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各种紫砂泥料图示 [打印本页]

作者: laohao    时间: 2011-2-6 18:41
标题: 各种紫砂泥料图示
清水泥

该泥为纯的紫泥矿直接陈腐加工成熟泥(紫砂生矿泥外观为石块,成片状结构,  经露天堆存自然风化一段时间後,能分解成黄豆般大小的颗粒。用机械加工粉碎成所需的细度,加水调和揉练,便成『熟泥』。),我们称之“普泥”,为较常用之泥料;窑温:1160~1180度。收缩比:约11%。

产地
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口本色泥。泥性:干湿易掌握,稳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较易。陈泥须回炼,否则易生黑边、花泥。特点:泥色醇和尔雅,文人气息浓厚,大小件作品皆可展现紫砂风华;易与使用者产生共鸣,为明初陶手最喜使用之泥料之一

冲茗特性

  使用日久愈呈红润包浆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掌握简单,可轻松冲茗,泡养日久愈加红润朴拙,古穆端庄。

鉴别
  清水泥以及化工壶的简单识别关于清水泥的问题,一直都有好多说法,到底什么是清水泥?? 最早所说清水泥为原矿紫砂泥,赤铁矿、云母多。是早期较常见的泥料,因泥质内杂质较其它泥料相对较少,成型及上窑受火稳定,故早期被广泛使用,俗称红紫砂或红清水,成色温和红润。现在原矿的优质清水泥存世较少,玩家通常所说的老清水多指这种泥。这种泥料泥质细腻,透气性极好,泡养一段时间之后,壶体表面光滑细腻,手触上去的感觉如皮肤一般,且有一种油质的光亮感。热水注入壶内随即倒出后,只需放在手里,就可以很直观的直接看到通过手的温度,一会儿便可将壶内水分蒸干。 现在的清水泥指的是一种炼泥的方式,是指不夹杂其他杂料直接粉碎成泥方法炼制的泥料统称清水泥。现在的清水泥以前在一厂,是指直接用紫泥矿料加工成的低档粗货原料,主要制作低档产品和花盆.在80年代后期,优质原料相对减少,人们对原始材料质感的美学追求,开始关注原来用作大路货制品的清水泥(紫泥)。而现在通常所说的底槽清泥并非是底槽青矿砂,而是指这种炼泥方式后头槽清水泥,二槽清水泥和底糟清水泥。底槽清水泥的泥质相对其它一些泥质较好,故市场上经济有很多种颜色的“底槽清”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何区别市场上的茶壶是不是化工壶,这里有几个简朴的办法:  

 一、 颜色过于鲜艳的或表面过亮的,都是有题目的。大红、大绿或是颜色过于鲜艳的壶,大都不是紫砂加入着色剂,就是普通陶土和化工梁色剂调制的,太亮的东西多是加入了过多的玻璃水制成或是喷浆制品。目前市场上的黑泥制品,基本上也都是化工壶,由于早期的老黑泥几年前基本已经没有了,有些品种的朱泥固然也亮,但光泽大都柔润,并无抢眼的贼光。   

二、 真正的紫砂壶除朱泥和部门段泥外,大都有较强的吸水性,这也是为什么一直说紫砂壶泡出来茶味道好于其它茶壶的原因,但化工泥的壶,大都没有吸水性,水淋在壶身上是直接流下去,而非被壶体吸收的。简朴的办法可以用手摸一下,一般的紫砂壶通常会很快吸掉手汗,但化工壶则大都无法吸收水汗。  

 三、如经使用过的紫砂壶,一般用开水冲下去,大多没什么味道或是只有陶土的味道,而化工壶用开淋,有些会有刺鼻的味道或是特殊的香味,且壶体表面的水渍很难被壶身吸收。

四、紫砂壶在泡养一段时间后,壶体会产生包浆,而化工壶不管如何泡养,留在上面的最多是茶渍,绝大多数不会有包浆的现象。 正常情况下,早期那种按尺度配制的加有微量着色剂的老壶,对人体是无害,一是量极小,二是有严格的剂量尺度,三是在着色剂的原料上有着严格的控制。但现在良多泥商和壶商为了降低本钱,且在颜色和花式做文章,采用的着色剂不管从质量还是剂量都已经严重超过了早期的安全尺度,故对人体会产生较大危害。 故此新上手的玩家在选壶的时候,尽量多以紫泥系或是段泥系的为主,对其它颜色或是泥系壶,尽量少玩,等到对紫砂有一定的熟悉后再开始多样选择。

[attach]595790[/attach]
[attach]595792[/attach]
[attach]595793[/attach]
[attach]595794[/attach]
[attach]595795[/attach]
[attach]595796[/attach]
[attach]595797[/attach]
[attach]595798[/attach]
[attach]595854[/attach]
作者: laohao    时间: 2011-2-6 18:43
红泥

俗称"朱泥"、"朱砂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紫砂泥分为五种原色,红泥(朱砂泥)是其中一种。   红泥矿氧化铁含量较高,优者光洁明亮,橙中略见红光,劣者杂乱阴霾,俗不可耐;红泥原矿坚硬似石,呈淡草绿色调,窑温略低,较适制作小件茗器,可爱灵动,深得世人喜爱。窑温:约1100度c。收缩比:约14%。矿产地:江苏宜兴黄龙山系、台西。泥性:烧成温度偏低,收缩比稍大,干、湿度控制较难,石英、云母含量较丰。难度:窑温敏感,窑温不足,呈枯黄橙色水色不彰;稍高,则收缩大、变型、塌陷、铁质溶点较易产生;烧足,呈光洁明亮红中略见橙色。特点:热淋变色率较大,愈用愈红;泡养一段时日,令人刮目相看,判若二物,呈现“包浆”之美。冲茗特性:逼热高,迅速果决毫无矫饰;泡茶老手之最爱;茶汤明快大方,善恶分明。红拼是红泥拼调了其他泥料,并不是在壶的外面图上红色。

[attach]595799[/attach]
[attach]595800[/attach]
作者: laohao    时间: 2011-2-6 18:46
本山绿泥

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判断标准
  本山绿泥含石英偏多,吸附水份相对偏多,在挥发过程中造成坯体的收缩大,也就是说泥料“爆”,烧制中容易开裂。所以本山绿泥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但现在市场做小件产品的本山绿泥一般也加入紫泥,烧制后可以看到颗粒,这是紫泥中的“砂”,而本山绿泥不含“砂”,这可以作为一个判断标准。   “团泥”,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共生的意义是自然形成,而且两种泥性质一致,特别是可塑性和烧成温度不会有很明显的差异。
本山绿泥梨皮泥壶

  本山绿泥梨皮泥壶

    团泥原矿毕竟数量少,现在宜兴制壶人大部分都用本山绿泥加紫泥来人工调配,形成非自然“团泥”,也就是现在说的段泥。人工调配的段泥是可以使用的,其实它要比原矿要难掌握和控制,美中不足是紫泥颗粒明显,感觉杂了一些。新的段泥,也许是因为处理的问题,确实不如老的段泥,目视没有象老段泥那么玉润的质感。段泥是烧不出本山绿泥颜色的,本山绿泥烧出来是很娇嫩的一种纯纯的黄颜色。
  
段泥也是最难烧的,烧不到位就吐黑,而且容易惊开。段泥的烧成温度在1170度左右,烧成温度比较高,如温度没有烧到位段泥比较容易“吐黑”,所以一般原矿段泥都要烧到有点发青才好。   
有人云:“金黄段泥,此泥产于黄龙山龙身骨处,原矿色泽油亮,截断面细腻呈青色,烧成后黄色:1170℃呈金黄色,1200℃呈青黄色,1250℃呈青色(原矿原色)。”

配比附录
  另附:   
(1)本山绿泥与紫泥相拼,制成团泥,也就是现在说的段泥。  
(2)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并适量加入氧化钴,制成墨绿泥。   
(3)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并适量加入铬锡黄,制成枇杷黄色。   
(4)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并适量加入铬绿,制成菜茄泥。   
(5)有人说段泥在泡茶过程中容易“惊开”,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这种段泥壶在烧制时已有小的开裂,只是不容易看出,等泡了茶之后,茶汁附在开裂的纹路上,就可以明显的看到了。   
(6)现在市场做小件产品的本山绿泥一般也加入紫泥,烧制后可以看到颗粒,这是紫泥中的“砂”,而本山绿泥不含“砂”,这可以作为一个判断标准。
[attach]595801[/attach] [attach]595802[/attach] [attach]595803[/attach] [attach]760232[/attach] [attach]760234[/attach] [attach]760235[/attach]
作者: laohao    时间: 2011-2-6 18:50
底槽青又称底槽清或者底皂青 。   

底皂青是一种紫砂泥的矿料名称,就是里面带有浅青绿色鸡眼似斑块的紫泥矿,鸡眼是成对的分布甚密且平均。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烧成的壶呈现红猪肝色,烧成颜色详细要看矿料的成分构成和烧成温度。   

底皂青还有一个名称:“底槽清”,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是:泥分上槽,中槽,底槽之分,而以底部的为最佳。但是这个说法疑问颇多 
1:泥料并非一定是越底下越好,露在地表的并非没有好料。 
2:“清”字意义含糊不清。“清”没实质的解释。
3:而底皂青的说法比较公道,由于矿料颜色为皂青色。
4:底槽青也是大家想象的上好泥的商定俗成的叫法。


[attach]595804[/attach]
[attach]595805[/attach]
[attach]595806[/attach]
[attach]595807[/attach]
[attach]595808[/attach]
[attach]595809[/attach]
[attach]595810[/attach]
[attach]595811[/attach]
[attach]595812[/attach]
作者: 高原一秀    时间: 2011-2-6 18:50
真漂亮,学习欣赏了。   
作者: laohao    时间: 2011-2-6 18:53
段泥,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

产地:黄龙山,原矿绿灰色,是紫砂泥中夹层中的夹脂,烧成后呈米黄色。窑温:1180度。收缩比:约为12%。   

共生的意义是自然形成,而且两种泥性质一致,段泥原矿目前非常稀贵,现在宜兴制壶人开始  段泥茶具用本山绿泥加紫泥来人工调配,形成非自然段泥料。   

段泥料优质的特征是紫泥颗粒不是很明显。在本山绿泥里似乎只起了改变其颜色的作用。有层次,象玉石。段泥烧不出本山绿色,本山绿泥烧出是很娇嫩的一种纯纯的黄颜色。段泥用于烧制陶罐行业。段泥所烧制的紫砂器,基于段泥,也会有变化,不但是在颜色方面,还有调砂等效果。

在宜兴紫砂中,有一类金黄的胎色在一众紫砂壶中显得特别灿烂而亮眼,这就是本山绿泥矿烧成的段泥或者黄泥胎的紫砂壶。本山绿泥初开采出来的原矿是灰绿色的,但是烧成后颜色就会变为黄色调,有的浅淡如杏,有的明媚如葵花,有的偏暗如香栗,不一而足,因为色调和泥质的差异,烧成后的本山绿泥有段泥和黄泥之分。

曾经看过有些对紫砂胎土种类初有认识的朋友,指着这类黄胎砂壶,用内行的口吻称:“我知道!这是本山绿泥。”这么说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本山绿泥只是其原矿,烧成后不是原矿的灰绿色,而且同是本山绿泥,烧成后却有段泥与黄泥的不同种类,所以,对于这类金黄色调的紫砂壶,在胎土种类的定名上并不以本山绿泥称呼,而且应区分出段泥与黄泥的不同。

本山绿泥的原矿产量比较少,在矿层中只有薄薄的一层,所以,比起紫褐色或棕红色调的紫砂胎,段泥胎的数量较少,黄泥胎则更为稀少。而且,本山绿泥的收缩率大,在烧制过程中极易产生窑裂,严重的甚至会穿底,所以,早年天然纯正的段泥胎或黄泥胎砂壶并不容易“十全十美”,微有细小裂纹实为情理中事,不足为怪,更不是据以评判一件砂壶工艺高下的标准。

本山绿泥对烧成温度的要求较高,烧成中容易过火或欠火。过火容易烧裂,欠火时,胎色虽然是鲜黄或嫩黄,但因为表面烧结熔融得不够完全,胎表微有粉质感,在泡茶使用过程中,和热水接触后,会从胎土组织中泛出黑色,更严重的会有生土味。即使是没有生烧缺憾的段泥或黄泥,在泡茶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整体胎色也是会逐渐变暗,在放置一段时日之后,胎色又会变得比较金黄,必须经过如此养护、休息反复一段时间之后,泥色才会渐趋稳定,并有如黄玉般润泽的包浆。

虽然段泥实为紫砂胎土种类中的娇客,养护不易,但是,这些困难,不应该成为爱好者们拒绝段泥或黄泥胎紫砂壶的理由,只要假以时日,耐心用茶水养护,这些情况是可以有所缓解的。当然,因为是浅色的泥料,段泥胎的滋养在保持干净,不积留茶垢的难度上,也更加考验爱壶者的养壶功力!

段泥胎之美,其实更在于它泥质本身的内在,如果因为一些外在的小问题,错失领略段泥内在美的机会,那才真是可惜了。由于胎质中的含铁量较低,段泥或黄泥胎的紫砂壶格外适合冲泡龙井、碧螺春一类的绿茶。一般来说,绿茶主要是低发酵的嫩芽,其茶汤多半不及乌龙之香浓醇厚,在回韵的表现上,较难有丰厚的层次感,只有用段泥胎紫砂壶冲泡,在更加凸显绿茶本身的清鲜甘甜之余,更赋予一般品饮绿茶时难以达到的深厚回韵。

[attach]595813[/attach]
[attach]595814[/attach]
[attach]595815[/attach]
[attach]595816[/attach]
[attach]595817[/attach]
[attach]595818[/attach]
[attach]595819[/attach]
[attach]595857[/attach]
作者: laohao    时间: 2011-2-6 18:54
...............
作者: laohao    时间: 2011-2-6 18:56
“天青泥”制壶者称之谓“青灰泥”,古云“天青色”,陶泥色调呈蓝、绿和灰之复合色,以烧成色命名之,较易与墨绿泥混淆,为珍贵稀有泥料之一!窑温约1100℃,收缩比约14%,产于江苏宜兴丁山,泥性粘度适中、疏密均具,能制作细腻花货处理,云母、石英含量较高,张力足,变化不大。原矿开采难度大,收集不易,色泽特殊,故于器物形体线条之搭配,易产生不同效果,设计制作较费心。特点是颜色变幻多端,天青泥品系众多,争论不已,唯以蓝、绿、灰基本色调为主来识别,色调傲然不群,气质高雅,不玄夸。泡茶特性是亲茶性佳,香气醇滑,甘韵可口,温度时差掌握平实易上手,是很好的泥料之一!

[attach]595821[/attach]
[attach]595822[/attach]
[attach]595823[/attach]
[attach]595824[/attach]
[attach]595825[/attach]
作者: laohao    时间: 2011-2-6 18:57
朱泥是属于紫砂红泥中的一种泥,朱泥是红泥中之精品、因主要成份为红泥(含铁量极高)、又产在嫩泥矿之下层、又称“未触风曰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风化的土块,质坚如顽石,但遇水则自行溃散。 目前朱泥矿是明显减少了。但有一原则不变,只要有红泥,朱泥则不灭。

【品种】
  朱泥一般来说分三种:   1。红中略带黄;2。黄中略带红;3。红中略带紫(高温朱泥)。   至于优劣问题就需要相当丰富的经验来判断了。养成的效果主要是看“出浆”的速度以及“润”度。 朱泥壶与紫砂壶有着本质的不同。从成品分析,朱泥壶的结晶度比紫砂红泥高出许多,烧成收缩率也比紫砂红泥高出80%以上(朱泥18--27%,紫砂红泥10--13%)由于收缩率大,使朱泥壶在烧成后壶体表面产生出或多或少的皱折,这些皱折在经久使用后,又只能看到而手却感觉不到,所以在玩壶高手中有“无皱不成朱”的说法。

【朱泥和紫砂红泥的不同】
  由于泥性的不同,在预热烘干、高温、冷却这一烧制过程中,朱泥和紫砂红泥在任何一阶段中的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首先,烧制温度不同,朱泥1000--1040度,紫砂红泥1100--1200度;其次,预热烘干时间必须比紫砂红泥长,因为朱泥的密度高、气孔小水分不易散发,只能用时间克服这个问题;甚至在高温带,时间也要拉长并缓慢升温,因为朱泥在烧成结晶过程中比较活跃,特别在最高温时特别剧烈,这是高结晶度泥质的特性;第三,朱泥的冷却过程也必须十分缓慢,否则极易炸裂。朱泥壶从泥料制作到烧制成型,成品率大约只有60%左右,这就是连许多制壶名家及成型老手也不愿多做朱泥壶的原因。
[attach]595826[/attach]
作者: laohao    时间: 2011-2-6 18:59
紫砂矿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云母和赤铁矿组成,其制成紫砂成品泥具有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烧成收缩率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而成为举世名陶。其良好的结合性和稳定的可塑性,也赋予了紫砂茗壶手工成型、拍、压、括、塑、镂、刻等多种工艺手法。紫砂矿土包括紫泥、本山绿泥、红泥等几大类。


分类

紫泥类:底槽清泥:位于矿层下部,色偏紫,十分稀少,泥质细腻纯正  紫泥杯
。烧结后呈紫红色,烧成范围宽,在1200摄氏度左右,质坚细腻光润、收缩率为10%左右。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矿层较厚,色紫微泛红,泥质纯正,产量较多。烧结后呈棕红色,烧成范围广,在1180摄氏度左右,质坚细腻光润、收缩率为10%左右。

紫泥吃火温较高的矿料,烧成颜色偏红.泡养以后似红泥料.但质感比红泥强烈.  紫泥是一个"泛"概念!,底皂青矿也属于紫泥矿中优质矿料.清水泥原指成泥方法.现在确指没加它料的紫泥类.没加它料的底皂青可以是清水泥,但清水泥不一定就是底皂青矿料.目前市场经常混淆两个概念.紫泥的烧成颜色,主要因素是玻化程度.   
以前一厂的“紫泥”主要是指厂内没有添加其它原料的紫泥原矿的成料。主要生产大路货的花盆和低档产品。
  
拼紫和特拼用来制作高档产品。四号井和其它矿井都有紫砂矿料,包括露天开采的原料。当时有宜兴原料总厂提供矿料。   

目前尚没有权威的试验报告和证明。就矿料而言,现在的和以前的没有任何区别。拼制泥料的质量因为成分不一,泡茶效果可能会出现诧异。   紫泥拼锰也是常用的.只要不过量,还是很容易泡养的.

[attach]595832[/attach]
[attach]595833[/attach]
[attach]595834[/attach]
[attach]595835[/attach]
[attach]595836[/attach]
[attach]595852[/attach]
[attach]595853[/attach]
[attach]595855[/attach]
作者: laohao    时间: 2011-2-6 19:00
紫茄泥,紫茄色泽温润讨喜,泥中极品。

泥性:黏性佳,含石英、云母、铁量高,在黄龙山脉紫砂中挑选提炼出来的特殊紫砂泥矿,泥色:茄紫 胎骨坚润,此种泥料非常难得稀有,泡茶好喝,

评价  特好。

矿区: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脉。   
窑温:约1150-1200度C / 收缩比:约12%   

 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特好、 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特好
[attach]595837[/attach]
[attach]595838[/attach]
[attach]595851[/attach]
作者: laohao    时间: 2011-2-6 19:02
何谓"降坡泥",其实它是在90年代初,宜兴政府为开通丁山至宜兴的"陶都路"时偶然发现的,陶都路必经黄龙山与青龙山吻接处山坡,为使公路降坡平坦,筑路工程开始挖坡,无意中挖掘到部分紫砂原矿,后取名为"降坡泥","降坡泥"的发现纯属偶然,而且存量特别稀少,它仅仅是降坡筑路偶然见得而已,仅此这块小范围存有少量矿源,再说现在黄龙山休闲广场已经建好,柏油公路平坦通常,"降坡泥"如今也因为这些工程的完工而绝迹了,因此如果现在还要见到的"降坡泥"和"降坡泥"壶都是原来制壶艺人90年代初收藏在家的少量矿源制完成的,绝对没有大批量出来!

[attach]595839[/attach]
[attach]595840[/attach]  
[attach]595841[/attach]
作者: laohao    时间: 2011-2-6 19:05
..........
作者: laohao    时间: 2011-2-6 19:06
............
作者: laohao    时间: 2011-2-6 19:07
........
作者: laohao    时间: 2011-2-6 19:08
.....................
作者: 抗风港    时间: 2011-2-6 19:20
千壶叟!都是精品!       
作者: 高原一秀    时间: 2011-2-6 19:58
在欣赏精品!   
作者: lefty    时间: 2011-2-6 20:27
欣赏精品   
作者: gyma    时间: 2011-2-6 20:43
图文并茂欣赏了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1-2-6 22: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快乐人生    时间: 2011-2-6 22:34
学习了   
作者: 八音盒    时间: 2011-2-6 22:44
非常好的帖子,认认真真学习了!业已收藏!谢谢了!
作者: 奇灵    时间: 2011-2-6 22:50
  
作者: 3629175    时间: 2011-2-7 01:14
学习了   
作者: 喜欢就玩    时间: 2011-2-8 12:16
好贴,好壶,谢谢楼主。
作者: 雅韵07    时间: 2011-2-8 17:38
学习了
作者: 彪彪    时间: 2011-2-8 18:32
认真学习了。     
作者: 南湖烟雨    时间: 2011-2-8 18:52
学习了。。。。。。。。相当精辟。
作者: 红蓝领绣    时间: 2011-2-11 22:01
学习了  好帖 收藏了
作者: 石中笑    时间: 2011-2-15 22:25
很直观,学习了。。
作者: 南湖烟雨    时间: 2011-2-16 07:59
再体会紫砂泥料的神韵。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1-2-19 14:14
图文并茂!学习了
作者: 江城秀迷    时间: 2011-2-22 11:36
谢谢!学习了。
作者: 南湖烟雨    时间: 2011-2-25 16:13
不太喜欢----段泥、黑泥、古铜泥、绿泥。只喜欢朱泥、清水泥、底槽清。。。
作者: hzq223    时间: 2011-3-21 15:46
好贴,学习。
作者: 道法自然    时间: 2011-3-30 18:39
中鸟真长知识···
作者: 八音盒    时间: 2011-6-27 23:36
欣赏学习了!谢谢分享!
作者: 鹿城789    时间: 2012-1-26 09:14
都是精品
作者: 老沱茶    时间: 2012-11-7 21:31
标题: 本山绿泥图示
[attach]762004[/attach]
本山绿泥紧贴黄石,脂膏状,较薄,脂膏中夹硬块。
[attach]762005[/attach]
把干后的脂膏和其中的硬块单独挑出来一同风化。
[attach]762006[/attach]
脂膏部分浇水后风化是这样效果。
[attach]762007[/attach]
同样情况下硬块风化是这个效果,比脂膏风化更明显。
[attach]762008[/attach]
本山绿泥下层是红麻子,出矿认真,完全可以分层出来。带红麻子的本山矿料,是分拣不认真或者滥竽充数之举。
[attach]762009[/attach]
本山绿泥虽呈脂膏状,缘由是颗粒细,但砂性重。其中夹有石胆(石英结核)即可充分说明本山绿泥砂性一定很重。
[attach]762010[/attach]
推板窑1176度(2.3号标,上中开口)与1180度(2.5号标,推平板)效果。
壶效果,过几天作品出来补充。
作者: 老沱茶    时间: 2012-11-7 21:37
标题: 梨皮泥
皮泥称谓,多见专业书籍对泥料的介绍。有的段泥,称为梨皮泥,也有将朱泥叫做梨皮泥的。个人判断,梨皮泥之所以为某种泥料命名,大概的原因:1、烧成品上有斑点;2、烧成后有皱纹效果。一般来说,梨皮,总是会有斑点的,但皱纹却不多见(那是蔫梨)。所以,将烧成后具有与底色不同颜色斑点的泥料称为梨皮泥,才是对泥料形象地描述,易于大家联想。故,妙道坚持这个说法。
     梨,有许多种,天津鸭梨、新疆香梨、东北苹果梨……很多,颜色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斑点(以褐色为多)。
     梨皮泥,始见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对天青泥夹支的描述:“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现梨冻色”。所以,严格说起来,梨皮泥,应该是周高起那个年代,江苏的梨被冻后的效果。不知道那个时代江苏的梨是什么样,也不知道那个年代江苏的梨怎么到冬天还不摘(江苏的冬天最低温度也就零下3、4度,如今年),所以,更不知道周高起那个年代的梨被冻后是什么模样。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水分很大的梨,颜色绛褐,斑点为黑,成熟后就好像被冻过的颜色,但这是几年前刚出现的新品种。
     梨皮泥,矿料颜色青灰,断面看颗粒粗、砂性很重(天青泥的四个夹支,只有陶现松花色的淡红泥与其他三个夹支的断面有所不同,天青泥颜色比其夹支浅一些,密度高),但无论如何,矿料绝对无法和梨皮联系起来。

梨皮泥的化学成分检测结果:
样本名      样号      SiO2      Al2O3      CaO      MgO      TFe2O3      Ti      K2O      Na2O
梨皮泥      5      59.35       23.57       0.78       1.13       10.03       5754.8       2.74       0.21
比重:2.084
泥性:砂性重,烧结温度(窑标):1170℃--1220℃,1170℃--1190℃,呈梨冻色;1190℃--1220℃,呈青灰色,有熔点、跳砂现象。

分析:梨皮泥的化学成分检测结果显示,二氧化硅成分并不高(一般在60%-65%之间);氧化铝大含量适中;铁的含量与低槽青想当,但以离子状态存在;镁的含量较为突出(黄龙山紫砂一般只为0.5左右)。
     梨皮泥所含二氧化硅成分并不高,但砂性却较重,由此也可判断,在紫砂泥中,二氧化硅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主要为石英和硅酸盐。梨皮泥两者兼而有之。
     从理化指标推测作品效果:颗粒效果明显,易于泡养(包浆),抗震爆性(耐骤冷骤热)一般,玉质感强。
     周高起描述,梨皮泥陶现梨冻色。但根据我个人的实践结果,除了梨冻色之外(低温),还会出现青灰色(高温)。在烧结温域内,能出现不同的呈色效果,正是优质原矿紫砂泥的一个显著特点。

-------------------------------------------------------------------------------

[attach]762014[/attach]
最上层即为梨皮泥,梨皮泥下面是淡红泥(陶现梨冻色),中间夹着天青泥。
梨皮泥,矿料呈石性,故一直被称为“老块”,由于烧结温度较高,练泥人不喜欢要,故挖矿人也常常扔掉。练泥人最喜欢的是陶现松花色的淡红泥。关于天青泥及四个夹支,是另一个内容丰富的研究专题,在此不展开。
[attach]762015[/attach]
同是梨皮泥,不同的温度下,不同的呈色效果。

[attach]762016[/attach]

高温阶段,开始有融点效果出现。行业内一直认为是“铁质”,但我认为是低熔点的有机物未充分碳化的结果。
[attach]762017[/attach]

中间,碳化程度已经较高,继续烧制,将完全消失,出现一个小坑,即行业内俗称的“跳砂”。
作者: 老沱茶    时间: 2012-11-7 21:54
标题: 关于本山绿泥
本山绿泥在行业内很受推崇,所以来到丁山后我就陆续规模性取样。2011年八月,拿出十袋矿料实验性制泥,年底,委托壶艺人做全手子冶瓢壶,共计十余把,只有四五把成功,主要问题是开裂,风釉都算小问题。今年初,委托壶艺人做全手仿古,因为工费较高,所以委托壶艺人先做几个半手的子冶石瓢进行实验,基本成功,于是应壶友要求开始批量制作团购品。其中很是周折,至今尚不敢说摸透本绿脾气。很多天没写专业文章了,今天早早回来等着看球,有些时间,暂且把本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抛出,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何谓本绿
本山绿泥,顾名思义,产自黄龙山(本山)的一种烧制后呈色泛绿的紫砂矿料。根据我个人的实地考证以及行业内公认经验丰富(在1、2、3、4、5号井井下均工作过)的泥料专家介绍,本山绿泥只储矿于黄石下贴层,厚度5-15厘米不等,出况时呈较硬脂膏状,灰白色,不规则夹杂小硬块。矿料露天放置易氧化,变黄。本人目前拥有2号井、1号井位置两种本山绿泥样本(当然,样本数量不算多也不算少),初步实验证明两者差异不大。据说,4号井也曾经出矿本山绿泥,但本人未见过经以上所说泥料专家确认的矿样。根据1、2号井本绿矿料性质推测以及该专家介绍,4号井本绿也基本如此。
在宜兴紫砂禁采之前,紫砂矿料不受重视,所以一些黄段被边缘化。近年紫砂升温,而本山绿泥却已存泥不多,加之私挖乱采的地域范围扩大,矿料品种大大丰富,所以各种黄段粉墨登场,有些被练泥人当做本山绿泥出售。
很多制壶人不上山,更不研究矿料,所以把黄段当本绿的制壶人大有人在,所以很难说他们是被人骗还是在骗人,或者不知被人骗所以不以为自己在骗人。
目前推出的本绿壶,选用2号井位置本绿纯料加工制作,四十目通粉,清水,未添加任何其他物质,包括其他矿料。
可以肯定的是,所有针对本次作品在背后嘀嘀咕咕的人士,都是不懂装懂,其意不言自明。这样的制壶人,是绝对不可信的。

[attach]762028[/attach]
本山绿泥为单一矿,不与其他矿料混生。下面为“红麻子”(一种紫泥与黄段的混生矿)。挖矿时,有经验的挖矿人会开出一个平面挖掘,以免本山绿泥混进“红麻子”。
[attach]762029[/attach]
干后的本山绿泥矿料,很纯,没有丝毫红麻子以及紫泥。但烧成后成品中却有红颗粒,我推断为本绿矿料中具有的铁,经过练泥(遇水和空气)烧制所生成的化合物。本绿中也含有铁的成分,只不过在矿料中多以离子方式存在。

---------------------------------------------------------
二,本绿的特点
本山绿泥泥性砂性都比较明显。泥性强表现在:1、烧结温度较低(1.5号标,1160度左右);2、泥料较黏,制作时沾手沾工具,在石膏模中最难拿出。纱性强表现在:1、生坯制作时起砂;2、烧制容易开裂。
本山绿泥很娇气,脾气大,性格既暴躁又粘柔,稍一不顺她心,不是摆脸子就是绝情断裂。伺候好她,不容易!
[attach]762030[/attach]
摆脸子:花泥
[attach]762031[/attach]
绝情断裂爆裂

----------------------------------------------
三,本绿到底有多绿
听很多业内人讲过本绿,特别是呈色和烧制温度。今天,才知道那些话是多么地不可信。
本绿烧制温度较低,1160-1166度之间,烧结温域很窄。加之窑温很不稳定,同样的窑,同样的位置,不是温度不够(偏黄)就是烧过起泡!本山绿泥最绿也就这样绿!再让她绿,我的脸就绿了:起泡烧残!

最绿,也就这样!都绿到极限了--起泡。

5 [attach]762032[/attach]
--------------------------

四,纯正本绿泥料制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这批本山绿泥是去年8月份加工的,只经过了陈腐一个有效季节的陈腐(陈腐,对温度和湿度是有要求的)。较难做,与泥料陈腐不够肯定有关。委托过三个壶艺人制作(两个全手,一个半手),所遇问题各不一样,反正就没一个不出问题的。这些问题主要是:子冶石瓢较容易出现风釉和开裂;仿古特别容易出现花泥现象。本绿很娇气,必须平等而迅速地对待。仿古器型因为弧度大,明针无法均匀包住壶坯,生坯干湿度、明针角度、明针力量稍有不同,就会出现花泥现象。
此外,还遇到至今不得其解的问题:同样的泥,不同的成型方法,同样的烧制条件,烧制出来的生熟就有很大差异:模具的吃温低,全手的吃温高(这与理论很是矛盾,也许是壶艺人个人工艺特点所致)。

6 [attach]762033[/attach] [attach]762034[/attach]  
7
------------------------------------
五、本绿中的白颗粒
以前,一直介绍本绿的一个特点就是烧成后具有白颗粒。实际上,这是错误的。白颗粒,并不是白色,而是淡黄色,在较深颜色的映衬下,显得白而已。
其中的白颗粒,实际上就是本山绿泥矿料中的硬块部分,硬度相对较大,磨粉时以较大颗粒方式存在的概率高,吃温相对较高,同样的烧制温度颜色较浅而已。这也是玩家判断真假本绿的一个有效方法。那种有白颗粒的本山绿,绝对不是本山绿泥,起码不是纯的本山绿泥。
8 [attach]762035[/attach]

烧制温度高,细颗粒部分颜色较深,粗颗粒部分颜色较浅,所以颗粒呈色效果明显。烧制温度相对较低,“白颗粒”效果就不突出。
模具仿古迟迟没有上架,因为在制作半手本绿仿古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暴露了出来,这些天,我就在潜心研究,争取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让相信我的消费者满意。
我已尽心,但本山绿泥的工艺并未完全成熟,还没有做到尽善尽美,还请各位前辈大家不吝赐教。我喜欢结交牛人,但讨厌与穷牛的人浪费时间和感情。
作者: 老沱茶    时间: 2012-11-7 22:03
标题: 黄龙山鹅黄朱泥
朱泥,与紫泥、大部分团泥相比,石英含量较少,因此烧结温度相对较低。在烧结温域内,不同的朱泥矿料及成品的呈色,取决于铁的含量。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朱泥基本上号称小煤窑、赵庄矿、黄龙山三种。实际上,江西安吉、安徽广德、浙江梅山也出产很多朱泥,这些朱泥最终也都流入丁山,再作为丁山紫砂壶流向市场。丁山出产朱泥除了红卫路小煤窑、赵庄矿外,也还有川埠(和赵庄山很近)。小煤窑已经不复存在,今天所谓的小煤窑朱泥不过是小煤窑周边地区出产,性质近似。赵庄矿朱泥上世纪末已开采完毕,现在矿源已经枯竭。
     黄龙山朱泥大约在6、7年前曾经出矿,由于泥料加工作坊出于经营性考虑,矿料库存周转较快,所以今天作为商品泥的黄龙山朱泥已经踪迹难觅,有些壶艺人手里还有少量存矿。
黄龙山,黄石头山,黄石层中夹着有些粘土成分的石英、黏土混合层,即制作缸瓦等日用陶的夹泥。夹泥之间,黏土成分更多一些的,即为紫砂,据有关研究结果,紫砂在夹泥中所占比重不超过5%,黄龙山朱泥则更为稀少,且只蕴藏在某个矿区。生于石山上,这是黄龙山朱泥的特点,因此,尽管石英含量不如紫泥和部分团泥,但也较其他所谓的朱泥石英含量为高。
     妙道将红泥分为大红泥和小红泥,小红泥中的精品,冠以朱泥名称。
     大红泥矿料大部分坚硬如石,呈大红色(大红袍)、砖红色(团山砖红)、红紫色(红皮龙);团山静脉红(注:妙道称谓)虽是夹在石头中间的薄薄一层(最厚处不超过5厘米),但也呈泥状,很软。
     根据目前妙道的勘察结果,黄龙山鹅黄朱泥有四种分布形态:1、黄石之间薄薄的一层(大水潭西边,紫砂路开山处路南);2、某矿区顶层黄石下面的小红泥之下(妙道称为上朱泥),呈薄层状;3、该矿区团泥之间偶然出现,似凝结的浪花(妙道称为中朱泥);4、生于紫砂矿层的最下面,底层黄石之上,呈薄层状。这四种朱泥因为铁含量较高,所以出矿时颜色均为鹅黄色,但风干后,只有中朱泥还保留鹅黄的颜色。
     以下是地矿部下属检测机构对部分朱泥送样的检测数据:
样本名称      送样号      SiO2      Al2O3      CaO      MgO      TFe2O3      Ti      K2O      Na2O      Ni      Mn      Cr      Co
          10-2      10-2      10-2      10-2      10-2      10-6      10-2      10-2      10-6      10-6      10-6      10-6
上朱泥      7      56.73       25.27       0.31       0.51       13.98       5485.6       2.51       0.11       37.7       42.1       97.2       15.1


中朱泥      23      46.04       21.57       0.34       0.60       20.61       5600.3       2.27       0.13       31.3       24.1       99.0       17.1

下朱泥      24      55.00       27.22       0.26       0.40       14.91       6082.9       2.00       0.12       31.2       117.7       93.8       14.5
煤窑朱      31      51.18       18.36       0.28       0.83       17.43       4962.8       3.93       0.10       21.5       84.7       79.4       23.4
浙梅朱      32      65.55       18.45       0.06       0.93       7.52       4390.6       3.98       0.06       19.3       101.0       96.6       9.2
     根据妙道的研究结果,石英含量决定烧结温度,氧化铝含量决定耐急冷急热(抗震爆性),总铁(铁离子、铁的氧化物、铁合金)的含量决定矿料和成品的呈色,氧化镁的含量决定矿料和成品的手感(脂润感)。
     检测数据的对比研究结果:目前送检的五种朱泥,只有浙江梅山朱泥的石英含量与黄龙山的紫泥、一部分团泥想当,其余四种朱泥石英含量皆较黄龙山紫泥低5%-8%;外山朱泥氧化铝的含量明显较黄龙山朱泥低;总铁含量中朱泥最高,小煤窑朱泥次之,这也解释了矿料颜色为何有所不同(紫泥的总铁含量为8%-12%之间,详细情况见以后的紫泥研究专题)。
     妙道曾见过一把赵庄矿朱泥壶,色呈暗红,高磁铁可以吸起来。可以推测,赵庄矿朱泥含锰较多。去年年中,一批安徽广德朱泥矿料流入丁山时,妙道取样烧制,颜色艳丽,今天才明白缘由:总铁含量一定也较高。
     小煤窑朱泥石英含量较少,黏土成分多,所以收缩比例大,成品有皱纹。小煤窑朱泥铁含量也明显较高(仅次于黄龙山中朱泥),且矿层较厚,所以石红、石黄有条件在其中生成。
     这次之所以送检矿样没有江西安吉、丁山川埠,因为挖泥贩泥人所提供的信息,妙道根据经验判断并不可靠。
     但是,根据成品使用所得到信息判断,外山朱泥最明显的特点是氧化铝的含量较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外山朱泥制作的成品容易炸裂。
     目前,妙道只有上朱泥有试验性成品出来。矿料未经风化陈腐,全手工炼制,未添加任何化工合成物质,未经过酸洗祛除杂质;电窑(2次)、推板窑(二次)轮流烧制。
     实证性研究结果如下:
1、      黄龙山朱泥的确与外山朱泥不同。外山朱泥整口后新磨处抹上原泥再次进窑烧制,盖裙颜色就能基本达到一致,工手按照外山泥工艺制作,但又进窑烧了三次,还是有些“花裙”,此为本次实验的最大遗憾。
2、      黄龙山朱泥的确属于紫砂中的朱泥,颗粒石英较为明显,坯体断面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中的黄颗粒很明显。
3、      上朱泥化学成分检测报告有机物质未见异常,但烧成后具有有机物碳化现象,而不是所说的“铁质”。因为朱泥石英含量较紫泥低,烧结温度为1160℃-1165℃,在这个温域,有机物未完全碳化。而紫泥中的有机物在烧结温度(1180℃左右)时已经完全碳化,现象不是黑点,而是“跳砂”(即在原有机物颗粒处会出现一个小坑)。现在紫砂泥在制作过程中基本上都经过强酸处理(酸洗),目的就是祛除这些有机物(而不是所认为的铁质)。如果经过酸洗,上朱泥的黑点就必定会消除。但是妙道不打算那样做。
4、      制作时砂性重,不粘手,烧制收缩在9%左右,这也和紫泥的情况相同。
     对黄龙山三种鹅黄朱泥的推测:中朱泥烧成品定为艳丽呈色,烧结温度最低,脂润感强;下朱泥性能与上朱泥基本一致,但很可能没有(或者很少)黑点(因为地质年代最为久远,碳含量因该最少)。具体推断,还需要试验证实。

----------------------------------------------------------

[attach]762036[/attach]
黄龙山鹅黄朱泥生坯与浙江梅山朱泥成泥对比。
浙江梅山朱泥因为铁含量少,烧制出来颜色不好,所以必须石红冲浆,成品才有好的卖相。添加石红石黄,是行业中很普遍的做法,这也算是原矿(因为石红石黄也是天然矿料)。添加加化工合成铁红粉,泥色比这更红。以后会上对比照片。
[attach]762037[/attach]

鹅黄朱泥(上)第一次烧制与原泥效果。小煤窑朱泥泥料清水泥也与此颜色大致相同。

[attach]762038[/attach]

最后成品效果。

[attach]762039[/attach]

鹅黄朱泥断面显微效果,颗粒石英很明显。

[attach]762040[/attach]
黑斑的显微效果。碳化迹象很明显,而不是铁质。如果是铁质,黑斑泡几天茶就会锈蚀掉。所有的紫砂泥都是如此,特别是嫩紫泥,会出现这个现象,一般是经过酸洗祛除。
[attach]762041[/attach]

鹅黄上朱泥矿层(需要歪着脑袋看)。
-----------------------------------------------------------------

7 [attach]762042[/attach]
为了研究,虽然只有十把,还是挑一个最好的敲碎一块,看看内坯和外表的颜色差别。幸亏敲碎一个,不然一把都留不下。不过,没时间泡茶,所以也不知道泡养效果如何。

8 [attach]762043[/attach]
电子显微镜观察效果(120倍放大),所谓的“铁质”,是有机物碳化。酸洗,可以避免这个现象。没听说美人去痣的,所以我不会酸洗泥料。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