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大秦帝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雪舞西风    时间: 2017-6-23 16:46
标题: 大秦帝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attach]837399[/attach]


秦二世而亡,是亡于暴政吗?
秦始皇嬴政一统六国,建立全新的秦帝国。但看似威风赫赫的大秦帝国却在秦二世赢胡亥手里三年就灭亡了。这总让人觉得惋惜。大秦帝国为何二世而亡呢?汉初很多人,尤其是以贾谊的《过秦论》的秦亡于暴政的观点最为出名。
但秦帝国真的是亡于暴政吗?平民百姓真的是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秦暴政吗?
对于秦帝国灭亡承担最大责任的人,不是秦二世赢胡亥,而是秦始皇嬴政。秦始皇有两大过错导致秦国灭亡:一、规模庞大的移民政策;二、没有过早确立太子储君,导致继任人没有威望,内外交困,全无处理政务经验。
秦帝国灭亡的原因,大致如下:
一、移民政策:
多年多次迁移民众、罪犯到边境和关中等地方,导致关中人口结构变化:旧秦人被搬空,原六国人占领关中。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秦帝国在面对东部叛乱时,无法有效征发士卒,组成精兵镇压。
秦始皇迁移人口的次数有:1、公元前219年迁移3万户(大约15万人)到琅琊,迁移户获得免除12年徭役的奖励;2、公元前212年,迁移3万户(大约15万人)到咸阳旁的骊山,5万户(大约25万人)到章台和云阳,迁移户获得免除10年徭役的奖励;3、公元前211年,迁移3万户(大约15万人)到现在的鄂尔多斯地区。
这些是有记录的平民人口迁移记录。另外还有在公元前217年刚完成统一时,强制性迁移六国被废的王族、贵族等12万户(以每户5人算,人数就达60万人)到咸阳。
下面这些是迁移罪犯的记录,人数虽然没有确切的数目,但也不在少数:1、公元前214年遣送罪犯到蒙恬新征服匈奴的土地阴山一带,充实新建立的34个县;另外遣送逃亡者、奴仆、商店主等到南海百越地区;2、公元前213年遣送贪官污吏去修长城或到南海百越地区;3、公元212年,再次遣送罪犯到边境地区。
仅仅计算平民的迁移记录,就已经有14万户(大约70万人)的迁移记录。明确迁移到关中的就有20万户人。这些大规模的移民,改变了关中的秦人基础,导致了秦帝国无法像以往战国时那样迅速凝聚关中国人,形成战力,从而抗拒叛军的入侵。刘邦轻轻松松的就从武关进入咸阳。
二、常备军的缺乏:
秦在统一后,原有的秦国军队主要分散在南边的南海百越地区和北边边境抗击匈奴,还有关键城市的宿卫。另外,出于已经统一,秦帝国没有保持或训练精兵,以防镇压国内叛乱。在反叛形成大规模情势时,秦帝国无法迅速召集精英部队镇压叛乱。在陈胜的张楚军进发到离咸阳不远的戏地时,赢胡亥震惊,并要调兵时,咸阳附近无兵可调,只能把骊山、阿房宫的罪犯编组成军,由章邯带领,作为秦军主力镇压张楚。可见秦国兵力的缺乏。
在秦灭的记录上,秦帝国的主要兵力主要有两处:一是由骊山罪犯组成的章邯军;二是包围鹿角的王离军——应该是蒙恬所率领守卫长城的秦军,蒙恬自杀后,归属王离统领。其他的主力并不见。南海百越的秦军由于山长水远就算了。东部并无重兵驻守。东部叛乱之所以能够判断成功,就在于郡守的秦军并不多,也非主力,只是一般性的防卫。秦帝国主力军队的缺失,也是刘邦轻松进入咸阳的关键。
三、秦帝国的内斗:
秦帝国的内斗,最大的责任是秦始皇嬴政。由于嬴政没有确定太子,而死前也没有明确指定继位人。这导致了各个皇子对帝位都有合法性诉求,也让继位人没有政务处理经验和威望。
第一个内斗:皇帝继位争斗
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秦始皇有二十几个儿子,面对这样庞大的帝国皇位权力,哪个皇子能说自己不想登上皇位。能和赢胡亥竞争帝位的,不仅仅是赢扶苏一个皇长子,至少其他八个皇子有资格威胁赢胡亥的帝位。
赢胡亥继位后,逮捕了三个近侍郎,杀死六个兄弟(说明这六人对赢胡亥帝位的威胁最紧迫),又逼赢高、赢将闾三个兄弟自杀。
由此可见,秦始皇的儿子们对于皇位的争夺一点也不逊色,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低。这也在另外一个程度说明,为什么嬴政在长子赢扶苏被贬北方后到死,都没有办法指定继位人的原因,也就在于各个公子对于帝位争夺的激烈。
另一个验证嬴政儿子们争夺帝位激烈的事例就是:嬴政死后,李斯因为“上崩于外”秦始皇在外面死了,“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怕嬴政的儿子们公开武力争夺帝位及东部发生叛乱,因此觉得秘不发丧。
赢胡亥杀了10个兄弟,有名字的只有两个:赢扶苏、赢将闾,才能稳固自己的帝位。
若以《史记 李斯传》中的记录,赢胡亥杀的兄弟就不是这个数目了:12个兄弟被杀,10个姐妹被杀,公子高自杀,加上赢扶苏,和《史记 秦本纪》中自杀的赢将闾3兄弟自杀。那么赢胡亥就杀了16个兄弟、10个姐妹,以嬴政二十多个儿子来算,杀死的兄弟有一半多。
这个帝位争夺的杀人记录,有哪个朝代的争夺可以相比?简直可以用血流成河来比喻。
这是继位权的内斗。除了以秦始皇嬴政16个儿子的死的代价之外,还连带了蒙恬、蒙毅的性命。蒙恬的死,导致了秦帝国失去了最后的名将,导致在未来的镇压叛军上,人才短缺。蒙毅的死,导致了秦帝国架构的失衡:丞相和内廷直接对抗,失去了蒙毅的缓冲,从而导致秦帝国政治路线的内斗。
如果蒙恬、蒙毅不死,秦帝国对于东部的叛乱和政治路线的内斗的解决都轻松很多。但蒙恬、蒙毅对赢扶苏的忠诚,导致了赢胡亥为了帝位的稳固,不得不杀蒙恬、蒙毅。
秦帝国的第二个内斗就是赵高和李斯政治内斗
李斯是最后的法家大家,自然坚持在秦二世赢胡亥下继续进行法家治理。赵高从其言论来看,似乎是儒家。另外,作为赵高的学生赢胡亥应该也有很强的儒家观念。
也就是说,在秦二世赢胡亥的帝位稳固后,就面临着选择政治路线的选择:是选择老师赵高的儒家道德治理路线,还是继续推进丞相李斯的法家治理路线。
在赢胡亥的登位和稳固上,作为老师的赵高出力最多,最积极主动,背后的原因无非是想以儒家道德治理大秦帝国,缓和法家治理的严苛(与儒家道德对比的严苛)。
但赢胡亥在帝位稳固后,面对东部起伏的叛乱,采纳了李斯的法家治理路线。
李斯上书,提出了“明君独断,行督责之术”的办法,以解决秦国官吏渎职、执法不严等现象,被赢胡亥采纳。
这就意味着赢胡亥采取了丞相李斯的法家治理路线:商君之法、申不害、韩非子的术治。
这对于赵高的儒家道德治理路线是一个严重的挫败。自此,赵高和李斯内斗正式开始。
赵高给秦二世赢胡亥的第一个建议是建立皇帝威望。
赵高对秦二世赢胡亥的儒家治理建议是:建立皇帝威,理由是:秦二世赢胡亥年轻,又刚继位,没有政务处理经验,如果天天和大臣们讨论政务,皇帝能力不足就会被大臣知道,反而被大臣看不起。皇帝治理天下,下命令即可,不用天天和大臣们混在一起,才能建立威望。
建立皇帝权威,震慑大臣,这就是赵高给赢胡亥的治理政策。
为了离间秦二世赢胡亥对李斯的信任,赵高利用自己中书郎掌控内廷的信息优势,知道李斯想要面见赢胡亥要求停止修建阿房宫。
赵高就去见李斯,鼓励李斯面谏赢胡亥。但赵高都在赢胡亥休息玩乐时,才安排李斯面见。
赢胡亥的休息娱乐时间都被李斯多次打扰,自然不满,认为李斯专门在他休息娱乐时来见他,是觉得他年轻,看不起他。加上赵高的误导:李斯功高,想要做王;李斯的儿子李由让叛军(进军到戏的周章军)进入关中,很可能和叛军勾结。
赢胡亥想要李斯调查李由,又怕李斯徇私,于是就暗中派使者前往三川郡调查。
李斯听到赵高的诋毁后,上书赢胡亥,要求赢胡亥防范赵高。但由于赢胡亥有了赵高的先入之言,加上因为李斯的多次打扰而产生的信任缝隙,对于李斯的上书就没有采信。
赢胡亥认为自己年少,“不习治民”,没有治国经验;而李斯年岁又高,没多久可能都去世了,辅助自己的时间不长了;赵高品德挺好,做事也积极,自己还是能够信任的。
面对东部叛乱形势越来越严重,而派出的关中士兵越来越多,于是李斯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一起进谏赢胡亥,要求停止修建阿房宫。赢胡亥表示:作为皇帝,想要修建一个皇宫,住好一点,一点也不过分;再说修阿房宫是先帝的作为,你们要停止修建,对得起先帝吗?我登上帝位不过两年,反叛到处都有,你们又镇压不下去,你们还有什么面目做丞相、将军呢?
于是赢胡亥下令关押李斯、冯去疾、冯劫三人下狱。冯去疾、冯劫觉得受到侮辱,不肯入狱,自杀而死。李斯认为事情还转圜的余地,于是甘心去监狱。
赢胡亥派赵高以谋反罪审讯李斯。李斯忍受不了严刑拷打,只得诈认谋反罪。认罪后,李斯上书给赢胡亥,以反说方式自陈自己的功劳,希望秦二世赢胡亥能够赦免自己。但李斯的上书,被赵高阻拦,没有呈给赢胡亥。
赵高设计让李斯承认谋反罪。赢胡亥于是腰斩李斯于咸阳,夷三族。
李斯死后,赵高如愿当上了丞相,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当时是公元前208年8月。一年后秦灭。
李斯、冯去疾、冯劫三人的死,对于当时的秦国政局,绝对是一个崩溃式打击。两个丞相、一个将军的死,对于秦国官吏的震动非常的大。不说士卒征发、粮草征运、官署的正常运作,即使有赵高做丞相,运作很难顺畅。这就为巨鹿之战王离军败、章邯投降提供背景说明:后勤供应和人心浮动。
对于官吏和民众的人心震动,更是关键。王离军败、章邯投降项羽、武关守将想和刘邦共同攻打咸阳,都是因李斯死后人心浮动、帝国机构空转的表现。
赢胡亥在李斯死后,基本上所有的政务都交付给赵高处理。但面对战争各种纷繁复杂的政务,没有政务处理经验的赵高,又能做出什么呢?
因此说,李斯的死,对于秦帝国的灭亡有着最直接最关键的影响,是秦帝国灭亡的转折点。

第三次内斗,是赵高和赢子婴的信任问题。赵高杀秦二世赢胡亥的原因:赢胡亥不听谏言,赢子婴更适合做秦王;怕被赢胡亥问责处死。
但赢子婴认为赵高立他为秦王,只是暂时性,加上听说赵高和刘邦约定分王关中,怀疑赵高想自立为王,就更不信任赵高,于是刺杀赵高。
赵高死后,秦国再无主心骨,而赢子婴也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秦军在蓝田被刘邦打败后,赢子婴选择了投降,而非西撤陇西,或者进入巴蜀,继续对抗。
死守巴蜀,或者西撤陇西,秦国也许不会灭亡。原因很简单: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进入关中后,军队的将士们就想着回家了。只要六国联盟占领了关中,秦军再能抵抗一两次六国的进攻,六国联盟必然会解散(至多3-6个月),各自回国。就算项羽再勇猛,士卒的归心不可挡。
在鸿门宴事件中,刘邦左司马曹无伤告诉项羽的消息:刘邦想要称王关中,以赢子婴为丞相。这就表明了当时灭秦诸人中,除了项羽,无人想要对秦国赶尽杀绝——因为这是三代(夏商周),甚至春秋、战国一直以来的惯例:灭国不杀贵族。秦灭六国,也只是迁移六国贵族到咸阳,并没有杀害。
赢子婴的投降,掐灭了秦国的最后一丝火光。
四、赢胡亥对叛乱的处置能力不足
秦二世赢胡亥在继位前逼赢扶苏自杀,继位后,为稳固自己的帝位,又杀赢高、赢将闾等十几个兄弟姐妹。虽然血腥惨烈,但作为帝皇,手段无可厚非。
继续修建阿房宫,不过是为表达对秦始皇的尊重。这件事情,也没有什么严重后果,反而能够在关中无兵可用时,可以迅速把骊山、阿房宫的囚徒组成镇压东部反叛的主要兵力来源。
调5万人宿卫咸阳,更是平常得不得了的行为。至于咸阳内畜养的狗、马、禽兽等吃的粮草不够吃,赢胡亥下令其他郡县运送粮草过来喂养,并要求押运人员自带粮草供养。这也算不上暴政。无非是在咸阳养马,能有多大的罪呢?
秦二世赢胡亥的对叛乱的处置措施的评价:
中性的措施:1、下狱报讯陈胜以赢扶苏名义反叛的使者;
2、听从赵高建立威信建议,与大臣隔离,减少面见;
3、疑心李斯,派人调查李由三川郡私通叛军案;
4、拒绝李斯关于提防赵高的建议,认为李斯年老、能够辅助自己时间不多,继续信任赵高。
良性的措施:1、听从章邯建议,赦免罪犯,组建成军,镇压叛乱;
2、采纳李斯的“督责之术、明君独断”的建议。
恶性的措施:1、车裂原陈胜降将陈留,断绝招抚降军之路;
2、怒言并下狱羞辱将相,冯去疾、冯劫自杀;
3、对李斯谋反案没有认真审核,过于轻信赵高,轻率杀死李斯,致使人心动荡,赵高为相后,无人制衡;
4、任用赵高为丞相,又不监督;
5、指令章邯北上会合王离灭赵,致使楚地叛军有休整时机(推测);
6、章邯、王离围城巨鹿四个月无进展,没有撤军回防;
7、杀死因败军而退守的杨熊;
8、叛乱尚未平定,又开始修建阿房宫。
最严重的错误是二冯自杀、处死李斯。秦二世赢胡亥明知自己“不习治民”,在东部大乱的形势下,却侮辱、处死富有经验的两个丞相和将军,造成了对秦帝国无可挽回的损失。这是赢二世最大的错误。
作者: cactus    时间: 2017-6-24 11:11
    
作者: 走走玩玩真乐    时间: 2017-6-26 09:04
历史是本教科书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