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古琴台 [打印本页]

作者: 孤飞鹤    时间: 2008-7-17 16:37
标题: 古琴台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俞伯牙,极善于鼓琴。一次伯牙受楚王派遣公干,乘船沿江而下,途经汉阳江面,突遇狂风暴雨,停舟龟山脚下,待会雨过天晴,心旷神怡,伯牙鼓琴咏志。抚琴一会弦断,伯牙知有人窃听,便请出,此人便是樵夫钟子期。伯牙调好琴,沉思片刻,抚琴一首,志在高山。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抚琴一首意在流水。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伯牙喜遇知音,便结为挚友,约来年再会。第二年,伯牙按约会子期,谁知子期不幸病故。伯牙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奏后,伯牙因失去知音,悲痛万分,便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决心今后永不鼓琴。

  也有说法认为,俞伯牙为楚国郢都人,在晋国做了大夫,故事发生在其出使楚国时,一个风高浪急的中秋之夜,樵夫钟子期因砍柴遇雨,匆忙回家时见到了官家的船只,船头有大夫把琴,作高山流水之音,以抒大江明月之怀。为了不惊动官人,卑微的他只得躲藏在草丛中,不想听琴入迷而忘乎所以弄出了声响,被伯牙喝问,因钟子期识得瑶琴,道出伏羲氏以树中佳木梧桐所制,得伯牙赏识,二人隧成知音。

  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众之间广泛流传,二人知音的传奇色彩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页,由知音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诚不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美德。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历代屡毁屡建。最近一次为清朝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请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一说为《汉上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现整个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但布局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当年古建筑的风貌。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作者: motocar    时间: 2008-7-17 16:38
谢谢分享!
作者: 寒夜听竹    时间: 2008-7-17 16:39
谢谢分享!!
作者: 守信如节    时间: 2008-7-17 16:56
后面的月湖更是美丽
作者: 近距离    时间: 2008-7-17 17:05
风景秀丽 景色迷人
作者: 鸟之光    时间: 2008-7-17 18:04
好地方~~~好景色~~~~
作者: 晋京    时间: 2008-7-17 19:14

  高山流水千古绝唱.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谢提供.
作者: 建文    时间: 2008-7-17 21:20
总版的片子拍的不错啊,以后还请多多指教哦。
作者: niaomi    时间: 2008-7-18 11:51
在汉住了几十年,故事听了无数遍,门前经过上百次,至今无缘进庭院!
作者: 守信如节    时间: 2008-7-18 13:19
引用第8楼niaomi于2008-07-18 11:51发表的  :
在汉住了几十年,故事听了无数遍,门前经过上百次,至今无缘进庭院!
呵呵!老人家,这个星期天抽空来沙
作者: 守信如节    时间: 2008-7-18 13:21
引用第9楼守信如节于2008-07-18 13:19发表的  :

呵呵!老人家,这个星期天抽空来沙
来了请你喝茶啊
作者: 凡人    时间: 2008-7-18 13:22
喜欢!谢谢分享!
作者: 孤飞鹤    时间: 2008-7-18 15:24
引用第11楼凡人于2008-07-18 13:22发表的  :
喜欢!谢谢分享!
[s:2]谢谢·收藏了[s:2]
作者: 汉雨    时间: 2008-7-24 20:34
熊哥之举真是让小弟敬佩。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08-7-24 20:42
龟山,蛇山都去过,可惜没去过古琴台。。 [s:6]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