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寻觅龙江民俗文化风情:揭秘流传四代的“青牛葫芦”
[打印本页]
作者:
北方清雪
时间:
2012-1-12 09:26
标题:
寻觅龙江民俗文化风情:揭秘流传四代的“青牛葫芦”
葫芦是一种深受中国人喜爱的植物,天然形成的葫芦造型独特,无需人工雕琢就能给人喜气祥和的美感。不断出现在神话故事中的葫芦,还有着与生俱来的神秘色彩。今天我们要大家见识的不是铁拐李的葫芦,也不是葫芦娃的葫芦,而是属于我们黑龙江独有的传统工艺品——青牛葫芦。
青牛葫芦的历史
葫芦与福禄谐音,象征着幸福与美好,一直受到民间手工艺人的追捧。清朝初年,民间的葫芦工艺传到宫内,供皇室赏玩,随着后期八旗子弟迁移至黑龙江五常地区屯垦戍边,这些宫廷技艺也开始在黑土地扎根,并代代相传。
黑龙江工艺美术大师郑国华的曾祖父郑祖桥喜爱书画,经常在葫芦上进行创作。刻上了书画的葫芦造型别致,身边的朋友纷纷向他索要。因郑祖桥身材矮小,久而久之,大家便叫他的葫芦为“小郑葫芦”。这门技艺传至第四代郑国华的手里,郑国华将之继续发扬光大。因郑国华常在作品下方落款“青牛”二字,人们又将有青出于蓝之势的“小郑葫芦”改称为“青牛葫芦”。
青牛葫芦的创作
一个普普通通的葫芦是如何变成精美艺术品的呢?郑国华向我们介绍了青牛葫芦的制作流程。
首先当然是要寻找合适的葫芦,葫芦的不同种类也对应着不同的创作形式。例如山西种植的大葫芦,适合描绘气势宏博的大场景;腰细的葫芦不适合创作人物形象,容易造成画面分散等等。
挑选到合适的葫芦品种后,要等待葫芦下架、晾晒、刮皮、砂纸打磨等表面处理,然后就可以进入打稿工序了。描绘人物等细腻场景打稿也需要详细的描绘,而像山水之类只需要简单打好轮廓即可。整个过程最重要的就是随后的雕刻和润色。青牛葫芦现在的雕刻是用电烙笔来完成,通过电烙笔堆积点染的深浅表现不同的场景。最后题字,配上与雕刻场景相配的诗词,一个青牛葫芦就创作完成了。象这样一个葫芦从下架到成品,创作周期大约需要十天左右。
青牛葫芦的艺术特色
全国各地的葫芦工艺很多,像葫芦酒具、葫芦笔筒等等,但扎根黑土地的青牛葫芦技艺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与艺术特色。
较之其他地区的葫芦工艺,黑龙江的青牛葫芦更讲究物体色泽与烙画调子之间的统一,在布局上更考究,设计上更新颖,多讲究“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的布局,多留空白,在意境上留有想象的空间。根据画面,或配一首诗,或配一副对联,对书与画进行完美结合。
此外,沥粉工艺也在青牛葫芦上得到了应用。沥粉对于画面线条的突出更具有力度和质感。多年以来,郑国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先后研究出了“沙点皴”技法和“皱褶葫芦艺术”、“自然纹理葫芦艺术”等艺术表现形式,已经超越了前辈。
近年来,青牛葫芦不断参加省及全国各级展览,先后获得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百花杯”铜奖、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杯金奖以及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铜奖。
2007年,青牛葫芦被评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国华被评为代表性传承人。
走向市场的青牛葫芦工艺品,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被许多收藏者视为珍品收藏。
(在每年一届的哈尔滨中华巴洛克民俗文化节上,都能看到郑国华的身影。)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