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乱七八糟”源自两大著名内战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11-8-24 15:24
标题:
“乱七八糟”源自两大著名内战
成語“亂七八糟”意爲雜亂無章、難理頭緒。其源自史上兩大著名内戰: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與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
西漢漢文帝時期,劉邦分封的同宗諸侯王的勢力迅速擴張。他們自置官吏、自征賦稅,不服從中央的領導,成了各自爲政的獨立王國。這些王國所領有的土地,合起來占了西漢帝國土地的大半。皇帝直接統轄的地區,僅僅隻有十五個郡。并且這十五個郡當中還有列侯與公主的領地,真正屬于皇帝能管轄的土地,也就隻有十個郡左右。漢景帝即位以後,采納晁錯的意見,着手削減了一些封國領土,将其收歸中央管理。吳王劉濞不服氣,串通楚王、趙王、膠東王、膠西王、濟南王和淄川王等六個諸侯王,于公元前154年,打着“誅晁錯,清君側”的旗号,聯合起來叛亂。景帝錯殺了晁錯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太尉周亞夫領兵去平叛。周亞夫很善于用兵,他切斷叛軍糧道出奇制勝,徹底打敗了七國聯軍,最終平定了持續三個多月的“七國之亂”。這就是“亂七”的來曆。
“八糟”則指另外一次更惡性的曆史事件。西晉初年,晉武帝司馬炎臨終時命弘農大姓出身的車騎将軍、楊皇後的父親楊駿爲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繼位的晉惠帝司馬衷是個白癡,他即位後,皇後賈南風爲了讓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權,于元康元年(291)與楚王司馬玮合謀,發動禁衛軍政變,殺死楊駿,而政權卻落在汝南王司馬亮和元老衛瓘手中。賈後政治野心未能實現,當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馬玮殺汝南王司馬亮,然後反誣楚王司馬玮矯诏擅殺大臣,将司馬玮處死。賈後遂執政,于元康九年廢太子司馬遹,次年殺之。從此,諸王爲争奪統治權,展開極其兇殘的内戰,前後曆時達16年之久,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初始,統領禁軍的趙王司馬倫聯合齊王司馬冏起兵殺賈後。301年,趙王司馬倫廢惠帝自立。趙王篡位後,鎮許昌的齊王司馬冏起兵讨倫,鎮邺的成都王司馬穎與鎮守關中的河間王司馬颙舉兵響應。洛陽城中的禁軍将領王輿也起兵反倫,迎惠帝複位,殺死趙王。齊王司馬冏入京輔政。次年底,河間王司馬颙又從關中起兵讨冏,洛陽城中的長沙王司馬乂也舉兵入宮殺齊王冏,政權落入司馬乂手。太安二年,河間王司馬颙、成都王司馬穎合兵讨長沙王司馬乂。司馬颙命都督張方率精兵7萬,自函谷關向洛陽推進;司馬穎調動大軍20餘萬,也渡河南向洛陽。二王的聯軍屢次爲長沙王司馬乂所敗。303年正月,洛陽城裏的東海王司馬越與部分禁軍合謀,擒長沙王司馬乂,将其交給河間王颙的部将張方,被張方燒死。成都王司馬穎入洛陽爲丞相,但仍回根據地邺城,以皇太弟身份專政,政治中心一時移到邺城。東海王司馬越對成都王司馬穎的專政不滿,率領禁軍挾惠帝北上進攻邺城。蕩陰一戰,被成都王司馬穎擊敗,惠帝被俘入邺,東海王越逃往自己的封國。與此同時,河間王司馬颙派張方率軍占領洛陽,接着并州刺史司馬騰(司馬越弟)與幽州刺史王浚聯兵攻破邺城,成都王司馬穎與惠帝投奔洛陽,轉赴長安。305年,東海王司馬越又從山東起兵進攻關中,擊敗河間王司馬颙。306年,東海王司馬越迎惠帝回洛陽,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相繼爲其所殺,大權落入東海王司馬越手中,他又毒死了惠帝,擁立司馬熾做皇帝,史稱晉懷帝,改年号爲永嘉,八王之亂到此終于結束。
參與“八王之亂”的實際上并不隻有八個親王,劉繼興考證,卷進這場内戰,殺人或被人殺的,至少有六十個親王之多,隻因爲《晉書》把其中八位親王容納在一卷之中(《列傳》第二十九),傳統史學家遂以“八王之亂”命名了這一曆時16年的大動亂事件。“八王之亂”比“七國之亂”時間長、規模大,人民遭受的災難也更爲深重,同時也嚴重地削弱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力量,所以稱之爲 “八糟”。
後來人們便把“七國之亂”(亂七)與“八王之亂”(八糟)這兩個曠日持久的惡性分裂事件聯系起來,稱爲“亂七八糟”。這個成語也就逐漸流行開了。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1-8-24 15:26
原来如此“乱七八糟”
作者:
抗风港
时间:
2011-8-24 15:37
学习欣赏!
作者:
北方清雪
时间:
2011-8-24 16:18
七国之乱与八王之乱——乱除了“乱七八糟”。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