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解读《三字经》(一)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2-3-9 14:57
标题: 解读《三字经》(一)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注释

初:指有生之初。 性:性情,本性。

习:习性,习染。

苟:如果。 迁:迁流,改变。

专:专心致志。

孟母:指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母亲。西汉刘向《烈女传》载: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此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又载: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窦燕山:本名窦禹钧,是五代时期人。他家住蓟州渔阳(即今天津市的蓟县)。过去,渔阳属古代的燕国,地处燕山一带,因此后人称他为窦燕山。窦燕山生有五个儿子,在他的教育培养下,都考中进士,成为国家栋梁。长子窦仪,授翰林学士,任礼部尚书;次子窦俨,授翰林学士,任礼部侍郎;三子窦侃,任左补阙;四子窦偁,任左谏议大夫,官至参知政事;五子窦僖,任起居郎。窦家五子,被称为“窦氏五龙”。窦燕山将五个儿子都培养成才,他的义风家法,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榜样。侍郎冯道赋诗一首称赞道:“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

过:过错,罪过。

惰:怠惰,这里指过错。

宜:应该,适当。

琢:琢磨。 器:器皿。

义:道义,理义。

赏析

这一部分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思想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样,幼童时期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所以说,家长的言传身教起了很大的作用。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虽然有失偏颇,但从中也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你不可能指望生活在盗贼集团的孩子成为一个不偷窃的人。当然,这种情况只是指一般情况,比例大约在50%以上。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可惜,随着教育的变质,严师基本上没有了,没有教师会为此而被告上法庭。孩子是别人的,谈心教育后你听就听,不听拉倒。当然,那些恶意体罚学生或致学生伤残的是教师队伍里的败类。试想,一个孩子不可能拒绝得了欲望的诱惑,其实,不说孩子,就是成人,也一样,你看那些落马的高官就知道了。在这里,就需要严师,就如国家的暴力机关,教育不行,就要惩罚。任何人都要为自己做错的事承受后果,这是责任。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家中独子,心理承受力和抗压力明显比过去的学生弱了很多。“严师”是需要的,没有严厉的鞭挞和逼迫没有自觉性的学生是不会成才的。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少年儿童在学校就是一个琢磨的过程,经过老师的谈心、表扬、批评、甚至惩罚,一切的酸、甜、苦、辣、咸,逐步成长。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