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开大发”的玩笑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12-4-17 10:31
标题: “开大发”的玩笑
生活中常能见到一些聪明人,智商超群但“情商”稍逊,说话做事逞一时之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结果玩笑开大发了,往往得罪了人自己也没落下好。
  
  想到两个人。一个是宋代的黄庭坚,他是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才名逼近老师,有“苏黄”之称。他一度在秘阁任著作郎,同僚也都是饱学之士,文人相轻,难免时有摩擦。
  按例,秘阁的“内部食堂”开饭,前一天庖吏要来请示翌日食谱。黄庭坚“颇治珍味”(很讲究美食),总要点这个菜、那个羹的。同僚中有个赵挺之是山东人,不大讲究吃喝,每次总是操着山东口音大声说:“来日吃蒸饼。”令黄庭坚等窃笑不已。
  
  一次秘阁同僚聚饮行令,黄庭坚提出做文字游戏:讲五个字一句话,前两字合为第三字,再加第四字,合成第五字。众人纷纷赞同。有人先说了个“戊丁成皿盛”,又有人说“王白珀石碧”,接着有人说“里予野土墅”。到了赵挺之,憋了半晌,说了个“禾女委鬼魏”。话音未落,黄庭坚脱口而出:“来(來)力敕(勑)正整!”听字音,很像是用山东方言说“来日吃蒸饼”!一时合座大笑,赵挺之满面通红。又有一日,同事聊天,赵挺之说,我们那里连乡间都重视文化,替人写一篇文稿,人家往往推一车的礼物相赠。黄庭坚马上说,想来净是些萝卜、酱瓜之类吧?这么几件事累积起来,赵挺之对黄庭坚恨在心头、“衔之切骨”。后来黄庭坚“倒霉”,就跟他有关。
  
  另一个人,是清代曾国藩手下的一个幕僚。一日曾国藩闲来无事,跟幕僚们对对子。有人出个上联“如夫人”,试想,像(如)夫人却又不是夫人,说的不正是妾吗?那位幕僚才思敏捷,脱口而出:“同进士。”曾国藩一听,脸色骤变。幕僚这才发觉自己失言。不等曾国藩发话,回去后便卷铺盖走人了。
  
  原来,从前举人进京赴考,先要参加礼部组织的会试,考中者称“贡士”。所有贡士紧跟着要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不再淘汰,所有贡士都自动升格为进士。根据殿试成绩把进士分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就是“等同于进士出身”,很有点勉强的意味。因此凡名在三甲者,都自认为很没面子,不愿别人提起。曾国藩恰恰就是名在三甲的“同进士”,此番不但被人当面提起,还跟小老婆归到一类,他能不上火吗?
  
  这位幕僚露才扬己,当即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而黄庭坚的下场,更不美妙。他后来受“新党”排挤,被一贬再贬。而对他百般打击的,正是当年“来日吃蒸饼”的赵挺之,此人后来官至宰相,权倾一时。
  
  好在黄庭坚学养深厚,颇能随遇而安。被贬宜州(今广西)时,在城里住了半年,官府忽然借口他住在城内有碍国家安全,把他赶出城外。他抱着被子迁入一间陋室,依然终日读书撰文。他在《跋李资深书卷》一文中记述说:我把所租住的陋室命名为“喧寂斋”,此斋上头漏雨,旁边进风,市声嘈杂喧闹、令人耳聋。人们都受不了这份愁苦,我却安之若素。我本来就出身农家,假如没中进士,还留在家乡农舍,不就是这个样子吗?我安置了床铺,焚香静坐,跟西家宰牛卖肉的案子正对着。花三文钱买了支鸡毛笔,写下这些文字。
  
  文人为才所累、遭受坎坷,在历史上似乎成了规律。至今我们读着黄庭坚这样的文字,并不觉得陌生,仿佛这都是文人宿命里带来似的。什么时候文人能有所自省,社会环境也更加宽松宽容,这样的“宿命”能改一改才好。


作者: 京城晓苏    时间: 2012-4-17 15:24
紧睁眼、慢张口、少说话、多干活,才是真理!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