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请教)关于蚂蚱等几个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laohao    时间: 2008-1-26 20:10
标题: (请教)关于蚂蚱等几个问题
大家说这两种蚂蚱哪种好?第一种比较大,第二种特小.

第一种
[attach]71293[/attach] [attach]71294[/attach]  


第二种

[attach]71295[/attach] [attach]71296[/attach]
作者: laohao    时间: 2008-1-26 20:11
这样制成蚂蚱泥拌料好不好?蚂蚱用生的好还是熟的好?

[attach]71297[/attach] [attach]71298[/attach]
作者: laohao    时间: 2008-1-26 20:11
我们都知道,胡萝卜用食油烹制后食用比生食营养价值高,胡萝卜熟吃胡萝卜素更容易吸收,那么这样把胡萝卜蒸熟拌料好不好?谢谢大家!
作者: 草根司令    时间: 2008-1-26 20:36
蚂蚱是第一种好。
1正宗土蚂蚱,有仔,有油。小的蚂蚱味道不好,肚子里屎多,还没有油。
2蚂蚱最好是有铁锅再锅里加上沙土。把蚂蚱放里面炒。到蚂蚱焦干出锅,压成面。打上浆应该不好储存。
3胡萝卜我的简单,方便面调料里的挑出来压细。我养鸟少料也不多做。【以上是自己的看做法不对请指教】
作者: 孤飞鹤    时间: 2008-1-26 21:12
学习学习! [s:2]
作者: 白鹿子    时间: 2008-1-27 11:14
第一种不错,对上红也有效果,第二种好象是尖头蚱蜢,实际喂观察,鸟不怎么爱吃。而且大型的尖头蚱蜢不适宜活的或者生鲜状态喂鸟,有寄生虫。
作者: 草根司令    时间: 2008-1-27 13:20
引用第5楼白鹿子于2008-01-27 11:14发表的  :
第一种不错,对上红也有效果,第二种好象是尖头蚱蜢,实际喂观察,鸟不怎么爱吃。而且大型的尖头蚱蜢不适宜活的或者生鲜状态喂鸟,有寄生虫。
赞同
作者: 青岛老庄    时间: 2008-1-28 08:57
蚂蚱用第一种好,第二种和白鹿子说的一样有寄生虫,最好烘干打粉
胡萝卜也是快速加温烘干打粉
两样烘干打粉后单独存放,做食时按比例加上
作者: 豪哥    时间: 2008-1-29 17:05
蚂蚱隶属于昆虫,只此,对于蚂蚱的着色,我始终持怀疑,
试想,鸟在北归繁衍地期间,何曾有蚂蚱,鸟不也是红灿灿的吗
据说,有一种叫竹蝗的,但这属于枝条寄生昆虫又非靛颏的食物,
如果说老法,那也无非是因蚂蚱容易收集,贮藏,适冬季而替代昆虫的匮乏周期而采取的不法之法
个人见解
作者: huhululu    时间: 2008-3-9 16:22
引用第8楼豪哥于2008-01-29 17:05发表的  :
蚂蚱隶属于昆虫,只此,对于蚂蚱的着色,我始终持怀疑,
试想,鸟在北归繁衍地期间,何曾有蚂蚱,鸟不也是红灿灿的吗
据说,有一种叫竹蝗的,但这属于枝条寄生昆虫又非靛颏的食物,
如果说老法,那也无非是因蚂蚱容易收集,贮藏,适冬季而替代昆虫的匮乏周期而采取的不法之法
个人见解
很有见解!! 红蓝靛属于杂食性鸟,我们是什么虫子收集起来方便就用那个好了!![s:4]
作者: 靛之骄子    时间: 2008-3-10 00:58
我用的是小蚂蚱.自己烘干做的粉,我不指望它能带来什么
上色作用,我上色用枸杞.色素不用.
胡萝卜我直接给鸟生的.切成小丁.
这只是我的个人喂法,不代表就是正确的,我用了好几年了.
作者: 老杨    时间: 2008-3-10 20:09
引用第8楼豪哥于2008-01-29 17:05发表的  :
蚂蚱隶属于昆虫,只此,对于蚂蚱的着色,我始终持怀疑,
试想,鸟在北归繁衍地期间,何曾有蚂蚱,鸟不也是红灿灿的吗
据说,有一种叫竹蝗的,但这属于枝条寄生昆虫又非靛颏的食物,
如果说老法,那也无非是因蚂蚱容易收集,贮藏,适冬季而替代昆虫的匮乏周期而采取的不法之法
个人见解
蚂蚱里含有大量天然虾红素是真的,把蚂蚱烘干就红色的了,和虾一样,今年有只鸟全蚂蚱换的,中途没任何饲料.除了水就蚂蚱.换的鲜红.有照片为证...
作者: 锦绣人生    时间: 2008-3-12 20:57
很丰盛啊. [s:2]
作者: 风火连城    时间: 2008-3-17 18:26
羡慕,我都想吃了 [s:2]  [s:3]
作者: 博爱    时间: 2008-3-17 19:39
第一种叫蚂蚱,第二种叫扁担沟(也叫老太婆),第一种硬,第二种软,感觉第一种好,但鸟爱吃第二种。打面儿我认为生得好,尽量回归自然。
作者: 冰城张小平    时间: 2008-3-20 22:53
呵呵  蚂蚱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