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中国古桥(二):北京古桥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11-1-6 15:28
标题: 中国古桥(二):北京古桥


  清河桥位于北京德胜门外小关至清河镇南口御道上跨清河而建,为三孔联拱石桥,原名广济桥。明史记载该桥建成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后来又称清河桥。古石桥基本完整,石栏望柱为方型,有细雕莲瓣平顶方柱头,实心石栏板两面都刻有类似建筑中的海棠池的梅花线,地伏上有栏板落槽,有望柱榫槽,有与金边联结的孔洞。三孔拱都是纵联砌法,又因有些石外露面大致成正方形,还有些石成竖条形,所以看起来又像是并列分段砌法。桥基是由双层带有企口的石板铺砌成的整基板,石板下面有密铺的松木大方木。再下面是密贯大木桩,该桥的做法迄今在全国尚未发现有第二座。现桥为1984年重建在原桥的东南方小月河上。



  银锭桥位于北京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银锭桥建于明代,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银锭桥周围风光旖旎,是什刹海的风景之一,燕京小八景之一。过去站在桥上向南可见翠屏般的景山和琼岛白塔,向西望西山历历在目,景名为“银锭观山”。1984年,原桥拆除重建,仍以银锭为名。



  朝宗桥俗称沙河桥,位于北京昌平县城南10公里、沙河镇北0.5公里,巩华城旁,跨北沙河水(温榆河),与横跨南沙河水上的“安济桥”相对,相距2.5公里。明朝迁都北京,在天寿山建陵墓,先后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拆掉南北沙河水上的木桥建石桥,北曰“朝宗”,南曰“安济”。朝宗桥为七孔石桥。全长130米,宽13米,中高7.5米,七孔联拱结构,桥两旁有石栏柱53对。为京师通往明陵的大型石桥,是明朝帝后、大臣谒陵北巡的必经之路,又是通往塞北的交通咽喉。它与卢沟桥、永通桥(俗称八里桥),并称为“拱卫京师三大桥梁”。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门桥原称万宁桥,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在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的位置。由于与前门南北相对,京城百姓俗称地安门为后门,因而此桥也叫后门桥。桥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开始为木桥,后改为单孔石桥。元代在北京建都城大都后,为解决漕运,在郭守敬的指挥下,引昌平白浮泉水入城,修建了通惠河,由南方沿大运河北上的漕运船只,经通惠河可直接驶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而万宁桥是积水潭的入口,并且设有闸口,漕船要进入积水潭,必须从桥下经过。万宁桥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交通便利,又毗邻皇城,加之景色不逊江南,因此,当时万宁桥附近商肆画舫云集,丝竹悦耳,酒香醉人,好一派繁华景象。万宁桥在元大都的建筑设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北京漕运历史的见证。



  通运桥位于北京通县张家湾镇。因横跨萧大后河上,又俗称萧太后桥,原为木桥,明神宗时建石桥。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建成,名“通运”。清咸丰元年曾重修。桥南北向,全长13丈,宽3丈。两边设石栏,一色青砂岩,每边各有雕狮望柱18根,神态各异,浮雕宝瓶栏板19块,瓶纹有别。长方块花岗岩横砌金刚墙。仅存石桥与残垣一段。



  榆河桥在北京海淀区永丰乡西玉河村北约500米处的榆河河道上,又名永福桥。早在元代即已建有桥梁,原桥为木制。清康熙年间,因大学士明珠葬于附近,其家人遂重修此桥,易木为石,名永福桥。桥呈东西走向,为五孔花岗岩石板桥。桥长22米,宽5.75米,桥面高出今河床约2.5米。桥墩南面皆有迎水角,桥面中段略高于两端,微成拱形,两侧有0.45米高的素面石护栏,今石栏多已佚失。两岩桥头处砌有石驳岸。桥东有西玉河汉墓群。
作者: 彪彪    时间: 2011-1-6 15:39
    
作者: 申大    时间: 2011-1-6 15:40
今石栏多已佚失。两岩桥头处砌有石驳岸。桥东有西玉河汉墓群。
作者: 高原一秀    时间: 2011-1-26 17:19
三孔联拱石桥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