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中国古桥(十六):福建古桥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11-1-7 13:36
标题: 中国古桥(十六):福建古桥
一、福建晋江安平桥



  安平桥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的安海镇,安海古称安平,桥因此得名,因桥长五里,又称它为“五里桥”。安平桥是用花岗岩和沙石构筑的梁式石桥,横跨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两重镇的海滩,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前后历经13年建成,明清两代均有修缮。目前的桥全长为2070米,桥面宽3米至3.6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桥墩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筑法,呈四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尚存331座,状如长虹。长桥的两旁,有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栏杆柱头雕刻着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设有五座凉亭,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两边水中建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中亭有两身护桥将军,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穿甲,手执剑,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安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二、福建漳州江东桥



  江东桥原名虎渡桥、通济桥,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榜山镇马崎村东,横跨于九龙江的北溪与西溪交汇入海处。这里两岸峻岭夹峙,江宽流急,地势十分险要,古称“三省通衢”。始建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南宋嘉定七年,郡守庄夏始于此垒石为桥墩,但因水深流急,难于奏效。一天,工匠看见老虎负子渡江,于是沿虎渡水线选址筑墩,终于成功,因此称为“虎渡桥”。嘉熙元年,漳州郡守李韶倡改铺石板为桥面,后经元、明、清历代屡次修复。是一座粱式大桥,此桥总长约335米,某些石粱长达23.7米,沿宽度用三根石粱组成,每根宽1.7米,高1.9米,重达200多吨。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世界之最》一书列为世界最大石梁桥。

  三、福建永春东关桥



  东关桥又称“通仙桥”,位于福建省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的湖洋溪上,历来是交通要冲,为闽中、南往返的必经之地。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全长85米,宽5米,共六墩五孔两台,桥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桥墩以上部分为木材构造,技艺之精湛,构造之奇生特实属罕见。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四、福建临江镇安桥



  镇安桥旧名叫临江桥,位于福建省最北端的浦城县临江境内,横跨临江溪,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民国24年重建,为石木结构廊屋桥,桥基两墩3孔,东西走向,墩方石构筑,高十米,墩头有鸟首形石雕,廊屋高3.5米,悬山顶,木构栏杆全长40米,宽3。5米,桥两端有引桥,有石阶21级。桥梁上铺石板板面,上面覆盖桥廊,雕梁画栋,中间有澡井,供佛三尊。桥下有4座水碓,两座水坝,水平如镜,中间有放生池。现桥桥墩在原来基础上建成,墩头有神鸟形石雕。桥全长70.5米,宽3.6米。廊屋高3.5米,木柱23对,廊屋用悬山顶,两端引桥各长5米,石阶段21级,桥头砖砌拱门,眉刻字“镇安保障”。是闽北保留最好的古桥之一。

  五、铅山古桥



  永平大义桥,坐落在永平镇北,始建于唐朝大历年间,系鹅湖峰顶寺高僧大义禅师所创建,得名大义桥。此桥初为木石结构,清乾隆年间重修,更为青石结构。桥长近两百米,宽六米,结构严谨。远观此桥,鹅峰拱秀,横架南北,雄浑古朴。



  澄波桥,坐落于铅山县西部陈坊河上。始建于唐贞观四年。为登仙峰的澄波和尚化缘所建,故名。桥长五十余米,桥面木质结构,桥上建有店铺九间,两面排列,供商贩摆摊设点。桥头石门上方嵌有一块刻着“河清海晏“四字的横额。(责任编辑:伊伊)

  六、永春通仙桥



  通仙桥,又名东关桥,位于永春东平东美的湖洋溪上。始建于南宋绍兴15年(公元1145年)。桥长85米,宽5米,为长廊屋盖石木结构的梁式风雨桥。历代多有修葺,清光绪年间,知州翁学本重修,未竣工即毁于火,翁也他调。三年后,他又来此复任,乃将桥修复。因民间流传桃谷可通仙,故名“通仙桥”。桥上“古通仙桥”匾额,字迹古朴苍劲,即为翁所题。

       通仙桥[清]王光华

  桃谷寻源路不迷,垂虹人渡石林西。双鱼塔近残云散,五岫台空落照低。置驿此间通上国,放舟何日到仙溪。会当立马金鳌上,大笔淋漓认旧题。

  酣畅明快是这首诗的基调。首联“桃谷寻源”点明通仙桥的地址就在别称桃源的永春。说起桃源,人们自然会想到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在哪里?按照《桃花源记》的说法,它就在武陵(今湖南常德)。可惜那位曾经到过桃花源的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重返桃花源时,却“迷不复得路”。后来南阳“高尚士”刘子骥虽也“欣然规往”,却未能实现。从此桃花源具体地址在哪里便成为千古之谜。作者别出心裁,他说,他这次来“桃谷寻源”,却没有迷路。令人想像那位渔人没再找到的桃源原来就在这里!接着作者用“垂虹”比喻通仙桥。有了这道廊桥,“人渡石林西”也不成问题了。

  如果说,首联意在点题,点明通仙桥的地址,那么颔联就是要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点明来游的时间。“残云散”、“落照低”说明这时正是晴朗的傍晚。
  颈联由此生发开去,强调通仙桥的地理位置之重要:在这里设置驿站,可以到达京城(“上国”)。虽然,放舟东下,何日可以到桃花源所在的“仙溪”,通仙桥何日可以“通仙”,还不得而知,但是这座桥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淋漓,酣畅,尽致。
  行文至此,作者已经***难抑。他要挥动大笔,淋漓尽致地为“认旧题”而放歌!作者寻访名胜古迹,却一扫消极的怀古情绪,实属难能可贵。
作者: gyma    时间: 2011-1-7 13:43
佩服古代匠人技艺
作者: 申大    时间: 2011-1-8 16:53
福建古桥有到过,石扳桥
作者: 彪彪    时间: 2011-1-9 10:44
廊桥。
作者: 晕乎迷糊    时间: 2011-1-24 20:31
福建古桥

作者: 高原一秀    时间: 2011-1-25 22:56
五里桥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