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清明节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12-3-14 08:48
标题:
清明节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
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有关专家介绍说,清明节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
据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它在春分后半个月,此时春色已浓,阳光明媚,杨柳垂丝,绿草如茵。由于气温渐渐升高,正好是农耕农忙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按照古人“冬至百六日为清明”的说法推算,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往往把寒食延至清明。
由于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久而久之,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相关阅读:
两千多年来,清明节追思先人成为汉民族传承不息的特有文明。中国的满族、赫哲族、侗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有一些少数民族清明节过得比汉族更隆重、更有味道。壮族对祭扫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届时要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等到祖坟去上供,行拜礼。土家族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一些民族在清明踏青郊游时,还逐渐加入了荡秋千、放风筝、踢球等丰富多彩的健身娱乐习俗。
清明节新风扑面 民俗专家呼吁保护旧俗
清明时节,福州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习惯捧一束鲜花择日上山踏青、扫墓,讲究一点的还会摆上面包、果品供祭亲人。清明节新风扑面之时,民俗专家希望具有福州特色的清明习俗能够流传下去。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说在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二字来庆贺天下太平。由于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所以踏青这个习惯从唐代开始便历代承袭成为“清明节”的风俗之一。扫墓这一习俗本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其实,清明节还有许多风俗,但已失传,例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所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传统节日的内涵非常深刻。
专家指出,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源起于汉代,前身是失传已久的“寒食节”。而清明节的习俗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也经历了从禁火到祭扫、从踏青到狂欢的变化。
清明节发源于寒食节。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冬至)一百五日,有疾风甚雨,谓寒食,禁火三日”。所谓寒食,就是在清明时节,不能烧煮,只能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关于寒食节,还有一段备受历代文人歌咏的典故。春秋时期,大臣介之推辅佐晋文公回国,随后隐居山中,不肯做官。晋文公放火烧山,他便抱木而死。据说,人们过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以显示中华民族崇尚这种不慕荣华、宁死不屈的品格。
清明祭扫的习俗兴起于唐代。唐代也是清明节的鼎盛时期。唐宋时期,寒食节或称清明节,有全国性的休假,假日短则4天,长则7天。唐玄宗还于开元二十年颁布了敕令,正式将祭扫定为“常礼”。古代的清明节,除了禁火、扫墓外,由于气候宜人,还有许多游乐活动,包括春游、宴饮、斗鸡、踢球、荡秋千、男女聚会。当此佳节,诗词吟诵之风也十分盛行。
中国民俗协会副秘书长黄涛指出,清明节俗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是因为它符合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拜谒先灵、珍惜现世的共同心理需求。因此,“清明节虽然有祭扫的传统,却丝毫不必哀伤。清明节正值春季,万物复苏,适宜男女出游,相识相恋。这个节日显示出中国人对自然、对人生都有独到的价值观。”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2-3-15 10:56
历史悠久的清明节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