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竹里馆 唐 王維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关帝诗竹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 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新诗一首 竹與粽子的交相呢喃 竹,綻放千手 指天竄昇,遙向 千江舀取一瓢輪迴的水 灌溉我孤寂的心田,遙向 天河汲取一壺蘸滿節氣的墨液 涵攝妳衣袖揚起的翩翩風采 在簾幕以外的時空,甩動 妳的髮絲,搖醒 江畔的風絮,劃亮 群山與阡陌交錯的露光 叩響交相傳遞的花語,任憑 一群白鷺鷥 收割一畦稻田 追逐一團詩餡,與 一堆螢火蟲,點燃 我澎湃的五月情緒,煮沸 妳滿室的書香 | 刘禹锡竹枝词十首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江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春来新雨晴,襄西春水觳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容驻半桡。 两岩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昭君坊中多妇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预堆,年年波浪不能推。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翟唐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同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九短笠去烧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郑板桥在这里读过书 别峰庵看竹 [宋步明] 在江苏镇江的焦山双峰之间,翠竹环抱之中,有一座别致的方形四合院,称别峰庵。别峰庵的有名大抵与清代的大书画家、诗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这里读过书有关。 来到别峰庵,看到门楣上写的“郑板桥读书处”的横额时,我确信已身临其境。那门上有郑板桥的手迹: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来到这里,自然最让我留意的是别峰庵的竹。板桥先生爱竹,喜画兰竹,常以“可焚身而不可毁其节”的竹来抒发情感。从郑板桥的一幅幅画竹图中可看出他的重竹情趣和爱竹心情。他为什么这样爱竹,也许还可以从苏轼的一首诗中找到答案: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别峰庵的竹显得清癯雅脱,又是那样瘦劲孤高,正如郑板桥先生所说:“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爱我也。”然而,我们更应该记得郑板桥的这样一首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相传这诗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事时所作,诗中对民众的关怀之情,跃然纸上,这时的竹不仅仅是在雪白纸窗、清风静响中的那片绿,而是对民众深深的关切,难怪在郑板桥被诬罢职离开潍县时,老百姓依依不舍地将他挽留。 透过历史的烟云,仿佛看到郑板桥还在幽静的院子里漫步,听竹叶簌簌地响。别峰庵的后面,是日夜奔流的江水,板桥先生就在这空山灵雨之中,亲近自然,忘却浮华,如同他描绘的兰、竹、石一样。他的为人有如兰的幽芳、竹的劲节、石的风骨。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一提郑板桥,就能使人想起竹;一说起竹,也会使人想起郑板桥。这是少有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板桥先生的人格和风貌。当我离开别峰庵郑板桥读书处时,不禁又想起了他的另一首竹石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难忘别峰庵,难忘别峰庵的竹,更难忘郑板桥的高风亮节。 | |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