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谈笼艺中的“南工”与“北工”的相互借鉴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laohao    时间: 2010-6-19 08:31
标题: 谈笼艺中的“南工”与“北工”的相互借鉴问题
        人们习惯上把在北方人手下常用的工艺或在北方流行的某种工艺称其为北工,把在南方人手下常用的工艺或在南方流行的某种工艺称其为南工,这是一种习惯上的说法。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的南北民族融合,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元代,都曾出现过黄河流域、长城一线、长江流域范围内的人口迁移,人类活动的变化必然带来一种民族文化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中,南北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相互渗透,进而产生一种文化艺术上的升华提高,所以说,所谓南工北工,其内涵是有其相对性的,学术上的细化暂且不论,但就目前来说,笼具制作工艺中的南北之工还是均有其独特风格的,当然,这里指的是那些成熟的工艺手法,如现在我们看到的广笼雕刻工艺、川笼雕刻工艺等。有特色不等于不相容,就目前笼艺之中的雕工来说,制笼艺人还是应该兼收并蓄,多看多揣摩的。多观察生活,多观察一些优秀的传统作品,多揣摩一些艺术作品,甚或应该抽出时间来研究一下书法、绘画、音乐、文学作品,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感悟,进而把对美好文化的体验融汇到自己的作品中,对提升自己的产品或是作品应该还是有益的,在这方面,苏州的清华师傅对书法绘画的喜爱个人感觉很是不错,至少是一种文化品位。
        在笼艺天地中,流传到今天的,我们能够见到的老的笼艺作品,绝大多数应该是一些优秀的作品,永久的生命力展示了这些作品永恒的艺术魅力,前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的这种艺术典范,对今人来说应该是一种财富,我们没有理由对其熟视无睹的同时而去闭门造车走弯路。这些优秀的作品都是浓缩了生活,提炼了生活,经过无数次的推演改进而达到的一种艺术上的时代高度,古为今用,向古人学习,这是提升自己艺术水准的一条捷径。从前人的劳动工具来看根本没法与现代的劳动工具相比,那么,有前人的优秀经验、成熟样本,再加上今天我们先进的劳动工具,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相信自己会做的比古人更好呢。这里,我想借用几个北工里面优秀的成熟作品谈一下当下南北工艺——也可以说是古今工艺的学习借鉴问题。
        下面这几个作品均为北工代表作,古已有之,今亦流传,甚至从某些方面来说现代的作品在古代作品基础上更有所发展提高,像葡萄叶的雕刻,老笼里面的葡萄叶绝少叶边缘锯齿的雕刻,而图13的现代作品就在这方面做了补充,在写意的同时更具其工笔韵味。从这几个作品来看,北工的作品非常追求一种构图、雕刻上的层次感、形象感,审视其作品,过去的制笼艺人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严谨、工细,从作品上足见其内心的平静与沉稳及创作态度的严肃。像图2中的这个百灵笼葫芦藤水门,图3中的这个葫芦藤站水,整体上有着十足的立体感,叶、蔓、葫芦、葫芦须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尤其图案中的葫芦须,看似不起眼的一笔,实乃画龙点睛,纵观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年轻作品,葫芦也罢,葡萄也罢,有多少作品能把葫芦须刻上的?即使象征性的刻上几笔,又有哪个作品是这样栩栩如生的?无须难为藤的。相反,甚或有的是把葫芦蔓刻成地瓜蔓(类似),把葫芦叶刻成了树叶(类似),把葫芦刻成了莲藕(类似),把松鼠刻成了大尾巴老鼠。写意不等于歪曲现实,葫芦本身给人的是一种圆的感觉,莲藕给人是一种长的感觉;葫芦藤趋向于曲,地瓜蔓趋向于直;葫芦叶也是圆的,不像枫叶那样瘦削;松鼠的头型、嘴型更像兔子,而把它刻成老鼠嘴,前面看像老鼠,后面看像松鼠,现代克隆吗?不可以的!艺术尽管高出于生活,但是应该忠于生活。前面也曾观察过一下现代产品——暂且还不能称其为作品,冷眼一看到有那么点意思,但是相对老笼具的雕刻来说却是有其形无其韵。还是拿南笼里面常用的松鼠来说,松鼠的整体形象,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的,都是以圆为主体的,那么,我们在雕刻时就要力求实现这种圆的视觉效果,但是,你把松鼠嘴刻成一个老鼠嘴,无论你怎么摆布,这种笔下误都是无法弥补的,总不能给它带上个大口罩吧?再说动态的松鼠,松鼠即使动起来,包括攀爬跳跃,都是可以通过不同的部位夸张来实现其本身圆的形体效果的。如动态的松鼠,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它的腿上做必要的夸张而实现圆的效果呢?一旦用徐悲鸿奔马的形态去刻画动态的松鼠真的是西施效颦、画虎类犬了,我们要认真观察生活,至少不能把上树的松鼠刻成猫,下山的松鼠刻成狼,奔跑的松鼠刻成马。有高标准的要求才有不断的提高,才会诞生优秀的作品。
        再谈一下雕刻工艺中的层次感问题。雕工最忌讳的是呆板,好的形象不仅局限于开脸的水平,也不在于什么题材,关键的一点是层次感,是整体构图上的布局。像下面几块作品,让你说哪里好,你可能说不出来,但是拿到眼前感觉就是好,为什么,整体上没有一处破绽。要刀工有刀工,要构图有构图,要布局有布局。简洁流畅,疏密有致。作者在下笔之前,每一处细节都考虑成熟了,几乎给人以无可挑剔的感觉,像图7-10的琴棋书画四图,像图6的驴拉门,近处的人物,远处的山水亭榭庙宇,视觉上的远近层次带给人们的观感享受仿佛是一个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再看局部,建筑物的门窗,树上的果实,葫芦、葡萄等的叶片、叶筋,哪一处不是栩栩如生?单就一片葫芦叶来说吧,凹雕出的叶面形式是在当今作品中很少见到的,而恰恰是这种区别决定了作品本身的档次。如果作者带着的是一颗浮躁的心去制作,那是不会创作出如此细腻的作品的。谈到层次感,再看图11的牡丹,大家可以细数一下,就这一朵小小的花朵,不少于四个层次,这就是工细的立体感。再看图12的莲藕门,图4的莲藕脚,从荷叶、荷花到莲藕,构图布局疏密有致,行刀如笔走龙蛇、信手拈来,各部分图案比例匀称,整体上优雅别致而又落落大方,观这样一幅小小的作品,总让人会感受到苏州园林的错落有致,别出心裁。
这几幅作品的工巧细腻、详略得当、玲珑精巧而落落大方应该为我们所借鉴。

        真正的艺术作品是在长期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探索中孕育、产生的。有比较才有借鉴,有借鉴方能促提高。艺术——如果希望自己的作品成为艺术,那么,就应该带有艺术的韵味,如果把葫芦藤刻成地瓜蔓,葫芦叶刻成树叶,把葫芦刻成莲藕,把松鼠刻成老鼠,这种不去认真观察生活的简单模仿甚或可以说是臆造,一旦形成一种工艺手法上的习惯,那将是一种对传统艺术的损害,浪费的是时间,损害的是艺术,影响的是自己的发展,一旦成名成家,这样的作品对传统艺术的损害更是贻害无穷,因为所谓的名家的作品一旦流入社会,他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示范效应,它会误导一些初学者去模仿,进而导致一种错误的审美观弥散开来,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文化和艺术不是一种招牌,更不是产品附加值的简易筹码,他是一种劳动创造的智慧结晶与升华,来不得半点的浮躁掺水。在这里谈这些问题,不是针对哪一位师傅、哪一个人的作品,也无褒贬之意,更不是去苛求某一件或某一人的作品要达到一种什么要求,目的只有一个:明确一个问题——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应该是经得起揣摩的,艺术创新,包括产品或是作品,都应该有其艺术的元素在里面,我们可以做的不好,但是不能做错。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一些老的艺人学习,像苏州的颜虎金师傅,其作品忠实的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写意与工笔的结合,粗犷中显其工细雅致,呈现出一种永恒的艺术魅力。当然,一件优秀的作品谈起来容易做起来时难的,包括本人更是门外汉,但是,难做不应该是不去做好的理由,没有了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或许就是创作上的一种退步与落伍。



[attach]486191[/attach] [attach]486192[/attach] [attach]486193[/attach] [attach]486194[/attach] [attach]486195[/attach] [attach]486196[/attach] [attach]486197[/attach] [attach]486198[/attach] [attach]486199[/attach] [attach]486200[/attach] [attach]486201[/attach] [attach]486202[/attach] [attach]486203[/attach] [attach]486204[/attach] [attach]486205[/attach] [attach]486206[/attach] [attach]486207[/attach] [attach]486208[/attach]
作者: 青档绣眼    时间: 2010-6-19 08:44
     惟妙惟肖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6-19 08:45
学习 欣赏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10-6-19 08:49
笼具制作工艺中的南北之工均有其独特风格的!
作者: 北京鸟友    时间: 2010-6-19 09:06
学习欣赏了   
作者: 6500    时间: 2010-6-19 09:55
笼艺中的“南工”与“北工”的相互借鉴有助于南北笼艺文化的相融!!!
作者: ranai110    时间: 2010-6-19 10:33
难得啊!楼主对南北笼具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在中花上能时常看到这样优秀的帖子,领导用心良苦,学习了         
作者: 南笼    时间: 2010-6-19 11:39
    
作者: 我爱鸟儿    时间: 2010-6-19 11:51
  
作者: 宋远贺    时间: 2010-6-19 12:03
学习欣赏了   
作者: 星天外    时间: 2010-6-19 12:28
有见地的好文章,欣赏学习!     
作者: 收集阳光    时间: 2010-6-19 12:31
好贴!认真学习!
作者: 大连红箭    时间: 2010-6-19 12:58
谈笼艺,感谢分享!
作者: 一寸金    时间: 2010-6-19 13:02
只有真正的玩家才能提高制笼师傅的手艺,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没有要求哪来的变化。玩家成就制笼大师,不信你问问,这帖子是我看的最有意义的贴子,雅俗共赏!!新旧共勉。强烈要求置顶~
作者: 建文    时间: 2010-6-19 13:03
   集古今经典制笼工艺与一体,很值得学习哈.
作者: 清艺坊    时间: 2010-6-19 15:19
引用第13楼一寸金于2010-06-19 13:02发表的  :
只有真正的玩家才能提高制笼师傅的手艺,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没有要求哪来的变化。玩家成就制笼大师,不信你问问,这帖子是我看的最有意义的贴子,雅俗共赏!!新旧共勉。强烈要求置顶~
不错,是非常有意义的帖子,手艺人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启发~思考。非常感谢
作者: 合一轩    时间: 2010-6-19 15:35
好文章!学习了!     
作者: 黑白川    时间: 2010-6-19 15:54
感谢分享!
作者: 长毛    时间: 2010-6-19 16:21
学习 欣赏
作者: 景山祥子    时间: 2010-6-19 17:21
有生命力的优秀作品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应该是经得起揣摩的——精辟!!!     
作者: 我的蓝天    时间: 2010-6-19 17:52
漂亮的方吕笼子  山东笼具的精华
作者: 青岛金绣    时间: 2010-6-19 18:25
很不错 给大哥顶一个
作者: zblovetj    时间: 2010-6-19 18:26
学习了!!!
作者: xiaoyu102    时间: 2010-6-19 20:53
学习 欣赏       
作者: 申大    时间: 2010-6-20 09:03
各有各优奌所在   
作者: 嗨萨小八    时间: 2010-6-20 09:29
学习
作者: 京城晓苏    时间: 2010-6-20 17:00
好帖子,让人受益,让人佩服!     
作者: 龙抬头    时间: 2010-6-20 18:49
南工的雕刻是不可比拟的。无论雕工还是构图都是经过细心揣摩的。
作者: 彪彪    时间: 2010-6-20 20:50
图文并茂,     
作者: 唐山庆华    时间: 2010-6-20 22:08
学习了
作者: 北方清雪    时间: 2010-6-21 09:53
好文章,学习后受益匪浅。
作者: 南湖烟雨    时间: 2010-6-21 10:55
拜读。。。取材于生活、高于生活!
作者: 大海    时间: 2010-6-21 12:20
优秀文章。好帖!
作者: 老戴、daiming    时间: 2010-6-21 15:42
认真学习了!
作者: 隐之山    时间: 2010-6-21 17:30
学习了
作者: 白相苏州    时间: 2010-6-27 02:44
雕工分2步,设计出稿和领悟雕琢,缺一不可,可有佳作,流派众多,技法迥异,文化差异是借鉴最大障碍 多多交流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