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元青花:传统工艺与现代高仿工艺比较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10-12-28 11:42
标题: 元青花:传统工艺与现代高仿工艺比较
元青花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学者约翰·波普以大维德基金会的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龙纹象 耳大瓶为依据,从土耳其、伊朗所收藏的青花瓷器中发现了数十件元青花并撰文公之于世,从而引起陶瓷界对元青花的注意。国内也相继发现了一些,首先是南京发现了元青花梅瓶,后又在河北保定、江西高安先后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元青花瓷,冯先铭等老一代的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到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大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出2.4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把元青花的研究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

随着社会上元青花收藏之风的热起,元青花伪品也泛滥起来。在中国制瓷史上,后朝仿前朝瓷器自明代即有。而元青花不同,由于明清两朝对元代瓷器工艺不是很了解,一直没有仿造,直到近30年才作为一项科研项目而展开。所以,如果是仿品的话,即为彻头彻尾的现代品,不存在什么明仿元或清仿元的可能。为此,了解元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制造工艺上的差异,有利于从根本上辨识元青花。

   元代青花瓷器的主要产地是江西省景德镇。此外在东部的浙江省和西南部的云南省也有烧造青花瓷器的瓷窑,但是在青花发色、装饰方法等各方面都逊色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就仿品而言,也是以景德镇元青花为主要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传统工艺和现代高仿比较中进一步了解。

  首先,史料记载,元朝蒙古统治者不太习惯使用瓷器,宫廷中多用金属制品。但是,元代统治者非常注重官府手工业,在蒙古人统一中国的前一年即至元十五年(1278年),他们便在景德镇专门设立了“浮梁瓷局”,掌管烧造瓷器。这一方面是因为“元人尚白”,在祭祀用器上,他们需要白瓷。中国北方的瓷器往往胎质为黑色,而景德镇的瓷器胎质之白优于安南,所以他们需要这种高品质的祭祀瓷器。另一方面,外销瓷订量巨大,能够为官府带来巨额的利润,在元代晚期也足以引起朝廷对瓷器的重视。

   而现代仿元青花是30年前作为科研项目开始的,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他们中更多的是为了复制,潜含利益驱动,所以手法上拘谨、生硬。

   就生产者而言,元朝对民间的手工艺人进行垄断,生产限制严格,受元朝政府重视的元青花生产者主要是来自于全国的手艺高超的匠人,也有少部分外域工匠参与的可能性。而现代的制仿者绝大部分是在景德镇的民间工匠,他们所图往往是牟利。

  元朝时选择瓷泥采用瑶里高岭瓷土与景德镇南安一带瓷石的二元配方,高岭土的加入保证了元代胎质的洁净纯白。但是对于瓷石的清洗并不十分仔细,胎质中往往含有铁等金属杂质,这些杂质所导致的砂眼、刷痕、铁质斑点等在瓷器断面的瓷胎上清晰可见,在仅仅施以透明青白釉的罐内部,或者是盘上,都可看到细小的黑色颗粒。现代仿元青花产地在景德镇,所用瓷土主要为一般的景德镇制瓷泥料,有高仿者也会按照当时的瓷土化学成分进行配制,但是在瓷泥淘洗过滤的过程中却放弃了传统的过筛、晾制等,而选用速度较快的现代机器,所以胎上的瑕斑不够自然。20世纪90年代前后,还曾经使用过福建一带的粗瓷土,但胎质太粗,色泽不尽人意。  

    胎泥在获取后,由于混合不均匀或干湿不一,产生不均匀的收缩,会导致变形,所以需要陈腐,且陈腐需时较长。元代瓷器烧成温度相对不高,大概是在1250℃左右,所以在瓷片的露胎处,还有器物的底足,往往有润泽、油腻感。现代高仿品因为瓷泥的陈腐时间不够或者是瓷器的烧成温度较元代高,往往达不到这种效果。

   元代在用瓷泥进行制坯之前,还要炼泥。主要采用的是踩莲花墩,即将瓷泥团置于清理出的一块平地上,由一人赤脚于其上踩,使瓷泥层层展开,形状有若莲花。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完全排出瓷泥里的气泡,加强其韧度。在现在的仿制中,很少采用这一耗时耗力的传统方式。   元代瓷器的大件罐、盘主要采用的是印坯工艺(模制),即先用瓷土烧制好种模,然后将大致拉坯制好的器型放于模内,用手按压于模范上,即印坯,再将分段制好的泥坯粘合在一起

作者: 抗风港    时间: 2010-12-28 12:04
只要是青花,老的,高仿的都值得欣赏、把玩,也值得收藏!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12-28 13:23
元青花价格在不断走高
作者: 晕乎迷糊    时间: 2011-1-6 13:49
现在的高仿古瓷价格也很高 昨天看寻宝介绍就有十几万的高仿  假的怎么也这么贵
作者: 九木    时间: 2011-1-31 11:49
路过学习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