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清代官服“补子”的含义与欣赏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10-12-31 08:33
标题: 清代官服“补子”的含义与欣赏
平常都说“衣冠禽兽”这个词。可你知道这个词的来历么?有人说,这个词就是根据官服来的,因为当时的官服文官‘补子’的图案是禽类,而武官的图案是兽类,老百姓管穿着官服不给百姓办实事的官员叫‘衣冠禽兽’。当然了,这种说法虽不足为据,但却生动地说明了官服上的特点。  

  “补子”的图案不同,官员的级别也就分出来了。封建王朝的衣冠之治集中体现在官服上,这在清代又称补服,就是在褂子的前胸后背各缀一块布称为补子,绣上不同的飞禽走兽,以表示官职的差别和道德含义,“补子”的图案根据官员级别的不同也都是不一样的。  

补服是一种饰有官位品级徽识的官服,或称补袍。图案主要缝缀在官服的前胸和后背上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补子,才称补服。在清代官服中是穿用场合最多,时间最长的一种,而表示官阶差异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文官绣有文禽、武将绣有猛兽纹饰的“补子”。  

  明代和清代“补子”的差别,除了部分动物不同外,就是明代的“补子”前后都一样,而清代的“补”前面的部分是将其图案分成两半。  

  清代官制设置严谨、细密。无论文官、武将均设置九品十八级,也就是所谓的“正”、“从”。   我国清代文武官员穿着补服,在服饰的前胸和后背正中均缀饰一块绣有飞禽或走兽的丝筛,称“补子”。  

  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这种创意一改朝服等级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而补子可随意缀织于朝衣、短褂、皮褂、马褂之上。到了顺治九年后,对补服的制作有了改变,几乎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定制,只有个别纹样有所删改。各级官员补服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肘、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12-31 09:43
补服是一种饰有官位品级徽识的官服
作者: 申大    时间: 2010-12-31 10:14
清官坚朴素节约!
作者: 石中笑    时间: 2011-1-3 23:33
学习了。。
作者: 漫步风中    时间: 2011-1-5 08:34
感谢分享。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