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无心插柳——画眉的故事之三十八
[打印本页]
作者:
小黄袍
时间:
2011-6-5 00:06
标题:
无心插柳——画眉的故事之三十八
无心插柳
——画眉的故事之三十八
往事如烟 i
晚上9点过,客车到达T镇,稍事停留,把我和几位旅客甩在T镇大桥头,然后循沿江公路继续向从江进发。
夜色苍茫中,我踏上了熟悉的长达数百米的T镇大桥。彼岸,T镇老街温馨的灯火如故,桥下,都柳江湍急的涛声依旧。
过得桥来,我迫不及待地走进所遇到的第一家尚未打烊的餐馆。我要了一份芹菜炒牛肉,一个白菜豆腐汤,风卷残云般填饱了肚子。餐馆不大,兼营住宿。本想在此下榻,然而店里却不能为客人提供住宿。老板是位和善的年轻人,他大度地介绍我到镇医院左边的那家旅馆去住,说镇上只有那家有正规。
按照年轻人的指点,我找到了那家能提供住宿的旅馆,店面果然要气派些,竟然还有标间。
我要了一个标间,匆匆洗漱完毕,便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机,拨打李老五的电话,得到的提示依然是关机。
入夜,我躺在床上,虽然身心疲惫,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这个李老五,明明约定了不见不散,却为何莫名其妙的玩起了失踪?
往事如烟,一幕幕浮现在脑海,我想起了黑黑瘦瘦说一口蹩脚普通话的李老五,想起了几年前费尽周折向李老五买得的那只霹雳火一般勇猛善战的画眉斗士......
初识李老五,是在2005年11月28日的中国•从江侗族大歌节上。
侗族大歌,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支璀璨夺目的奇葩。从江县是侗族居住最集中的县份之一,全县32万人中,侗族人口占40.84%。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多声部无伴奏侗族大歌享誉中外。侗族大歌在从江侗民族中有着坚实的根基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一代又一代歌师传承下,形成了多种风格、各具特色的侗族大歌曲调,按其声调和演唱不尽相同而又形成多个派系,构成从江多彩多姿的侗歌大舞台。
节日搭台,经济唱戏。侗族大歌节,是近年来从江县为促进民族原生态旅游和经济发展而打造的自我展示的一个平台。节日内容丰富多彩,除演唱侗族大歌,其它形式的民族民间艺术均可登台展示。节日期间,还举行斗牛、斗画眉等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那次,我和单位的几位同事应邀前往参加从江县侗族大歌节活动。虽然事先知道节日活动有画眉比赛,但因家中雀多,并没打算买雀,甚至连比赛也没打算观看。
然而事情就是那么神奇,那天上午,我从街头小馆吃罢早餐出来,冥冥之中,依稀听到画眉的叫声在向我呼唤,仿佛有神力推助,脚步不由自主地往城隍庙的小山上挪动,画眉比赛正是在那里举行。
从江县城(丙妹镇)滨临都柳江,是一座人气旺盛的小城。一泓江水将小城一分为二,虽然街道不甚宽敞,但依山而建的房屋鳞次栉比,雄伟气派的现代建筑与古朴美观的木质吊脚楼间比锺接足,相依共存。高层楼房的外观颜色多以土红和浅黄为基调,与穿城而过的碧绿江水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这里是贵州东南部通往广西等地的交通枢纽,车来船往,昼夜不息。
小城云集了民族风情浓郁、环境优雅的大小旅馆,瑶族药浴是某些旅馆的品牌服务项目,备受旅客青睐。很多餐馆都以羊瘪、牛瘪、腌鱼、腌肉等当地特色菜为主打菜肴,沿街小店一年四季有香糯、香猪腊肉、柚子、椪柑等土特产出售,使得过往游客大饱口福,流连忘返。
江边的航运码头是小城的一大亮丽风景,江面上过往船只首尾相衔,一片繁忙,时而有连成数十米的木排逐流激浪,逶迤蜿蜒,顺水而下,蔚为壮观。
城隍庙就在县城西侧的小山上。从县水电局后面的一条小路拾级而上,便可以到达山顶的城隍庙。城隍庙的厅堂里供有城隍爷、观音菩萨、土地爷爷、地母娘娘四尊鎏金彩塑。城隍庙里既没有和尚,也没有道士,平日里只有一个上了年纪的老者在此守护。逢古历每月初一、十五,上山来城隍庙求神、还愿的人们络绎不绝,厅堂的香炉里香火不断,青烟缭绕。
城隍庙前有一片空阔的坝子,四周是郁郁葱葱的冬青和香樟。除了信男善女们烧香膜拜的日子,城隍庙是鸟友们遛雀赏雀的乐园。从80年代后期,从江县重大的画眉赛事都是在此举行,坝子中间那个高约60公分的砖石混凝土台,便是画眉斗士们捉对厮杀的擂台。城隍庙的侧厅里放有很多宽大的长凳,每逢画眉比赛时,这些长凳便被搬出来摆放在赛台四周,仿佛一道警戒线,将擂台和观众隔出一定空间,除裁判人员外,其他人禁止入内,既为鸟友们观赛提供了方便,又维护了赛场秩序。
我一步一个台阶,气喘吁吁地爬上小山,来到城隍庙前。离比赛时间尚早,庙前的坝子上虽然已经摆好了长凳,但并没有多少人落座,只有赛事工作人员在忙碌着赛前准备工作。
坝子周围的冬青树和香樟树上,高高低低地挂满雀笼,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树下,有的嘟起嘴巴学母雀叫声,以调动笼中斗士的***,有的抓紧时间为即将上阵的爱雀喂虫,以充实体力。 Fv(zql
眼前的情景看似太平休闲,其实却蕴含杀机,这是决战前的寂静,连空气都紧张的颤抖。这大赛前的特殊氛围,已经令现场的每位参赛和观赛的鸟友心跳如鼓,热血沸腾。
“王哥、王哥!”突然,我听到有人在叫我。
一个熟悉的矮个儿青年迎面向我走来。
“你是宋建华?”
“王哥,我是周建华。”
“对不起建华,又搞混了。”我不好意思地道歉。
宋建华和周建华,同为榕江县城的鸟友,经常被我搞混淆。
宋建华是烟草公司的职工,工资待遇高,手头阔绰,经常出高价买好雀。
周建华没有固定工作,经济收入低,手头拮据,但也喂过不少好雀,原因是他以勤补拙,经常不辞辛劳下乡寻雀。
周建华的姐夫和我同在州委机关工作,也许正因如此,每次去榕江,建华都对我格外热情。
建华把我拉到僻静处,神秘地对我说:“王哥,你来的正是时候。告诉你,有只极好的雀,昨天摆在那边擂台上喊起打没人接招。”
“吹牛——谁的雀?”我将信将疑。
“王哥,你和我姐夫一起工作,还能骗你不成?雀是我亲戚李老五的。昨天几个老板全都盯着那雀,说只须看打一架就要。无奈那雀来势太猛,没谁肯接招。”
“你不是榕江的吗?从江咋会冒出个亲戚?”
“我老婆是从江银果的,李老五是我老婆的远房侄儿。一会儿比赛这雀只要打赢一架,肯定就远走高飞了,可惜喽!王哥,肥水不流外人田,你是喂好雀的,先下手为强,把它买下算了。”
看建华着急而又虔诚的模样儿,我有些稳不住了,急忙问:“李老五他人呢?”
“可能已经在上山的路上,可以打他手机。”
建华说着要过我的手机,但拨了两次却没拨通,不好意思地说:“王哥,我说号码你来拨,我眼睛不好使。” .y[=0K:
早就听鸟友讲,建华是高度近视,一米之外看雀都是模糊一团,青毛红毛难辨清楚。
我按建华报的号码拨通了李老五的手机,须臾,一个略带沙哑的蹩脚普通话在电话里响起。(待 续)............................
作者:
金画眉
时间:
2011-6-6 16:29
好文章,感谢分享!
作者:
张顺元
时间:
2011-6-8 12:07
文笔不错
作者:
小黄袍
时间:
2011-6-9 17:59
这么好的故事 , 也没有顶 ,待 续也没必要了
作者:
小黄袍
时间:
2011-6-9 20:02
作者:
暴风
时间:
2011-6-10 12:08
看看。
作者:
洪广
时间:
2011-6-10 13:34
引用第1楼金画眉于2011-06-06 16:29发表的 :
好文章,感谢分享!
作者:
金顶玉
时间:
2011-6-13 15:05
好文章
作者:
雨中彩虹
时间:
2011-6-13 17:23
等待
作者:
ht023
时间:
2011-7-17 10:16
好文彩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7-19 09: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梧桐阁
时间:
2011-7-19 10:15
精彩
作者:
辽西画眉鸟
时间:
2011-7-24 23:31
长篇连载,佩服楼主,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