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北京蝈蝈
[打印本页]
作者:
skyguwei
时间:
2008-1-17 19:13
标题:
北京蝈蝈
三五知已,白巾餐桌,一杯小酌。隔窗,雪落无声。不意对面“钟子期”从怀里揣出一个蝈蝈葫芦,端放桌面,随之,室内叫起怡神的“啯啯啯啯啯,啯啯啯啯啯”声。大家不由神儿出壳。到了春天,到了秋天,到了山林,到了溪水,到了大自然了……尽管这身是被冬困在斗室之内。
??初秋,约来红粉“陈圆圆”,携手登上自家楼顶。葡萄架下,挂着一个蝈蝈葫芦。嘘,咱们别出声,一起观赏小家伙那翠绿的衣冠和用前足梳头洗脸的滑稽动作吧。她轻移莲花步,悄悄走近那蝈蝈葫芦。机会垂青,我把手自然地搭在她的软腰上,第一次,此生第一次。于是,爱情开始了。
??哈哈,这就是北京人养蝈蝈玩蝈蝈的两大理由吧。
??蝈蝈按产地分,分为南蝈蝈和北蝈蝈,其中以北蝈蝈为佳。北蝈蝈中,分为京蝈蝈、冀蝈蝈、晋蝈蝈、鲁蝈蝈,其中以京蝈蝈最为著名。京蝈蝈最有名的是安子沟的大山蝈蝈。
??蝈蝈的生命并不长,也就是几个月。蝈蝈鸣秋,是北京一景;蝈蝈鸣冬,是北京一奇。蝈蝈是秋天鸣唱的,但是采用人工反季节养殖技术,蝈蝈也可以在冬天鸣唱。至于那种养殖技术的内容如何,那就是商业秘密了。据说,在清代皇宫里,有专人给皇帝养蝈蝈。一年四季,皇帝都听到“啯啯啯啯啯”声,于是笑了,刚才肃顺等人报告的“长毛”攻占南京等不快也就成了过往烟云。“啯啯”的鸣叫声,与国家的国字同音,这蝈蝈还真是一种吉祥物呢。故宫的太和殿前有两尊守门狮子,左狮脚踏一球,那是一统江山;右狮脚踩幼狮,那是母仪天下。那对狮子是镇宫之宝,这蝈蝈却是扬国之福。
??“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那是江南,那是淡淡的传统水墨画般的江南。北京的冬天,胡同的深处,清早就会听到蝈蝈的叫卖声:“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那是山东的农民挑着蝈蝈担子,一步一音地叫卖着。门“吱呀”一声开了,那是大户人家。他们一下子收进几百只蝈蝈,于是当亲朋来时,他们会炫耀地问对方:“你买了多少只蝈蝈儿?”
??其实中国的鸣虫文化并非从清代养蝈蝈开始,在宋代,国人玩虫早就盛极一时。不过,那是玩的虫儿并非蝈蝈,那是蝈蝈的同胞兄弟蛐蛐,大名蟋蟀。蛐蛐好斗,是三大鸣虫(指蛐蛐、蝈蝈和油葫芦)中的勇士,据说南宋权相贾似道是一代“蛐蛐高手”。到了清代,聊斋先生的《促织》浸透了斗蛐蛐儿的心酸和血腥,令人嘘唏不已。
??到而今,“虫儿迷”越来越多,京剧新谭派创始人谭富英和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虫儿迷”。据说,演艺界的王铁成、王刚,主持人赵忠祥等人都喜欢蛐蛐。或许,那不叫玩物丧志(我深恨中国的宋代和清代,前者被契丹、女真等欺负,做起了儿皇帝;后者更是被英吉利、法兰西等欺负,国将不国。我想,宋代斗蛐蛐儿,清代养蝈蝈儿,那不是玩物丧志吗?),那叫身份,那叫时尚,那叫潮流,那叫文化吧,哈哈哈。
??一挨上“文化”的边儿,就有价值了。北京的马洪泉,被圈内人称为“中国匏器第一人”。匏器,就是蝈蝈葫芦。有一次,他携了三件清代蝈蝈葫芦在央视鉴定栏目亮相:第一件蝈蝈笼高17厘米,象牙镶口,玳瑁镂雕缠枝花蝶笼盖;第二件藏品高15厘米,象牙镶口,象牙笼盖上有四只狮子,主体周身无纹饰;第三件藏品高12厘米,象牙镂雕镶嵌玳瑁灵芝纹笼盖,主体纹饰为范制龙凤呈祥,颈部范制“道光年制”四字隶书款。这三件,令人叹为观止,当场,故宫博物院专家刘静估价为80万。
??我至北京,正值盛夏。坐在车上,忽然听到了“啯啯”声。愕然之际,司机指了指挂在车头的一个笼子,翘着舌头(可能并没有翘舌头,但我总疑心北京说的每一个字都是翘舌的)说:“蝈蝈儿。”这笼子的旁边还挂着毛主席像,哈哈,这北京人居然把蝈蝈儿和毛主席像同时挂在车头!北京,北京,这就是我们的北京吗?
??当晚我哭了,因为四周无人,更因为这北京蝈蝈儿
作者:
寒夜听竹
时间:
2008-1-17 20:00
这个就是鸣虫文化!!
作者:
skyguwei
时间:
2008-1-17 22:19
谢谢欣赏。
作者:
[玩虫的人]
时间:
2008-6-8 13:08
蝈蝈还是保定的好,全国有名!
作者:
泊尘
时间:
2008-6-8 17:05
说的还真好,不错,北京的名贵蝈蝈最多。
不知现在怎么样了。数量和个体的个头如何,
好的话,下一步,去弄呀。
作者:
金翅雀
时间:
2008-6-8 17:28
山东的蝈蝈也不错的。
作者:
泊尘
时间:
2008-6-8 17:30
是呀,但,杂交出优势。
就得--------------------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