的条件下出洞活动。捕捉的方法是直接用尼龙罩进行罩捕,网罩的罩口应该做的大些,否则不易罩住,或容易罩伤虫体。若发现大蟋蟀在洞口附 近鸣叫时,应先用树干等物堵塞住其洞口,不让它退回洞去,而逼它进入到尼龙网中。当它发现周围有动静就蹦跳着想逃走,发现洞口被堵后就只能向前方跳跃,网 罩正放在它的前面,一跳就会进到网罩内而被捕捉。
    晚上捕捉,应选在久雨初晴而且比较闷热无风的晚上进行,如捕获的数量多,必须各个分开放进暂时关放的容器内,不能放在一起,否则它们会互相咬打、自相残杀。鉴别大蟋蟀是否优秀,不论从听其鸣声的要求出发,还是从打斗的凶狠度出发,挑选的标准都是一致的。
    标准是身长体壮,头大,背宽,大腿粗壮有力,大腿胫节上的刺要长而尖,无残缺,前翅要长而大。大蟋蟀的头部,要求有光泽,金光发亮者即为佳品。其后翅也应挑选长大的,因其后翅越长,即表明身体越强健。另外,大蟋蟀的体色以深暗的为好,也体现其体质的结实。
    大蟋蟀宜饲养在较大的瓦盆或透明的塑料质、有机玻璃质的长方形盒箱内,总之要以宽敞些为原则,必须使它在饲养器内有较多的活动空间。但此虫有白天不大鸣叫的习性,若想是用它白天鸣叫,则可用黑部盖在透明的饲养箱上,它就会鸣叫了。
    此虫食性较杂,不太挑剔,但食量较大,豆类、米饭、蔬菜、水果都可作为它的食料,此虫需经常供给水分,可用一个小盆盛点水放在盆或箱内,供其饮用。
    此虫还有一种口味上的爱好,对酸味、甜味、芳香的食物很感兴趣,可能的话,可适当投喂些有这类味道的食品。
    大蟋蟀怎样玩赏?
    1 大蟋蟀不仅个头大,其鸣声有两种不同的音调,它平时的叫声为“句、句、句”。雄厚响亮,节奏快且连续不断,听起来别具韵味。还有一种鸣声是雄虫出洞求偶时的鸣声,音调是“岸衣、岸衣”,常可叫上20~30分钟,很值得欣赏。



-=鼓翅鸣螽=-  [attach]163594[/attach]
    鼓翅鸣螽又名姐儿、扎螽、娇鸣螽、扎嘴、、属直翅目螽斯科鸣虫。它体形小而秀气,体长20~30毫米,体宽6~7毫米,触须长40~45毫米,通体翠绿 色。头部圆锥形,有灰绿色的复眼,背板外侧有褐缘,侧面有淡绿色缘。前翅较短,有发光的发音镜,后翅退化,不能飞翔,但足强健而粗壮,能跳跃。雌虫尾部有 产卵管,体形比雄虫略肥大。
    此鸣虫由于其鸣叫时发出的‘扎扎、扎扎“的声音,又因其翅薄呈半透明,翅脉清晰可见,如妇人纱裙,加上其体形娇小可爱,故被称作”姐儿“。
    姐儿在我国分布广泛,而在东北部和东部较多,俄罗斯、朝鲜也有分布。此鸣虫喜栖息于植物茂密枝叶丛和草丛中,食草本植物的嫩茎、嫩叶为生。喜欢在高长的草 茎上爬动着鸣叫,也在矮矮的罐木丛中生长发育,不爱爬上高大的树木。姐儿白天夜晚都会鸣叫,因此,捕捉这种鸣虫不必夜间去捉,白天就可循着它的鸣叫声去 捉,加上它的数量较多,可以用手去抓。捕捉姐儿比捕捉其他鸣虫容易,在此虫较多的地方,甚至可以不必先听其鸣声再去寻找,在高草丛或草堆处直接捻赶并捕捉 就可。夜间捕捉也很容易,因此此虫有一定的驱光性,当用手电筒去寻找时,有时它自己就会跳到灯光下面,送到你的手边来。
    姐儿怎样挑选?
    1.个头要求 姐儿以个体大的为好,个体大的姐儿抗病和抗寒能力较强,寿命较长。此外,背宽翅短的姐儿鸣叫的声音最佳。
    2.色泽要求 姐儿的体色以青翠鲜嫩的颜色为最佳,色彩鲜明者最受人们欢迎,人们誉之为”翡翠姐”。除翡翠者外,深绿色者也是较受欢迎的,被爱好者誉之为“碧玉姐‘,排名次席。再次一等的是虽也为绿色,但缺乏光泽的,被称为“树叶姐”,排名第3位。
    3.产地要求 由于各地生产的姐儿质量有优有次,因而玩赏者的经验是;江苏、浙江、安徽一带产的姐儿,体形稍小,而北方山东地区产的姐儿体形稍大,体格也强壮些,应首选山东产的。
    4.发生时间的要求 有经验的鸣虫玩赏者懂得,7~8月发生的姐儿体质较弱,一般只能存活2个多月。而9~10月发生的姐儿。体色虽不如夏姐儿那样鲜嫩,但身体强健,可饲养越冬,多数人喜欢饲养这种虫。
    质量最好的一种姐儿被称为“金姐”,属名贵品种,但数量较少,不易获得。
    姐儿大多在7~8间发育为成虫,不久即能鸣叫,其鸣叫声如扎扎,扎扎,叫两声即停一下,第1声低,第2声高,每两声中有极短的间歇。
    其鸣叫的调门很有特色。鸣叫开始时较缓慢,以后突然有几声加快,此后又转慢,慢中有快,富有旋律变化和明显的节奏感,韵味十足,有很高的玩赏价值。
    姐儿在山野中分布比较集中,密度较高,往往在1平方米的草从中就有几只姐儿。和其他鸣虫不同的是,它在白天反而比夜间叫的更欢’天气越闷热,它叫的越来劲,节奏越快。和别的鸣虫一样,一旦气候转凉,它的鸣声也就随只降低,减少、减慢,直至悄然消失。



-=金钟=- [attach]163597[/attach]
    又称马铃。体长 10 ~ 11 毫米,体前窄后宽形如瓜籽。
    头部很小,黑褐色,后头区有 3 个宽浅色斑,中斑前端有一对清晰的水滴状斑,但常不明显。下颚须细长、黑色。触角细长,柄节和梗节黑色,鞭节基半部白色,端半部褐色。
    前胸背板前窄后宽,背区凸凹不平,中部和两三角形斑周围淡黄色,三角形斑后方有 5 个淡黄色斑,中间的 3 个圆形,两侧的两个条形,侧叶黑色。
    足细长,各足腿节端部黑色,其余部分淡色(淡黄色至谈褐色),前足胫节内、外侧各有一卵形听器,后足胫节背侧有 3 对亚间距,亚间距之间及上方生有许多小刺。
    雄虫前翅远长于腹部末端,前狭后宽,茶褐色,翅脉色谈,斜脉 5 条,发音刮脉基角处还有数条小脉。发音镜很大,宽大于长,内有 2 ~ 3 条分隔脉。端区由许多不规则的小室构成。雌虫前翅似枯叶状,略长于腹部。背区脉呈不规则网状。产卵器约于后足腿节等长。
    栖息于枯叶中、草根下及阴暗潮湿的巷道中。
    鸣声如 " 铃铃 …" ,也是鸣虫爱好者的宠物之一。
    分布于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四川、贵州、福建、海南等地。



-=大黄铃=- [attach]163606[/attach]
安徽黄蛉又名大黄蛉、黄针蟋蟀、安徽黄蛉蟋、黄蛉,属直翅目蟋蟀科,因其全身纯黄色,仅颈部有一段颜色较浅,故被称作 " 黄岭 " 。它虽和小黄蛉看起来只是体形大小的区别,但却是两个不同的品种。
    此昆虫体长 7 - 8 毫米,体宽约 2 . 5 毫米,触须长 30 - 35 毫米,头部及前胸背板各具 2 条宽带,后足股节外侧亦各具 2 条深色条纹,内侧靠近端部各具有 1 个暗色圆斑。其头上的复眼为灰绿色,前翅发达,覆盖整个腹部、前胸略呈方形,其触须很长,比身长要长 4 - 5 倍。
    安徽黄蛉之所以名声很大,是因为它有突出的特色。它的鸣声为 " 铃一铃一铃一 " ,动听悦耳,声音清晰而有韵味,比金蛉子还清脆响亮。因其形象佳,鸣声美,玩赏时间长,在 " 上海市第一次鸣虫展览会 " 上曾获得 " 鸣虫之王 " 的称誉。
    安徽黄蛉应选体大而背宽者,这种虫大多比较强壮,寿命较长。
    其次应挑前肢长而大的,这种虫符合鸣叫声优美响亮的要求。
    饲养安徽黄蛉的饲养器,以透明塑料质和有机玻璃质的长方形饲养盒最好,因为这种鸣虫不仅鸣声优美动听,而且体形也十分清丽乖巧、活泼洒脱,前面有 1 对能闪动的细长触须,后面有 2 条既长又有力的后腿,加入金黄的体色,金光闪亮显得雍容华贵,落落大方,是玩赏昆虫中极富观赏价值的一种,因而用透明的有机玻璃盒饲养.让饲养者随时都能 观赏到其倩丽苗条的身姿,是十分重要的。
    黄蛉的鸣叫积极性很高,白天黑夜都鸣叫,傍晚清晨鸣叫更欢、更响亮,节奏较急而快,声如 " 铃一铃一铃一 " 连续不断。它几乎长鸣不息、长鸣不哑,但若想要使其不仅长鸣不已,又要使它尽其所能叫出最悦耳的音色来,还需用异种加以激发。使它显示出要与他虫一比高低 的好胜心来 . 最理想的是用墨蛉与它共养一处,可以相互刺激,以激发双方全力鸣唱,而又不会互相干扰。这种黄金搭档使其各显神通,尽其所能鸣唱出最美妙的声调来,而且以 墨蛉的乌黑发亮的身躯和黄蛉的金光灿灿的体色同处一器之中,两者色彩反差鲜明,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美不胜收。
    喂养黄蛉的饲料可用南瓜、西瓜皮、苹果、梨子和稀饭,偶尔还可喂点小蛆虫一类的荤料以增加它的营养,使它的体质更强健.鸣叫出的音色更加美妙动听。
   安徽黄蛉有一定的抗寒能力,但在严冬季节,仍须注意为其采取保温措施,以确保其安全越冬,若措施得当,可饲养到翌年 3 - 4 月。



-=中华斗蟋=- [attach]163593[/attach]
民间普遍饲养并竞斗的即为此种。
    雄虫体长 13 ~ 16 毫米,雌虫 14 ~ 16 毫米,体黄褐至黑褐色。
    头顶一般为黑褐色,深浅有变化,具 3 对黄色纵纹,两侧单眼间有一黄带,呈括弧形,两端粗,中间细,颜面正常。
    前胸背板黑褐色,宽大于长。
    雄虫前翅长达腹端,发音镜斜长方形,内有一弯成直角的翅脉将镜分为两室,斜脉 2 条,端区约与发音镜等长,末端圆。
    雌虫前翅短于腹部末端,后翅超过腹端似尾状,常脱毛,产卵管长于后足腿节。
    以上介绍的仅是斗蟋中的一般形态特征,种内特征的变化如体色深浅、翅形等等常与斗蟋斗性有关,另述。
    分布于北京、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其中山东是著名的斗蟋产地,江、浙一带也常有好品种。



-=蝈蝈=- [attach]163589[/attach]
  蝈蝈属于螽斯科。螽斯科鸣虫一般共同的特征一般有:身体呈扁圆柱状。头部较小,颜面倾斜或垂直。头部有复眼1对。在复眼内侧有丝状触角一对,细长,一般明 显长于体躯。单眼2—3个。口器为咀嚼式,由上唇、上下颚各1对、下唇及舌等部分组成。上颚即大牙特别发达,粗壮坚硬,内缘常呈锯齿状。牙尖黑色,牙的前 半部多为红色或紫红色,牙根色淡。胸部背面有发达的前胸背板,形状多变。侧片发达,有些种类在侧片和前胸背板后缘相交处形成肩凹陷。前胸腹板平坦或具有刺 状突起。有些种类前翅和后翅较为发达,但也有些是前后翅强烈缩短或完全无翅。足3足,跗节由4节组成,在最后一节的顶端有爪1对。后足股节十分发达;前足 胫节基部有开口式或闭口式听器。腹部通常有背板10块、腹板8(雌性)或9(雄性)块,在最后一节背板构成下生殖板,形状多变,有时还有附属突出的部分。 雌性的产卵管比较长,呈剑状或镰状形。螽斯科的鸣虫的前翅均具有发音器——音剉和刮器。直翅目螽斯科鸣虫均属渐变态,经历产卵、若虫、成虫三个虫态,以卵 越冬,大多产卵于树上或土中,一般一年一代,也有以若虫或成虫越冬的。植食性、肉食性与杂食性均有。
      蝈蝈的病症与天敌有白僵菌、红色寄生螨、螳螂,也有在捕食玛蜂时有被蜇死的情形。蝈蝈在人工喂养的时候总是喂多水的瓜果会大肚、拉稀、甚至是脱肛而死。
      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南北温度变化很大。南方春夏暖的早,北方迟。南京首批“叫哥哥”在端午节就可以出现,称“夏叫”,鸣声弱,体小色淡。北方见蝈蝈成虫 时间较晚,一般要到6月下旬或7月初才能听到“夏叫”,称早蝈蝈。这批蝈蝈对人工繁殖留子很有意义。立秋后10天新蜕的蝈蝈称“早叫”,个大体健,饲养好 了可以越冬。人工繁育的蝈蝈可人为控制分批的羽化出来,在春节后蜕的热蝈蝈可以养到第二年的天然蝈蝈出现,这样一年四季都能听到蝈蝈叫声了。
蝈蝈的形态
       蝈蝈是螽斯科中的大型鸣虫,体长可达50mm(40—55mm),雌虫比雄虫略大。通体有绿色、浅绿、淡褐、草白、黑褐等各种体色。头较大,顶部色较深, 呈绿色或褐色。脸长,色淡,呈蓝或淡蓝绿色。牙尖紫红色。二触角须呈丝状,可长达60mm,褐色。两个复眼前方有三个单眼。颜面略前倾,基本垂直。前胸背 板宽大而发达,呈马鞍形,厚而坚硬,呈绿色或褐色。背板侧区下缘有白色或淡黄色边。胸部腹板各有一对锥状刺,后胸的最大。前胸背板前缘平直,后缘呈弧形, 向后突出。
      雄虫胶翅比雌虫长,厚而发达。一般雄虫前翅长为14—18mm,雌虫前翅很短,仅为6—8mm,不能鸣叫发音。雄虫前翅有音剉、刮器和发音镜,两前翅摩 擦可发了鸣声,优美响亮。后翅已经退化。腹部肚子为圆状,尾端略尖上翘着,有背板10块,呈绿色或褐色,腹板8板(雌虫)或9块(雄虫)。雌虫尾端有军刀 状的产卵器,约长29—34mm。六足长而发达,后肢强大,跗式4-4-4,1-3跗节有垫,后足第一跗节跗垫分成2个叶片,后足胫节端距6个,背面2 个,腹面4个,中间的2个,后足腿节略比胫节稍长。整个体躯呈纵扁或圆柱状,腹部膨大,体形宽厚长大。
蝈蝈的生活习性
      蝈蝈一年一代,以卵越冬,每年的4月卵开始孵化。
      蝈蝈的卵为淡褐色,长6—6.2mm,宽1.6—2.1mm,外壳坚硬。当年所产之卵全部都在表土层越冬,第二年4月天气湿润,卵迅速膨大,长增加 44%—58%,宽增加93%—125%。孵化时卵壳破裂,虫体在另一层膜内蠕动,最后破膜而出,历时约2个小时。如天气干旱,卵期就延长到隔年孵化。卵 期一般为244—270天。
      在野外自然界中,若虫共要蜕6次皮。蜕皮时头向下,足抓住附着物,头胸蜕裂线先开裂,再是前足、中足、后足、触角及腹部蜕出,历时约65分钟,最后将蜕下的皮吃掉。
      在野外的天然蝈蝈成虫多在上午羽化,经1—2周开始交配,历时30分钟左右,直至雄虫排出乳白色直径达10mm的粘性精托,并附着雌虫生殖器内外,才算 结束了交配。这时雌虫腹部向前弯曲,并用口咬食精托,将精子挤入贮精囊中,不取食精托则不能产生受精卵。蝈蝈一生可以进行多次交配。雌虫交配后2—3周就 开始产卵,产卵期很长,怀卵后体重可增加3倍左右。产卵时腹部向上提,产卵管垂直的插入土内,产卵瓣上下蠕动,将卵分批分散的产于土中。产完一批卵后抽出 产卵管,用力向后弹土,封闭住产卵孔,再继续产卵。白天产卵比晚上多,7月上旬开始产卵,高峰期在8月,9月末或10月上旬结束。每头雌虫产卵200— 440粒,每粒卵重14mg。雌雄成虫寿命近似,一般却为80—90天。进入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成虫就死亡了。
      蝈蝈属杂食性。食肉性强于食植性。天然蝈蝈主要以捕食昆虫及田间害虫为生,是田间的卫士,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蝈蝈只有在没有昆虫吃,饿急了才会吃植物。蝈蝈如果同种放在一起,通常能自相残杀,一般雌虫吃雄虫的时候居多。
蝈蝈的分布与分类
蝈蝈按产地分类
      蝈蝈在我国分布很广,按产地来分类,可分为北蝈蝈与南蝈蝈两大类,北蝈蝈优于南蝈蝈。北蝈蝈又分为京蝈蝈、冀蝈蝈、晋蝈蝈、鲁蝈蝈。
京蝈蝈又叫燕蝈蝈
      主要指北京山区和郊区的蝈蝈,北京人爱讲究西大山和东大同的蝈蝈。燕蝈蝈最有名的是安子沟的大山蝈蝈。北京以产黑色大铁蝈蝈著称。
冀蝈蝈
      河北山区,每年蝈蝈产量大。以中小身量的草白(糙白)山青蝈蝈为多,间或有少量铁蝈蝈与绿蝈蝈。河北省蝈蝈以易县为主,名气最大。
鲁蝈蝈
      主要指山东北部为主的地区,鲁蝈蝈又以绿蝈蝈为主,但头项部局部泛红褐色的边纹,也有个头较大的。也有少量的草白和山青等中等身量的蝈蝈。
晋蝈蝈
      山西作为主产小蝈蝈的地区,气候有些干旱,多产中小身量蝈蝈,以小个为主的山青、草白蝈蝈以及少量的铁蝈蝈。晋蝈蝈的物点皮实好养,皮粗翅厚,叫声响,尤其以宣化蝈蝈最为出名,它耐干旱,生命力特别强。
      生长在我国南方各省的蝈蝈都统称为南蝈蝈。西南四川成都包括长江流域等地的蝈蝈个头较小,比札嘴略大,鸣声也小而尖。总的来说南蝈蝈没有北蝈蝈筋粗皮厚,皮实耐旱,鸣声也不如北蝈蝈那样强劲有力。在南方很难见到北方的大铁蝈蝈。
蝈蝈按体色分类
      从观赏的角度按体色分类,蝈蝈可分为五类:绿蝈蝈、黑蝈蝈、山青蝈蝈、草白蝈蝈、异色蝈蝈。
绿蝈蝈
      绿蝈蝈多生在平原、农田、花生地、豆地、玉米地、菜地等农作物区。绿蝈蝈讲究的是通体碧绿,不带丝毫杂色,绿脸红牙,绿腿绿肚,红眼棕须,一双金黄翅 (前膀翅侧区为鲜绿色)。在满目苍茫的严冬里,这种大翡翠绿蝈蝈更能显示自然之美,也格外耀目。在有一时期,绿蝈蝈价超过黑蝈蝈,就是因为绿色比黑色好 看,观赏价值更高。绿蝈蝈翅薄,一般叫声偏高,但鸣声没有黑蝈蝈那样响亮宽厚。
黑蝈蝈
      黑蝈蝈又称铁皮蝈蝈,通体都是青黑色,像铁皮的颜色,故又称铁蝈蝈。主要生长在北京郊外的山区,又以西山为主。正宗黑蝈蝈个大,皮坚翅厚,通体青黑色, 紫蓝脸,红牙,粉肚皮,白、黄,深褐翅,黄绿膀墙,褐色前翅背,前翅侧区斑黄绿色或黄色,黑青腿,棕须,黑眼或棕眼。体色随时间、年龄的增大而加深,直到 全身黑亮似铁,鸣声强劲有力,响亮,宽厚。一虫鸣叫能盖过群虫的鸣声。一膀一膀地叫,沉着而稳重,有大将的风度。
山青蝈蝈
      多大夏秋出现,生长在低山丘陵。灌木杂草间及干河谷、荒地、田野梯田之中,体色以灰绿为主,色淡且杂,头项腹腿之色也不怎么统一。山青蝈蝈肚色有绿、黄、白三种,是庄稼地里最常见的普通蝈蝈,不被爱虫者重视。
草白(糙白)蝈蝈
      多在晚秋时出现,生长在山坡、丘陵、田边、地角、灌木杂草之中。通体色杂且淡,介于绿褐之间,似浅褐之间,似浅淡枯草灰白色,故名草白。天然草白蝈蝈因蜕皮较晚,故深秋长寿者较多,体质不错,皮实易养。

异色蝈蝈
       蝈蝈体色最基本的是黑褐色与黄绿色,经过长期各地环境的影响与个体变异,又逐步衍生出了很罕见的中间色、过渡色,这就是奇特的异色蝈蝈。
       ①红褐蝈蝈:生长在北方燕山山区,红头紫脸,紫红脖项(红前胸背板),褐红腹背,粉红肚皮,紫红腿,红须、金黄翅,前翅侧区(俗称膀墙),鲜绿色,布满翡翠绿斑,个头也较大,鸣声响亮,强劲有力,长寿耐干旱,体色极美,实为罕见。
      ②金黄蝈蝈:生长在北方的太行山区,褐黄头,蓝脸红牙,褐黄脖项,黄腿黄肚黄须,金黄翅,惟膀墙(前翅侧区)翠绿,通体褐黄闪金光,鸣声宽厚低沉,苍劲有力,就像金色闪闪的盔甲在闪烁。这样的通体褐黄蝈蝈几十年也难遇一个,甚为稀罕。
      ③蓝绿蝈蝈:采于河北固安大提及鲁北,它是由绿蝈蝈衍变而来的,其绿色特殊,通体呈蓝绿色,与一般绿蝈蝈体色有明显的不同。蓝绿头。个体肥大,鸣声响亮,调高音脆。蓝绿蝈蝈更是少见,纯正天蓝更是难得。
      ④五色蝈蝈:生长在河北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坡地,是由褐黑山蝈蝈衍变而来的,体分为五种颜色,棕褐头,蓝脸红牙,红褐脖项,棕胸花腿绿肚皮,金黄前翅,绿 膀墙(前翅侧区),深紫色腹背板,虫体身披五色,各部色调鲜明,对比强烈,很是难得,虫体大色足,皮坚翅厚,鸣声响亮,雄浑有力。
      ⑤白蝈蝈:选自晚秋北方的丘陵砂砾荒地,由草白蝈蝈衍变而成。体色很浅淡,微微带有灰褐淡绿之色,远看像白色、白项、白胸、白肚、灰白腿、只有翅膀呈淡棕色,淡绿膀墙(前翅侧区),银装素裹,个头中等,鸣声细脆而悠扬。
蝈蝈的鸣器与选膀
蝈蝈的鸣器
      雄蝈蝈的鸣器是用两叶前翅摩擦发出醇美响亮的叫声,这种鸣声作用于吸引异性、呼唤同性、惊叫敌人。雄蝈蝈的鸣器前翅在背区,前宽后窄而扁,前翅背呈黄褐 色,前翅侧区多呈绿色,多翅脉网纹,翅背很厚,翅侧较薄。一般雄虫前翅长为14—18mm,也有少数的大翅者,长度可以达到20—30mm。雌虫前翅短, 一般在6—8mm左右。雄虫前翅一般为左搭翅,即左翅盖于右翅之上。鸣叫发声时两前翅斜竖起,来回摩擦,从而发出巨大的音响。两翅愈发达(翅大且厚),摩 擦就越强劲有力,叫声愈大。
蝈蝈选膀的要点
      挑选优质的蝈蝈首先要选翅膀大且厚的。膀的背部还平面宽而长。膀的背部平面要平展,上边的左膀紧贴于下边的右膀。闭膀时不能有大的缝隙,要闭严盖紧。音 锉与刮器应该突出些,翅脉要饱满。左上膀的右边膀翅要足以盖够搭足在下膀。右下膀的鼓腹(镜片)愈大愈好。高膀立膀,静止时候两膀要在蝈蝈的背上离开肚高 高翘起来的为佳。膀墙愈宽愈大愈好,不论是黑蝈蝈还绿蝈蝈,膀墙均应为绿色者,真正的黑铁蝈蝈或金翅蝈蝈膀墙应为黄色或浅黄绿色。
蝈蝈膀的点药技术与方法
蝈蝈(雄)前翅膀的特点
      蝈蝈膀与蟋蟀膀是不同的:1、蝈蝈膀一般翅短且厚,革质化程度较强。2、蝈蝈膀都是左膀在上,右膀在下,都是左搭翅,没有右搭翅。也只有左搭翅才能叫的 响,摩擦出声。3、蝈蝈的左右膀在构造上不同,左膀下面有摩擦脉与刮片,摩擦脉末端处有刷毛;右膀上面有凸起的摩擦脉,更为明显的有透明的发音镜,在发音 镜的左侧边缘有特别厚的凸起新月形的摩擦边。4、蝈蝈的前翅侧区宽大厚长,特别发达,大多呈翠绿色,与革质化的黄褐色前翅背区、臀区相连接,构成了一个直 角,组成芒鸣的音箱。故双翅磨擦鸣叫声音响亮,音量大大超过蟋蟀,但蝈蝈的后翅已完全退化了。
      蝈蝈膀(前翅)的点药技术
      蝈蝈膀的叫声可以通过人工丫站药来改善,这是喂养鸣虫中一项古老传统的技术,也是欣赏鸣虫中的一种艺术。红色的点药是朱砂,绿色的是铜渣,其点药技术与 点油葫芦、点蛐蛐的基本上相同。蝈蝈膀上点药的轻重、大小与位置是都很有讲究,可以根据蝈蝈的类型、大小、形状、厚薄来具体决定,酌情下药。一般情况下可 分为三种:1、把药点在膀根,左上膀红点弧形沟摩擦脉的后方,膀侧膀沟的里边;右下膀点在与它相对称的位置上,即右膀鼓腹(镜片)与膀根中间的翅脉膀筋 上,靠近镜片边缘的上方的背面,右膀下边为暗药。2、药点在左右膀背区与侧区之间的左右两边纵向平行的两个膀沟中间,左右膀均为明药。3、药点在左上膀背 区后方三分之二的地方,在左上膀两个弧形膀沟中间最凸起的翅脉上为明药;左下膀药点在与它相对称的位置,即右膀鼓腹(镜片)边缘下侧向的翅脉筋上的背面, 右膀的下方为暗药。点膀下暗药时要用特制的支子把蝈蝈的双膀都支起来,从膀下伸进点药。



-=双带拟蛉蟋=- [attach]163591[/attach]
双带拟蛉蟋,又名金铃子、金蛉、蛣蛉,属直翅目蟋蟀科的小鸣虫。因其身体闪亮如金,鸣叫的声音清脆,犹如金属铃子的响声,故被饲养者称为“金蛉子”。
    此鸣虫因其体形娇小玲珑,形状美丽可爱,鸣声悦耳动人,被视为诸多鸣虫中的佼佼者。
金蛉子体长7~9毫米,宽约3.5毫米,象一只袖珍型的小蟋蟀,玲珑小巧,逗人喜爱。它全身呈金黄色,有1对绿色的复眼,金色的前翅下略显黑色。其触须既细长又长,长度可超过其身长的1倍,从基部到须端有3种颜色:基部褐色,中间白色,尖端黑色,有趣而奇特。
    此鸣虫前翅发达而宽长,几达尾部顶端,前后翅较硬厚,具有金属的光泽,前左翅薄而透明,折叠于右翅下面。体后有1对尾须,八字形分开,前、中、后3对足都 较长。后肢长大而强健,使其蹦跳有力,爬行快速。 雌虫较雄虫肥大,尾端有褐色产卵器,略向上弯。金蛉子是一种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若虫、成虫3个时期。雌虫将卵产在树皮裂缝处或植物的嫩茎上,以 卵越冬,至6~7月间自然孵出若虫,8月间羽化为成虫。鸣虫爱好者此时可进行捕捉了。
    此虫喜欢生活在灌木丛、草丛、竹丛、芦苇丛和绿篱之中,有时也栖息在园林、田野或庭院、花园中小乔木的枝头叶下,常在树干、竹竿或栀子、桂花等各种灌木、杂草的茎杆上爬行与鸣叫。它以植物的嫩茎、嫩叶、果实及蚜虫为食。
    金铃子的鸣叫声为“铃、铃、铃、玲”,连续不断,好似一串金铃在连续摇动,声音十分清脆动听,圆浑悦耳,音色美妙,它在鸣叫时常常停立不动,后肢略屈。
    金铃子日夜都会鸣叫,而且延续时间很长,一次鸣叫时间可长达2~3分钟,白天比夜晚叫的更欢,尤以天气晴朗时鸣叫得最为起劲。气温稍高时,它大多栖息在植 物的茎杆上或阔叶的背面上或矮树的嫩心处。天气较凉时,则喜欢躲藏在卷起的大片枯叶中内,有时一片枯卷叶片内可躲藏几只金铃子。此鸣虫喜欢群居,只要发现 1只,就常常能在同一株植物上找出多只金铃子。
在我国,金蛉子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北、安徽、江西、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在不少地区它一年能发生2代,第一代成虫在8月羽化完成,在立秋后即开始鸣叫,第2代成虫在10月上旬羽化鸣叫。第1代金蛉子体形较第2代稍大些,体质也较健壮。
第2代金蛉子数量较多,第1代则要少一些。但有些年份由于气候不正常,可能是温度太低,使第2代金蛉子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几乎找不到第2代金蛉子,但下一年又多起来。
    金蛉子怎样挑选?
    1.从寿命长短方面挑选 金蛉子寿命长短常因其羽化成虫的时间不同而有所区别。其羽化成虫有3个时期:第一批是立秋前羽化的,第2批是8月底羽化的,第3批是在10月上旬羽化的。
这3种金蛉子,以8月底羽化的虫子体质最好,寿命最长,若保暖工作做的好,能活到春节之后。其次是立秋前羽化的金蛉子,这种虫大多数可活至1月份。而晚秋羽化的那批虫子体质最差,一般只能养到11~12月份。
    2.根据虫的产地来挑选 不少鸣虫爱好者认为四川峨眉山产的金蛉子最好,有的认为江西庐山产的金铃子最好,有的认为安徽黄山产的金蛉子最好,还有的认为南京地区产的最好。
有人将这几种虫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聆听各地产的金蛉子的鸣声,发现其鸣声的响亮程度和音质的悦耳程度都大体相近,无法分出高下、优劣来,因而不妨认为:安出产地来区分金铃子的优劣没有根据的。
    3.从体形和体色上来挑选 体形要求大一些,2只后腿应紧靠身体,两根触须要等长,因为触须是姿态美的一个重要部分,以细为美。对金蛉子的前翅要求与其他鸣虫要前翅厚,而对金蛉子则要求翅薄,因翅薄鸣声如铃,回音大,富有金属音。
颜色以金黄色为最佳,带黑色者次之,腹部灰绿色说明年轻,精力比较旺盛,腹部黑色者太老熟。
眼睛黄绿色者称为“翠眼”、"碧眼“,有的金蛉子的眼睛1只绿1只黄,属“鸳鸯眼”,为难得的佳品。
    4.从鸣声来挑选 金蛉子的鸣声,要选厚重而洪亮、连续鸣叫时间长的。
另外,关于鸣叫时的姿态,要选鸣叫时正身鸣叫的,这种虫体格强壮。而侧身鸣叫者大多体弱或较为衰老者。最后一点是,能在光滑的玻璃瓶上自由爬行者为体格强健的,在玻璃上爬行时打滑者即为衰老体弱者。
    金蛉子怎样饲养?
    饲养金蛉子的饲养器种类较多,有竹制的、木制的,有用牛角制的,也有塑料质或有机玻璃质的,但都必须注意留有通气孔,否则会将它闷死。盒底部还应另外有个圆洞,并有活塞,便于添放食物和虫子进出。
    饲养器的形式有圆形、方形或长方形,但最好是稍微扁一些,便于随身携带。
捕捉回来的金蛉子不可将其混养在一起,要将它们分开喂养,否则会互相干扰,鸣声杂乱,甚至会因干扰而都不鸣叫。
    喂食金蛉子的食料可以多样化,经常调换品种,可供投喂的有南瓜、胡萝卜、苹果、荸荠、梨子、黄瓜、嫩菜叶、米饭等,而且还可喂点蚜虫、苍蝇、蚊子等小虫。不论喂那种饲料,都应要求新鲜、清洁,要及时清除残余食物及粪便等污物,保证其环境卫生和空气畅通。
    还要注意的四,金蛉子身体娇小而嫩弱,不能用人吃的熟菜类食物喂它,不能让它吃到有碱、盐、油、辣、酸等味的东西,而且要经常喂点象黄瓜、梨子、西瓜皮等含水量多的食物,或喂点略带水分的菜叶之类,因为这种虫比较不耐干渴。
最好隔几天让它在水中洗浴一次,这是金蛉子很喜欢的,可用杯子盛半杯水,让虫在水中游泳,并让它爬在杯壁上休息,理须,最后放回饲养器中。
进入秋季后期,要注意为它保暖,将虫养在较小的木质或塑料质小盒子中。到了冬季严寒时期,宜将虫盒揣在衣带里保暖,使其尽可能活的长久些。
     到了冬季,虽然饲养者极力设法为金蛉子保暖,以维持它的生命,但其体质已很衰弱,要注意投喂的食物必须天天换,不让食物发粘。据有经验的养虫者透露,冬季 因虫体衰老而死亡的金蛉子,仅占死亡总量的小部分,而大部分却是由于食物发粘而粘贴在身上所造成的,以及投喂的水果块太大,被滚动的水果块压死或砸死。所 以除注意不能让剩余食物发粘外,还要注意不可投喂块大的水果,必须切得比较细小才能投喂。
    金蛉子怎样引鸣?
    饲养金蛉子,一般都是每盒养1只,但1只雄虫独鸣,时间长了就会疲了,尤其进入冬天之后,有的根本就不鸣叫或很少鸣叫。
    若要使其鸣叫,有个办法,就是放1只雌虫到雄虫盒中去,以刺激雄虫鸣叫,这种做法玩虫界称之为“下雌”。过半天后,把雌虫取出,雄虫又会鸣叫好一段时间。
    金蛉子怎样玩赏?
    1.观赏其玲珑娇小的优美姿态 为便于观赏,可从花鸟虫鱼市场上购买有机玻璃质、形状美观、制作精巧的饲养盒,便于带在身边,随时可拿出来观赏。
金蛉子的美,在于它那小巧得象似1粒瓜子似的身躯、象黄金般黄灿灿的体色、6只长得出奇的秀腿和长得象丝线般的触须,细细观赏,十分有趣。
    2.有“下雌法”引鸣 当秋季气温略有下降之时,金蛉子有的鸣叫减少,有的干脆不鸣叫,使其惯其鸣声的爱好者难免有“失落感”。此时可将1只雌虫放入雄虫饲养盒中,过半小时后取出,即可引得雄虫好一阵鸣叫。
金蛉子平时的叫声一般是“铃、铃、铃、铃”,但当和雌虫在一起时可叫出较轻微的缠绵之声,很值得注意聆听。
    3.听多声调合唱 用一个较大些的饲养盒,将墨蛉、草蛉、寒聆、金铃子的雄虫放在一起,形成异体刺激,使它们各自鸣叫,叫出不同的音调、节奏和旋律,十分新奇好听,玩味十足。
    4.听同声大合唱 金蛉子比较容易捕捉,可将10~20只金铃子雄虫,每虫用一小盒分装,然后将其放在一处,只要有1只雄虫鸣叫起来,就会引起所有的金蛉子一起鸣叫,一时鸣声大作,响成一片,象百铃齐奏,热闹非凡,成为真正的同声大合唱。
    5.观赏小虫打斗 将2只金蛉子雄虫放在一个有机玻璃盒内,它们也会和蟋蟀一样打斗起来,打斗姿势也别具一格,新鲜别致,极富观赏价值。
    6.聆听录音 将上述各种不同鸣声收录起来,在没有虫鸣叫的季节,将其播放出来聆听。




-=斑翅双针蟋=- [attach]163598[/attach]
    草蛉又名长翅蟋、草黄蛉,属直翅目蟋蟀科的小针蟋蟀,其外观很象缩小了的金蛉子。因它生长在草丛之中,故得名草蛉;又因其体色黄褐,因而又被称作草黄蛉。
    此虫体长为5~6毫米,属小型鸣虫,其触须也较短,仅6~7毫米。微微上翘的2条尾须明显分开,如八字形。体表带花斑,体色为深暗褐色,泛陶土色,其体形较同类鸣虫粗壮,宽短,前胸略长方形,其头部大小适中,上面有数条直纹,2条腿比较强壮有力,较能蹦跳。
草蛉在我国各地分布极广,尤以东南部为多。此虫生命力比较旺盛,喜栖息在草丛、草坪和灌木丛的根部,以嫩草的芽叶为食,故常在多草的地面活动。
    它在长江中下游地带1年可发生2代:第1代成虫在6~7月间出现,第2代在9~10月间羽化成虫,其数量很大,一般每年从6月到11月都能听到它的鸣叫 声。其叫声为”之——“,并带有较长拖音,每声能延续2~3秒,声音平直,却带有一点金属味,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晴天鸣叫频繁,尤以夜间为盛,阴雨天少 鸣。
    此虫生命力较旺,喜欢群居,行动虽较敏捷,但不能跳远,也不喜欢向树木或草上爬,不喜欢钻土洞。
    草蛉对食物从不挑剔,喂给它苹果、菜叶、饭粒,它就能正常生活,但如能采些嫩的草芽喂饲,则能鸣叫得更响亮。
    草蛉的数量较多,容易找到,又因它不在高高的树干上,而是在地面的草丛中,所以捉起来并不怎么困难。捕捉使用的工具仍用套纸漏斗的玻璃瓶。
    其实,捕捉草蛉不必特地去找,可以在郊外或者公园散心时,顺便带着套纸漏斗的瓶子,一边走一边观察沿途草丛、草坪,发现有鸣声时就可顺便去捉几只带回家玩玩。
    另一种捕捉草蛉的方法是,在夏天晴好的天气气温较高时,草蛉会栖息在草较长较密的草丛中,此时可把草蛉驱赶到浅草和平地上去,这样捕捉起来就容易多了。深秋时分,各种草大多枯黄,显得不那么茂密,捕捉草蛉就更方便了。
    在草蛉较少的地区,捕捉时,应先仔细听它的鸣叫声,然后前去将其驱赶到无草或少草处捕捉。
    总之,草蛉的数量较多,而且它习惯于群居,发现1只后,就能在附近寻找到2只、3只,甚至更多
    挑选草蛉,首先是要选择身体宽大强壮的。身体大而健壮的、草蛉寿命长,鸣叫密度高,声音响亮而持久。其次是要选前翅尽量大些且长度接近尾端的。因翅越大,鸣声越优美动听。此外,要选前翅的颜色黄的较浓的,尾须要选上翘的,色深和尾须上翘,说明虫的体质好,寿命长。
    6月份生的草蛉可养到11月,长达半年,而9~10月份生的第2代草蛉可养至年底。但不能选10月下旬以后发生的草蛉,它们体质较弱,饲养时间很短,属于短命虫。
    在捕捉过程中,越是蹦跳得远和高的草蛉,越是体质好,健壮而生命力强。所以在捕捉和挑选时,最好不用捉那些跳不高、行动不灵敏,跑得不快、容易捉的住的虫,宁可费力的去追捕那些蹦跳距离远、行动敏捷、不容易捉住的草蛉,那才是理想的优质鸣虫。

纺织娘 [attach]163607[/attach]
    纺织娘科昆虫在我国分布很广,以东南部沿海各省如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广东、广西分布最多。
    纺织娘为植食性昆虫,喜食南瓜、丝瓜的花瓣,由于它也吃桑叶、柿树叶、核桃树叶、杨树叶等,有一定的危害性,因而它属于害虫之列。
    此昆虫白天静静的伏在瓜藤的茎、叶之间,晚摄食、鸣叫。雌虫将卵产在植物的嫩枝上,常造成这些嫩枝新梢枯死,它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
    纺织娘不喜欢强烈的光线,喜欢栖息在凉爽阴暗的环境中。饲养纺织娘者懂得它有这种习性,所以江南一带的饲养者常用麦杆编织的小笼子作为饲养容器,这种笼子 有避光遮阴的性能。不过,用这种容器也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只能听见其鸣叫声,却不能观赏到它的形态。因而有人将其养在铁丝制成的笼中,这样既可听到其鸣叫 声,又可观赏到它的形态。但必须用布做个罩子,白天把铁丝笼罩住,避免强光直晒。它善于跳跃,且能跳的很远,有时在瓜藤间纵身一跃,没入草丛,即无踪可 寻。
    这种虫也不适应过分炎热的环境,所以有的饲养者在天气炎热时要在笼子上洒些凉水,晚上则把笼子挂在通风处。
    纺织娘科的品种较多,但在我国作为鸣虫玩赏的一般只有2种,即日本纺织娘和中华长翅纺织娘。
    日本纺织娘的特点是复翅宽大,鸣声抑扬顿挫,高低交错循环,每次可连续反复鸣叫几是分钟,鸣声高亢而洪亮。因其翅较宽,故被名为“宽翅纺织娘”;又因其在 日本也有分布,且被日本人最先著录,所以学名就叫“日本纺织娘”。这种纺织娘又有绿翅和褐翅2种,都喜欢生活在阴凉的灌木丛中和林荫下的草丛中,拉拉藤 中,喜阴暗,忌强光。它行动较迟缓,但一旦受到惊动,就会立即向前或旁边跳跃。
    宽翅纺织娘因其体形比较肥大,一般很少飞翔。人们捕捉以供玩赏以及市场上出售的大多是这种纺织娘。
    长翅纺织娘,江、浙一带人们又称其为“纺娟娘”。体型修长,它鸣声较为短促,音量较低,其鸣叫声先是“遮、遮、遮”接着又转为“沙沙沙”,每次鸣叫5~6分钟即停止。虽然鸣声不够响亮,但体色多变,具有美丽色斑。所以也有较高的玩赏价值。
    纺织娘有多种体色,有紫红、淡绿、深绿、枯黄等。紫红的比较少见,属珍贵品种,俗称“红娘”或“红纱娘”;淡绿色的称“翠纱娘”;深绿色的称“绿纱娘”或“绿娘”;枯黄色的称“黄纱婆”或“黄婆”。
在这4种体色的纺织娘中,以紫红或淡紫绿色者最好,深绿者次之,枯黄者差些,但格调不同,各有情趣。
    从体形上说,以体大者为好,因体大发育好,鸣声也好。从身体结构上看,以头小,翅宽、背部发音镜宽者及复翅后半部极扁者为好,因其鸣声洪亮有力,持续时间长。
当然应选前后6肢完整无伤残、触角等长无缺,各部分匀称的个体。
    捕捉日本纺织娘并不困难,这是因为其鸣声响亮,可以循声寻找,而且它在鸣叫时复翅抖动,露出里面白色的内翅,有些纺织娘还会一边鸣叫一边缓缓地动,这就很 容易被捕捉者发现。还有一个容易被捉的原因是它的行动迟缓而笨拙,受到惊扰时不飞翔,往往只轻轻的跳一下,如果惊动不大,它会继续鸣叫。
    不过抓捕纺织娘时要注意:它的2条细长的后退很脆弱,如果卤莽的用手去扑,很容易把它的长腿碰断。因此,比较可靠的方法是用纱网痘捕,或用大口的玻璃瓶,捕捉时将瓶口对准虫的头部前方,另一手将其推送进瓶内。
    饲养纺织娘,首先应准备好一个容器,可以用竹篾、麦杆、塑料纱、尼龙纱制成。这几种笼子中,以纱笼为最好,用竹篾制成的鸟拢式的笼子最差,因为底部用格子 篾制成的笼,虫脚容易踏空,不容易站立,晚秋时比较衰老的虫极易折断长腿。由于纺织娘的体形较大,笼子应尽可能宽大一些,使它便于在笼内活动。也有人将它 养在方形装饼干的铁皮盒或圆筒竖立形的罐头瓶内,这是为了不使鸣叫声太响亮、太吵人。用这种笼子有它的优点:鸣虫在铁皮饼干盒内鸣叫有金属回音;鸣虫在圆 筒形罐子内鸣叫,可发出一种“嗡”声,听起来也别有韵味。
    饲喂纺织娘用的食物以南瓜花和丝瓜花为最好,其他如西瓜、南瓜、菜叶、水果及饭粒也可喂饲。喂饲的饲料品种宜经常变换,使其所获得的营养更全面些。
值得注意的几点是:
    一是,笼子应经常挂在凉爽通风的地方,特别要注意避免阳光直晒,否则很容易干燥脱水死亡。
    二是,笼子不能靠近有化学药品或有煤烟的地方。
    三是,笼子要悬空,要防止有猫、鼠或其他小动物去扑食。
    四是,深秋气温下降幅度较大时,要及早采取保暖措施,以便延长玩赏时间,一般可养至春节。
     纺织娘是否衰老是可以辨别的,主要是从它的腹部颜色进行区别。腹部的颜色如果是绿色的、绿白色的或淡红色,则是比较年轻的;而颜色发黄且失去光泽,则是比较老的。
    此外,青壮年时期的纺织娘,翅色比较鲜明,衰老的纺织娘翅色暗淡,且复翅的边沿常有残缺,其爪花也磨损,握爪力已不够强,抓不牢笼子。
    挑选纺织娘时,应当选翅色鲜绿或深褐色,其肚子的颜色也应选绿色、白色或者嫩红色的。
在体形方面,要选头较小,胸部较宽阔、后翅扁大,6肢齐全无缺、身体各部分匀称的个体。



-=赤胸墨蛉=- [attach]163600[/attach]
    赤胸墨蛉又名乌蛉、墨蛉、蚁蛉、黑牡丹,属直翅目蟋蟀总科,墨蛉蟋属。因其全身墨墨发亮,前胸、背板赤黑色而得此名。
    此鸣虫体态娇小苗条,体长约7毫米,头小,身体前狭后宽,与头部之间形成一明显“颈部”。它触须较短,不到10毫米,身躯较细,腹部长椭圆形,前翅较长, 覆盖整个腹部。它的头胸节略带褐红色,体态小巧秀美,体表色泽亮丽。鸣声别有韵味,被人们誉为“鸣虫黑牡丹”。因其整体象只黑蚂蚁,故而又称为“蚁蛉”。 又因其体表油光滑亮,又被称为“油蛉。”
    赤胸墨蛉不爱阳光,喜欢略带湿润而较阴凉的环境,因而常栖息在有教多枝叶的林中或杂草丛生的草片上和高墙下阴暗潮湿的草丛中。在庭院的成排冬青、黄杨绿篱遮阴之处,也容易寻觅到它的踪影。它的足端有较强的附着力,能在叶片的背面很自如地倒悬行走。
    此虫以植物鲜嫩的茎叶为食。它1年发生2代,第1代成虫出现在6~7月间,有时6月下旬即可听到它动人的鸣叫声,但大多数墨蛉要到7月的上中旬才放声齐 鸣。这种第1代出现的墨蛉虫称为夏墨蛉,它的鸣声常常是“蒂--蒂、蒂、蒂....”一长多短的旋律,声调有抑与扬,每次鸣叫常能持续将近1个小时。第2 代墨蛉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陆续羽化为成虫,且不久以后就开始鸣叫,这代墨蛉常被饲养者精心照料让其越冬,所以被称作冬墨蛉。但由于其真正羽化成成虫的 时间是秋季,因此也可称它为秋墨蛉。
    墨蛉在我国分布很广,除了西北部比较少见之外,其他地方都有分布。
    捕捉赤胸墨蛉一般都在夜间和清晨进行,捕捉的方法和捕捉其他小型鸣虫一样,用大口的玻璃瓶,在瓶口套上喇叭形的纸漏斗去捕捉。第1步到野外有草丛、较潮湿和有遮阴的环境中静静的听虫的鸣声,然后循声去找虫子。
    由于第1代赤胸墨蛉数量较少,在一般情况下,每次捕2~3小时只能捕很少几只,因而墨蛉在市场上很不容易买到,能买到的大多是秋墨蛉。
    赤胸墨蛉数量大,并不希奇,捕捉也很容易。可以直接在白天捕捉,只需1个小时即可捉到10余只或更多。有些鸣虫爱好者特意将尚未羽化的若虫捉回来饲养。这种大龄若虫,体形已经较大,腹部显露出鲜红的颜色,象红色的蚂蚁。仔细观赏,到是很有些新鲜感。
这种若虫捉回来后,和成虫一样加以饲养,也可以多只放在一起混养,隔上几天,它就会羽化成成虫。
    不过,由于秋墨蛉比较能耐干旱,可以养在玻璃瓶内任其自然羽化,但不能把这种做法用在夏墨蛉上去,因为夏墨蛉是经不起干燥的。饲养鸣虫类昆虫,使用什么样的饲养器是很有讲究的。因为养鸣虫不仅仅是为了听其鸣声,而且要观赏其形体姿态极其变化的美感。
    赤胸墨蛉的饲养器不在乎其大小,因为赤胸墨蛉的体形很小,但饲养器的四壁最好是有机玻璃或透明塑料质的。另外,由于赤胸墨蛉的体色是黑色的,所以饲养器的底板最好是白色或奶油色的,这样才有较为鲜明的反差,充分显示出这种虫的形态美。
    赤胸墨蛉由于其性情和善,可以和其他同种和不同种的鸣虫同养,它们互不干扰,和平相处。
饲养赤胸墨蛉可以将其用小容器装着带在身边,有可以将其放在瓶、罐或盒子内(必须要留通气孔),放置在家中听其鸣叫。特别是夜间休闲的时候,可以将其单养,也可以多只放在一个较大些的容器内混养,聆听其日夜不停的“蒂、蒂‘之声。
    饲养夏墨蛉需要适当注意水分的供给,可喂些一些含水分较充足的食物,如水果中的梨子、苹果和削去红瓤和硬外皮的西瓜皮,以及南瓜、米粥等,喂饲的食物要经 常调换,而且要求新鲜、卫生、吃剩的食物要及时清除干净。投喂的食物要切成小片或小块,因赤胸墨蛉虫体太小,要防止较大块的食物在饲养器内滚动时将虫压死 或砸死,或粘性太强的米皱食物将虫粘死。
    赤胸墨蛉既可听赏又可观赏。
    1.听赏其大合唱 赤胸墨蛉由于其胸部带有些红色,其个体娇小,鸣声也优雅清脆,可设法使它  在大白天进行集体大合唱。将5~6只赤胸墨蛉分别装在5~6个小盒内,在每个盒内都放些西瓜皮等水分多的食物,再将小盒放进一个不透光的黑暗盒内,并置放 在黑暗处,经约3天后,在白天将盒子打开,几只鸣虫便会齐声鸣叫起来,各自叫出不同的音阶和声调,一时热闹非凡,仿佛是集体大合唱,听来十分有趣。
    2.观赏鸣叫时的身姿。它头部略向下低,6脚腾空,前翅向上支竖,腹部上翘,而且在发音时其身躯还微微地向前一挺一挺的动着,其雄赳赳的姿态确实是十分难得一见的景象,也十分富与于观赏价值。



-=黄脸油葫芦=- [attach]163596[/attach]
    油葫芦又名结缕黄,由于其全身油光锃亮,就象刚从油瓶中捞出似的,又因其鸣声好象油从葫芦里倾注出来的声音,还因为它的成虫爱吃各种油脂植物,如花生、大豆、芝麻等,所以得”油葫芦”之名。
    此虫属直翅目蟋蟀科。体长20~30毫米,宽6~8毫米,触角褐色,长20~30毫米。体色有黑褐色、黄褐色等多种,它浑身油光闪亮。头部黑色,呈圆球 形,颜面黄褐色,从其头部背面看,两条触角呈“八”字形,触角窝四周黑色。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左右对称的淡色斑纹,侧板下半部淡色。前翅背面褐色,有光 泽,侧面黄色。尾须很长,能超过后足股节,色较浅。雌虫的产卵瓣平直,比后足股节长。
    油葫芦在我国分布极广,几乎各省都有,分布较多的省份有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北、山东、山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海南。
    此昆虫喜欢栖息在田野、山坡的沟壑、岩石缝隙中和杂草丛的根部。它以各种植物的根、茎、叶为食,对大豆、花生、山芋、马铃薯、栗、棉、麦等农作物有一定的 危害性。它白天隐藏在石块下或草丛中, 夜间出来觅食和交配,雄虫筑穴与雌虫同居。当两只雄虫相遇时,与斗蟋蟀一样,会相互咬斗,有互相残杀的习性。
    此昆虫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在翌年春末天气转暖时化为若虫,夏末时化为成虫,夏末秋初为其旺发期,此时荒野之中,到处都可听到其鸣声,此起彼落,连续不断。
    油葫芦的品种较多,常见的品种有体色偏黑的“黑葫芦”,体色偏棕的“红油葫芦”。有一种称“琵琶翅”的,翅长,末端钝圆,可盖过尾须的1/3,其鸣声洪 亮。有一种翅翼很薄而透明的,称“玻璃翅”或“薄翅”,鸣叫的声音较低而发飘。一种称为“长翼”的,翅长但端部不宽,声音一般是中音。对以上这几种油葫 芦,鸣虫爱好者编了个顺口溜:飞翅贵,玻璃脆,琵琶脆、长翼亮。这是内行对它们的评价。
    头部额高着称为“寿星头”;头圆者宽者称为“蒜头”;头浑圆者称为“珠头”。三者中以“寿星头”为贵。    油葫芦的鸣声,其音节大致有两类:有一类的鸣声如“居---、优、优、优”,象是油从葫芦中倾注出来的声音,是名副其实的油葫芦,此为佳品;另一类鸣声如 “吉、吉、吉”,则属较次者。
挑选油葫芦主要应从“体、色、翅、声”4个方面来选。
    “体”是体形和体质。油葫芦要选个体大、头大、咬钳宽广的,体大才健壮,寿命长,鸣声洪亮;体小多为先天不足,发育不良,或有伤病,寿命短,鸣声弱而涩。
    “色”是体色。人们大多喜爱浑身乌黑油亮的油葫芦,认为它体色纯正美观,观赏价值高,鸣声也较悦耳动听。其实,这点并非绝对,只要颜色鲜亮,不论金黄色、红色、紫色、棕色都有优质的,同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翅”是指翅的长短。一半是翅膀越长,鸣声越响亮,如前翅盖至尾端的,则是百里挑一的长翅佳种,鸣声必然响亮。另外,翅端钝圆,鸣声也必然响亮。
    “声”是指鸣叫的声音。要挑选声音洪亮婉转、颤音拖长如“居---、优、优、优“者,其”优“音可重复5~6次,长者可达9次,这种虫被玩赏者美其名曰”九转油蛉“。
    此外,如用听鸣音,则应选头小的油葫芦,因头小者比头大者更肯鸣叫。油葫芦的饲养首先须解决饲养器。饲养器因各地的传统习惯不同而不同,江苏及山东、浙江 的一部分地区喜用养蟋蟀的陶质蟀缸,而江西和我国中南部及南部地区,传统的习惯是用蟋蟀笼。近些年来,市场上还出现了透明塑料质长方形的虫笼。这几种饲养 器都可以用。
     在饲养时,有人认为可以将两只雄虫放在一起共养,只要食物充足就不会相残。笔者认为最好不要采用这种方法,还是分开饲养为好。两只雄虫一起饲养,笔者认为必然会进行咬斗,而且战胜的那只雄虫一般都不肯就此罢休,会在笼中追逐不歇,最后战败的一只可能会被咬死。
油葫芦的饲料以植物饲料为主,可喂给丝瓜、南瓜、包菜叶、青菜叶、苹果、米饭粒等。入冬时,可喂点猪肉末或牛肉末,以增加其体内脂肪,加强其抗寒能力。饲料要经常变换品种,不要老喂一种。
    进入冬季前,就应注意采取保暖措施,将其放入葫芦内(留通气孔)饲养,外面可裹层棉花。它在葫芦内仍能鸣叫,当感到温热时会发出“热叫”,若温度降低时, 它又会发出“冷叫”。不论冷叫、热叫,每次听到叫声就应加给食物。这样,每逢出现温差时,由于条件反射的作用,它就会鸣叫。
    当气温降至10度以下时,可将它放在泡沫塑料小盒内(留通气孔),再放在家中焐饭锅内,底下放个50度左右的热水袋,上面再垫2~3层布,装虫的泡沫塑料 盒就放在布上取暖,早晚各换1次热水袋内的温水。也可将装有虫的小塑料盒揣在贴身的衣袋内保温,若处理得好,能使它多生存半年。

-=小素蟋=-  [attach]163587[/attach]
    垣蛩又名垣恭、酱色蟋蟀,属直翅目蟋蟀科,是一种较小型的鸣虫。因其常常栖息于断垣残壁之间而得名,又因其浑身通体皆呈酱油色,形体又与蟋蟀酷似,故而又称为“酱油蟋蟀”或“酱色蟋蟀”。
    此虫体长12~19毫米,宽约4.5毫米,触须长30毫米左右。其头部富有光泽,头顶深褐色。头后有6条直纹,黄色,口器为黄褐色,额部黑色,富有光泽。
垣蛩前胸背有黑色长毛,散步黄色条纹。前肢有黑纹,后肢外侧有黑色斜纹。前肢有黑纹,后肢外侧有黑色斜纹。复翅较发达,覆盖腹部的大半。也有些个体后翅发达,伸出于前肢之外,能飞翔;但多数无后翅,不能飞翔,仅能跳跃。
    此虫的雌性较雄性肥大,有产卵管,管长8毫米左右。不论雌雄,皆惧怕日光,白天常避藏在阴暗处,不出声,晚上鸣叫,其鸣声为“唧喱、唧喱”,音声低而娇细。
    垣蛩体形纤巧,色泽美丽,其鸣声柔和优雅,故喜爱者众多,是一种值得饲养玩赏的,鸣虫。
垣蛩在我国分布较广,黄河以南各省皆有,而东南部各省如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上海等地较多。
    虫喜欢生活在稍微潮湿些的旱作物的田地里,常栖息在成堆块土的空隙中、砖石乱瓦块下的洞隙中或腐烂的杂草堆积处。它常常成群聚居,往往捉住一只,在其周围不远处就能发现多只。
此鸣虫以素食为主,以植物的根、茎、叶、果实为食,也吃一些腐烂的草和嫩树叶、菜叶,因而在每年的8~9月间,在田间 有腐烂杂草之处最容易捉到。
    垣蛩喜欢和其他品种的昆虫混居,在江南地区,常可见到它和油葫芦、大棺头蟋蟀等共居,和平相处。 有些有后翅的个体,有明显的趋光性,因而在秋季的夜间,路灯下常可见到有不少垣蛩出没。它白天一般深藏不出,也不鸣叫,晚上则振翅发声,其鸣声柔细而有韵 味,很得众多饲养者的赏识。
    此虫的成虫8月中旬开叫,每年的9月上中旬旺发,但到10月鸣声即逐渐减少,10月底即已不易听见。不论捕捉哪种昆虫,都应先了解它的习性。垣跫是喜欢栖 息在潮湿阴暗无强光之处的,因而不能到干燥的地方去找。垣跫之所以有这个名称,是因为它常常藏身在断垣残壁的石块、石堆的空隙中,又因它有群居和有趋光 性,所以捕捉它时应该在潮湿的多乱石块的和潮湿而多杂草的草堆、农田的洞穴等处去寻找。
    捕捉时可带上尼龙网罩,在夜晚则要带上手电,然后在上述那些地方去翻动石块,掀起杂草堆,待垣跫跳出或爬出来时再用网罩去兜捕。此外,由于这种鸣虫有一定 的趋光性,可利用灯光在夜间捕捉。不过,不论是用尼龙网罩兜捕还是直接用手去抓捕,都要注意出手轻巧,因为垣跫身体娇小细嫩,稍一卤莽,就会将它捏死或碰 伤。
    玩赏的垣跫,多半是玩赏者从野外捕回来的,但有时在江南城市的鸣虫商店里也有出售。因此,需要能识别其优劣,选择到称心满意的佳品。
    一般来说,体形较大的多半是较好的,比较强壮,鸣声比较响,饲养的寿命会相对长些。
此 外,还应从色泽上选择,应选黑色部分深而浓,且黑的发亮者,这样的垣跫叫作“浓酱”,属于优等;反之,色泽暗淡,称为“淡酱”,为次品。黄色的部分黄得鲜 明的,称为“油酱”,也是佳品;黄色部分浅淡者,称为“豆酱”,是下品。黑浓而黄透的,称为“浓油酱”,是最好的一种;黑浅黄淡者,称为“淡豆酱”,属最 差种。江南一带有一种色泽美丽,黄色部分呈金黄色的,称为“黄金酱油蟀”,是最佳的珍品。
    一般来说,黑色、黄色浅淡的,其鸣声也低微,加上色泽暗淡而无光泽,观赏价值也差,当然不应在入选之列。
    垣跫可用瓦盆或较大的虫盒饲养,但在瓦盆中饲养有个缺点,既不便于观赏;放在大虫盒中饲养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虫盒多为白色,可以和虫的提色有较大反 差,相映成趣,缺点是此虫畏光,在白色盒中生活会常常不安逸。因而最好还是用透明的塑料盒或有机玻璃虫盒,既便于观赏又较宽敞,但平时宜将虫盒放置在较为 避光之处。此外,不论哪种虫盒,都应用铁丝网类制成的盒子,以便空气流动,以免将虫闷死。
    此虫可喂饭粒、菜叶和苹果、香蕉、南瓜的小粒等多种食物,且应不断更换喂饲品种,使其体内所获营养平衡,以增强其体质,使其鸣声更好听。
    垣跫的体质较弱,若饲养不当,营养不良,则寿命不长,仅能活2~3个月。此虫喜暗畏光,观赏时不要暴露在强光下,否则容易惊吓而蹦跳,导致肢断身残。垣跫 还不耐寒冷,到了深秋季节气温下降时,有经验的玩赏者就把它改养在竹罐或葫芦内,这样,比养在宽敞的笼箱内要温暖些。若气温下降到5度以下时,就必须将竹 罐或葫芦揣在身上,以体温为其保暖,若保暖工作做的好,可使垣跫多活1~2个月。



-=凯纳奥蟋=- [attach]163588[/attach]
    凯纳奥蟋又名石蛉,鳞蟋。属直翅目蟋蟀总科。此虫体长10毫米左右,体形略扁平,全身体表密被银白色鳞片,鳞片随虫体长大而逐渐脱落,通体成为铁锈色。其 前胸背板略狭于头部,前部较窄,后部略宽,后缘为弯月形。雌、雄虫皆有长长的触须,几乎达到体长的2倍,状如长鞭。
雄虫的前翅较短,其长度未及腹部之半,端部钝圆,翅脉模糊,腹背有较多褐色斑点,有长尾,长尾的基部色浅黄。雌虫没有翅翼,但有细而长的灰黄色尾须,其长度几乎达到身体长度的一半。
石蛉的整个身体呈扁平形,3对步足均呈淡黄色,并散步褐色斑点。雌虫具有略向下弯的平直产卵瓣,如佩刀状。
    石蛉分布在我国东南地区,其中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台湾、上海等地为多,日本等地也有分布。此虫喜栖息于较高大树木的树干上,灌木丛林和杂草丛中以及荒地石堆的空隙处,常停留在大叶草和树叶的背面,或爬行在大树枝干的中段部分。
    石蛉一般每年可发生2代,第1代成虫发生在8月,第2代迟1~2月发生,常在9月初即可听到其鸣叫之声。其鸣声较为雅致、柔和,声如“咭、咭、......”节奏比较短促而从容,声与声之间有个短暂的间隙时间。其鸣声具有浓厚的金属击敲韵味,犹如打铁的声音。
它鸣叫有间歇,约有10余次只有有个停顿时间,常在树干上鸣叫一番后再爬动着换个地方再继续鸣叫。它的鸣声常有回响的感觉,在一处鸣叫时,好象有数处发出同样的声响,使人难以捉摸鸣声究竟发自何处。
    石蛉为点状分布,单独行动,其数量比金蛉子等虫要少,因而寻找起来有一定难度。
捕捉石蛉不能光用玻璃瓶,应该在瓶口上套纸漏斗,否则是很难将它套装进玻璃瓶的。
    由于石蛉多在树干上鸣叫,而且常常是一边鸣叫着还一边在树干上快速的爬动着,使捕捉者难以发现和看清它的停留处,所以在树干上扑逮它相当困难。比较容易捕 捉的是停息在树叶背后或阔叶草上的石蛉,不过,在这些地方捕捉到的往往是刚羽化的或还未成熟的石蛉,还不能鸣叫,需要再饲养些时间才能鸣叫悦耳的声音。
    捕捉石蛉也可在夜间用手电照着捕捉,一般可比白天捕捉容易些。还有一点值得向捕捉者提醒一下:石蛉在受惊时,既会蹦跳,其爬行速度也很快,捕捉时不仅动作 敏捷快速,即使是已经抓人玻璃瓶内的石蛉,也要注意防止它从瓶内爬出逃走。因为石蛉不象其他鸣虫那样老实,它脚底有吸附器,可以竖直地从玻璃平子上快速爬 行,所以捉到石蛉放进瓶子后,就要接着用草或布将漏斗口塞牢,防止石蛉逃跑。
    挑选石蛉的标准和挑选其他鸣虫不同,其他鸣虫在挑选时一般选体形大的,但挑选石蛉则恰恰相反,要体形小的。因为这种昆虫身体大了就比较难看,而且较小的石蛉年轻、体质好。此外,应选腹部有光亮的白色鳞片的虫,其色彩比较优美。
还可挑选身体的各个部位色彩缤纷的,这种石蛉最具观赏价值。从鸣声的角度挑选,应挑选前翅基部宽厚而边缘较薄的石蛉,因为这种虫的鸣声比较清脆且具有金属的回音,而前翅边缘厚的虫,它发出的鸣声有些瓦石破裂的声音,并不悦耳。
此 外,虫的触须和尾须,应选长而相等的,有这种尾须和触须的鸣虫,观赏价值较高,如若一长一短,则会使美观尽失,价值也就降低了。在身体形态方面,要选身体 扁平、后腿健壮有力的,它可以在玻璃等光滑的平面上行走自如,看上去精神抖擞,能给人一种健美之感。石蛉可以用老式的陶质蟋蟀罐饲养,由于虫体细小,不适 合用竹篾制成的编织笼,否则容易从洞眼中逃出。也可用细铁纱制成的方形小笼饲养,它与通气性好的优点。用玻璃瓶(矮胖大口型的)养虽也可以,但必须用铁网 纱作盖子。
    食物可喂以米粥、嫩菜叶和梨子、苹果、西红柿等饵料,要不断调换品种,以保证营养的全面,一般每天要换2次食物品种。平时饲养中要避免让饲养器受到烈日直 晒,要给予较好的通气性。石蛉和斑蛉一样,也特别需要潮润的环境,在气候干燥时要经常向其生活环境中喷水,并注意选择含水量充足的食物供喂。
    石蛉生性好动,动作极为敏捷,开笼喂食时要特别小心,不要让它乘机逃出。进入秋季以后,就要开始注意对其逐步进行保暖。此虫身体比较柔弱,若稍有疏忽,让 其受冷,即易死亡。深秋后应放置在空调或有其他保暖措施的环境冲饲养,严寒时,若无其他办法,只能放入衣袋内以体温为其供暖。饲养措施得当,可养至春节, 但再要延长,可能性就极小了。



-=中华树蟋=- [attach]163592[/attach]
    竹蛉又名中华树蟋、邯郸,属直翅目蟋蟀科。其外观纤细修长,头小而翅宽,形似琵琶,又如一片碧绿的嫩竹叶。体长 20 毫米左右。因生活在树上而得树蟋之名。
    此虫通体浅绿色或黄绿色,体色可随虫龄增长逐渐变黄,头后带有红褐色细纹,口器明显前伸。
    复翅长而扁平,呈半透明状态,像一层薄薄的翠纱。其后翅发达,略伸出在前翅尾端。 有 3 对细长的足,善行走,后肢强壮,能跳跃,也能飞翔。
    中华树蟋为我国的特有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华东和华南。它喜欢栖息在瓜豆等棚架植物及果园的草丛中和梧桐、泡桐、桑树、槐树上。白天在枝叶上爬行觅食,很少跳跃, 喜欢在夜间鸣叫,叫声为 " 句、句、句、句 ……" 很像蟋蟀的鸣声,但节奏较慢。
    该昆虫 1 年发生 2 代,一般在 6 月底、 7 月初发生第 1 代, 9 月上中旬发生第 2 代,约在 6 月底即可开始听到它的鸣声。
    中华树蟋鸣叫时两前翅竖立,常常一边走一边鸣叫,因而听起来其鸣声飘忽不定,不容易判断声音来自何处。它看上去身体娇嫩纤弱,但鸣叫声却极其强劲有力,清脆而响亮。
    此鸣虫以植物的鲜嫩花叶为食,也喜吃蚜虫,繁殖时,雌虫常把卵产在植物的嫩技内。
饲养中华树蟋的饲养器,可用木质、竹质的圆形、方形盒,纸质较硬的盒子也可以,如有透明的塑料或有机玻璃质的盒子当然最好。但不论何种质料的,都应有通气小孔。
    喂养盒应以大些的为好,以保证虫在鸣叫展翅时有足够的空间。此虫的体形中等,食量较大,因而排泄的粪便也较多,最好要在盒底垫一张与盒体大小相同的纸片,便于经常更换纸片,清除其粪便和污物,保持饲养环境的干净卫生。
    中华树蟋比较好静,不喜强光,平时饲养盒不宜多移动,必须移动时也应轻一些,不使受到较大震动或摇晃,否则会影响它的习惯,造成几天不鸣。
    饲养盒放置的地方,以较暗或弱光环境为好,但也不要放在完全黑暗的地方,否则,当需要喂食或打扫或观赏时,突然移至亮处,会使它受到突然的外界刺激而惊慌失措,甚至伤害身躯。
    平时喂饲的食物以米粥、苹果、梨子、南瓜、山芋为主,也可适当喂些蚜虫和鲜嫩的树叶。食物要新鲜清洁,并经常调换品种,以保证它获得多种不同的营养成分,增强它的体质。
体质好的鸣虫,不仅鸣声响亮悦耳,而且抗病能力强,可以生存较长时间,若保暖保养得当,可养至春节以后。
作者: 寒夜听竹    时间: 2008-11-4 21:33
非常详细的帖子!!!楼主辛苦了!!
作者: siwa120    时间: 2008-11-4 21:38
     好帖子~~学习了!
作者: 陈小猪    时间: 2008-11-4 22:16
终于更新完了,改了好多次,大家如果发现错误的地方请指出
作者: 龙之翔    时间: 2008-11-5 11:47

作者: 19561017    时间: 2008-11-5 13:31
  
作者: 玩虫小刘    时间: 2008-11-7 17:17
绝对正确 不错啊 好好
作者: linhy    时间: 2008-11-7 22:48

作者: 霍格华滋    时间: 2008-11-11 19:20
楼主辛苦辛苦     
作者: 66鸟    时间: 2008-11-19 12:32
好帖子啊 学习了 认真收藏!!!!!!!!!!!!!!   
作者: gfhe    时间: 2008-11-23 18:28
  
作者: shaozhu    时间: 2008-11-28 20:45
楼主辛苦了,好文章解决好多不懂的问题谢啦!
作者: hslylovell    时间: 2008-12-27 16:34
很好~很强大!!!
作者: thumbtack    时间: 2008-12-28 16:59
真正的好贴。
作者: guohb07    时间: 2009-1-3 02:27
    
作者: 汽油太贵    时间: 2009-1-3 03:27
                  
作者: 海龙    时间: 2009-1-11 11:43
好帖子~~学习了!
作者: 南湖烟雨    时间: 2009-1-19 20:54
学习.....................楼主辛苦了.
作者: 宇轩    时间: 2009-1-28 12:58
     学习了
作者: jimmy    时间: 2009-2-1 15:04
学习学习
好帖好帖
未能加分有些遗憾
祝楼主新年快乐
作者: hxl7398    时间: 2009-2-22 13:28
    
作者: 憨郎    时间: 2009-3-4 20:20
    
作者: 津门故里    时间: 2009-3-20 10:46
好贴收藏了。
作者: 北京老常    时间: 2009-4-10 14:49
      
作者: 靛颏乐    时间: 2009-6-14 01:47
好帖子                 
作者: 李云鹤    时间: 2009-8-16 19:21
辛苦辛苦,学习学习
作者: pigpig    时间: 2009-8-27 12:01
  
作者: 一支笔    时间: 2009-9-3 17:30
学习了谢谢斑竹
作者: jialei    时间: 2009-9-13 13:34
很好~很强大!!!     
作者: 石虎胡同    时间: 2009-10-8 10:55
好帖,需要认真学习.
作者: 明晨    时间: 2009-10-9 15:20
  
作者: 龙之梦    时间: 2009-10-31 18:57
      
作者: 蟋蟀王    时间: 2009-10-31 20:19
好帖子~~学习了!
作者: 孩子王    时间: 2009-11-18 22:10
  
作者: 小小虫    时间: 2009-11-20 02:08
学习了。。
作者: 木子金军    时间: 2009-11-20 02:17
介绍的非常的详细,谢谢!
作者: 马员外    时间: 2009-11-28 21:09
楼主辛苦了,好文章解决好多不懂的问题谢啦!   
作者: 星天外    时间: 2009-11-28 21:26
谢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作者: 半个大地    时间: 2009-11-28 21:36

作者: 于鹰    时间: 2009-12-30 08:21
真正好帖,好好学习。
作者: 小    时间: 2009-12-30 09:55
  
作者: 老爷阁下    时间: 2009-12-30 19:08
好帖子,对新手帮助太大了,谢谢楼主.
作者: 阿健    时间: 2010-1-22 11:18
非常详细的帖子!!!楼主辛苦了!!   
作者: home0422    时间: 2010-3-23 20:01
很多名字才知道呢,很好,收藏了
作者: lefty    时间: 2010-3-23 20:10
好帖子啊 学习了 认真收藏!!!!!!!!!!!!!!    
作者: ht5152    时间: 2012-9-27 21:22
  
作者: qb91961    时间: 2012-12-29 22:36
  
作者: 品茶爱鸟    时间: 2013-11-26 14:08
  谢了,辛苦
作者: 鉴赏    时间: 2014-8-25 15:39
真的学习到了,感谢!
作者: qb91961    时间: 2015-4-9 06:36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