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老街依旧笑春风
[打印本页]
作者:
北方清雪
时间:
2012-3-9 12:30
标题:
老街依旧笑春风
我难忘这青春年华正是在这“东方巴黎”渡过了23个岁月(1952-1975)。星期天我们常常结伴乘火车到中央大街、秋林公司、松花江边休闲。如今看到那多么精彩依然被保留,只有增添,没有被改造得面目皆非,真是分外亲切!如今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然笑春风”了!
———周正
哈尔滨中央大街如果不在两旁的店铺间留连驻足,从这头到那头,也不过15分钟的路。这15分钟的一条街,却能窥得它在这个城市,以及在居民们的心中,不可替的位置……
———城里人
有人缘的街道在什么时代都会自然或被计划地等于商机和繁荣吧。
———吃猫的鱼
曾经在好多年前,当时街两旁的大树枝繁叶茂,枝条足以在空中握手言欢,可如今却都没有了。后栽的树尚还有些纤细,不能像他们的前辈一般遮风避雨。现代的商铺虽然有他们的方便,却似乎大大地搅扰了这条老街的韵味。又在新建好些楼厦,不知道能不能和这老街风格相融。
———万水千山走遍
走在中央大街上,相机成了我记录各种风格建筑物的最好工具。街不长,而我脚步移动的速度却很缓慢,想看仔细,更想学习和了解各种建筑风格的特点。可街上的行人熙熙攘攘,商业气氛太重,更不乏叫卖声,我被这些情景所包围和影响,终难静心好好欣赏。
———宇尘微扬
建筑物不是摆着让人看的,使用了才更具价值。如果其使用的层次提高些,欣赏者对建筑这凝固的艺术的理解才能得到升华,并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审美的愉悦。好像在这点上,中央大街尚有欠缺。———少将
走过老街,如今虽已落寞颓寂,但安静的巷道、颓旧的老店铺、遗落的古迹,幽幽散发岁月沧桑之美。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怀旧的感触,岁月的痕迹掠过,带着些许落寞和惆怅,悠闲漫步在散发悠悠古意的老街……
———钢镚
老街是一个城市的历史,一个故事,如今,这些大都淹没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身影中,硕果仅存的也已面目全非,只有这些熟悉的老街,还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座城市往日的辉煌!
———心飞翔
作者:
北方清雪
时间:
2012-3-9 12:31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骄傲、自己的经典。在巴黎,她叫香榭丽舍大道;在纽约,她叫第五大道;在北京。她叫王府井大街;在哈尔滨,她叫———中央大街。
关于中央大街,百度中的内容有一句是“没到过中央大街,就不算到过哈尔滨”,那是对游客而言的。本人倒是认为,家乡人的评价,更能说出这条老街之于城市的特殊地位:冰城人把家安在城市那个角落最是惹人羡慕?非松花江畔的中央大街莫属。不仅仅因为这里有繁华的商铺、闪烁的霓虹,而是因为这里沿街流淌的青春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的闲适的氛围。
洛可可的舒适色调、浮雕装点下的尖顶建筑、错落有致的铺地面包石、牵手而行喃喃低语的甜蜜情侣、商店橱窗前顾影自怜的摩登女郎……在这里,永远都有哈尔滨市井生活最美的片段。
对于任何一个城市,它的功能分区、市民素质、文化品位等俱多因素揉合成了它内在流动的气蕴。这种气蕴是涌动的暗流,它不表露,却含蓄折射。就像中央大街,在所有本应见怪不怪的哈尔滨人的心中依然被认为最美。因为这条老街,几乎承载了全部冰城人对生活状态的向往———闲适、温情、知性、浪漫。
凤凰卫视的当家花旦闾丘露薇,曾经因为一条隐于闹市中的小巷而爱上台北。在一篇美文中,她这样写道:“一个城市,不是以高楼的多少,道路的宽度来衡量的,一个城市是否适宜居住,是以人们在城市里面行走的舒适度,在城市里面生活的方便度来计算的。”
确实,大街是用来路过的,钢筋水泥之间形色匆匆;小巷才是用来生活的,柴米油盐相伴家长里短。城市不仅是形象,景观不仅是摆设———在城市中行走,人的感觉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公共空间是否宜人、是否对人形成心灵的呵护决定了人的行走感受。在哈尔滨,没有比中央大街更适宜饭后散步、情侣相会的了。
城市经济在飞速发展,让我们习惯于高楼鳞次栉比、立交桥四通八达。当我们驾着小汽车穿行在钢筋水泥森林后,休息的片刻会很轻易地就发现,有些公共区域的尺度是让人感觉舒适的,还有一些却形成了城市的尴尬。比如暴晒的硬地、大片无法进入的草地、被汽车占领的街道,还有被大马路割裂的景观碎片,这让人的心里感到城市的疏远和无情,让行走在城市中的人时时感觉焦虑和惶恐。
作家冯骥才国外考察后说,城市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是有矛盾的,但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和大文化的层面把握两者的关系,不但不会偏废一方,甚至可以两者兼得。中央大街作为哈尔滨最著名的一个公共空间,老街保护和现代化开发并用,使用功能和服务功能兼具,在高密度的状况下营造出人性化的氛围,适时地将人与城市的心灵距离缩短再缩短,也许,这才是这条老街最大的意义所在。
作者:
北方清雪
时间:
2012-3-9 12:33
从“中国大街”到“中央大街”
1896年6月3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中俄秘约》,决定建设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铁路———中东铁路。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开始铺设,哈尔滨段松花江南岸的古河道渡口成为卸货的码头。这里原是900年前女真人完颜氏家族崛起之地,方圆是一望无垠的湿地和随风摇曳的芦苇。
中东铁路的铺设,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中东铁路工程局将靠近码头的荒地划给散居在哈尔滨的中国居民和劳工,沿路两侧筑屋安家,并命名为“中国大街”。1902,随着沙俄殖民主义者的入侵,这里开始大兴土木。一时间洋人商贾云集,充满异国情调。
年过八旬的市民马骐骥回忆说,自己就出生在中央大街辅街上的一栋房子里。他的父亲马英泰在20世纪20年代来到这里的时候,中央大街正在整修,街道上每天尘土飞扬。修路工程使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凿,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面包,人们也把它叫面包石。传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值一块银元,这些钱足够寻常人家一个月的伙食费,所以这条足足有一公里长的大街在那时真可谓是黄金铺路。
1926年,中国政府收回了哈尔滨的市政权。1928年7月,中国地方当局将中国大街改称“中央大街”。中央大街成了哈尔滨最洋气的街道。马骐骥就是在这种异国情调的氛围下长大的。小时候,他经常会在放学之后背着书包从中央大街溜达着回家。兜里如果有足够的零钱,他会跑到马迭尔冷饮店门口,买一根奶味十足的冰棍享受一下,有时也会帮家里带一些大列巴回去。
那时,马迭尔旅馆在整个远东地区已是名声远扬。在日俄战争结束后,一个名叫约瑟夫·卡斯普的俄国退伍骑兵来到这里。这位精明的犹太人先开了一家修钟表的小店,之后经营珠宝生意,越做越火。于是他把手中积攒下的钱,在中国大街买下一排中国苦力的简陋民房,请著名建筑师维萨恩设计,选购欧美各国上等的建筑材料,建起了高档宾馆,并给宾馆取名马迭尔。相传马迭尔和英文“摩登”一词很相近,表达现代、时髦的意思。马迭尔旅馆于1913年落成开业,它是当时哈尔滨最豪华的多功能旅馆之一。1931年《哈尔滨指南》俄文版广告中有这样的记载:“马迭尔旅馆拥有最豪华的舞厅及餐厅,最现代、最舒适的客房。”
作者:
抗风港
时间:
2012-3-11 16:49
学习了解历史的记忆!
作者:
金元宝
时间:
2012-4-6 23:48
作者:
京城晓苏
时间:
2012-4-7 13:03
让人难以忘怀的老地方!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