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冬玩夏虫乐淘淘    漫长冬季听虫鸣 [打印本页]

作者: 北方清雪    时间: 2012-1-12 11:16
标题: 冬玩夏虫乐淘淘    漫长冬季听虫鸣
        “冬至”过后,天气 “进九”了。站在窗前,看室外草木凋敝天寒地冻,听笼中蝈蝈浅吟低唱,惬意之感不禁油然而生。已故古琴国手管平湖先生曾赞道:“好蝈蝈跟唐琴一弦散音一个味儿”。咱的耳朵虽不能跟管先生比,不过,“反季节”的享受,还是让人如闻天籁之音。

         查了几本书,发现爱听蝈蝈叫的,还真是大有人在。蝈蝈,也叫“螽斯”,《诗经》中就有:“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先民颂祝多子多孙的诗旨跃然纸上。有清一朝,其风炽盛。康熙、乾隆都曾题诗吟咏。据说“元旦至上元,大内宫殿暖阁设火盆,炽木炭,周围架格上满置蝈蝈葫芦,聒耳之声,昼夜不停,蝈与国同音,乃取‘万国来朝’之意”。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连皇上都爱的东西,旁人自然也趋之若鹜。名士清流中不少有“蝈蝈贮而怀之,清韵自胸前突出”的雅癖。你想呀,十冬腊月,酒肆茶楼大庭广众中,顺手从怀中掏出一象牙蒙心玳瑁口的匏器,其中青翠欲滴的大山青振翅作响,自然羡煞旁人。

         当代也不乏酷爱鸣虫的大玩家。王世襄先生自述,在燕京大学上学时,正逢邓之诚先生开讲《中国通史》,“室暖日暄”,年少贪玩的王世襄怀中蝈蝈突然嚣张高歌,不消说,“同学皆掩口而笑”。邓先生怒,王世襄和他的蝈蝈自然被“请”出了教室。王先生在后来的《锦灰堆》中颇有悔意地讲述了这段往事,往事当然并不如烟,王先生后来因为“玩”而名之于世,此事也被传为文人畜虫的佳话。

         对于先贤名士的风骨,咱自然也心向往之。算来,在通往高雅的蜿蜒小道狂奔也有十来个年头了。那时候冰城冬季还没有售鸣虫的。顾不上畜鸣虫“要好不要多”的信条,在秋日捡选七八只体格健硕者,平日里好生侍候,胡萝卜、嫩黄豆、花生米掉着样喂,还时不时加点瘦肉增强其体质。不过,不能顿顿吃荤,怕营养过剩虫儿早夭。养得好时,秋虫可以语冰,在家看春晚时还能听到虫鸣,又受教育又陶冶情操,顿感自己是一高雅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那份满足感和成就感,就甭提了。

         自己也乐得陶醉其中,直到一日,笼中蝈鸣,脑海中突现儿时在农村田里捉蝈蝈,躺在姥姥家土炕上听虫鸣的意象,顿悟,什么名士风流,都是扯淡,养虫爱始自对“赤足走在田梗上”的回忆!  

虫具

         畜养鸣虫是我国人民特有的一项民俗行为,由此也就有了虫具的收藏,长期以来,虫具一直为收藏家所钟爱。

         由于畜养鸣虫的种类、习性以及畜养季节不同,因而虫具种类分笼、罐、盒、管、葫芦等,材料取自金、银、玉石、象牙、骨、木、泥、陶、瓷及葫芦,而造型则圆、方、六角、八角,随形不一而足。就其收藏价值来看,以罐和葫芦为高。

鸣虫

          顾名思义,是指能鸣叫发声的一类昆虫。我国的三大传统鸣虫分别是“蛐蛐”、“油葫芦”和“蝈蝈”。昆虫的鸣叫与鸟类或其他脊椎动物不同,不是由口腔通过声带振动产生声音,而是通过身体某器官的振动或器官之间的摩擦发声。膜翅目的蜂类,双翅目的蚊蝇类是由于飞行时翅膀的振动而嗡嗡作响;同翅目的蝉类是靠着生在腹部的鼓膜振动而发声;直翅目的鸣虫几乎全是借助器官之间的摩擦而发声;蝗虫类的鸣虫绝大多数是由后腿与前翅的摩擦而发声,蟋蟀类和螽斯类鸣虫是由前、后翅的相互摩擦发声,如蛐蛐和蝈蝈。由此可见,鸣虫的含义很广,种类也很杂。


作者: 抗风港    时间: 2012-1-12 11:22
学习欣赏了!   
作者: 北方清雪    时间: 2012-1-12 12:02
黑龙江的冬季比较漫长,鸟遛不成了,很多朋友们开始玩起了鸣虫,寻找乐趣。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2-1-12 15:43
“反季节”的享受,如闻天籁之音。
作者: 快乐人生    时间: 2012-1-12 18:33
欣赏了!
作者: 冰城大付    时间: 2012-1-13 19:21
寻找乐趣。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