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昆虫”妙趣无限是天然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10-1-12 14:14
标题: “昆虫”妙趣无限是天然
在南开大学里,有一位对蟋蟀、蝈蝈和葫芦痴迷不已的教授。他不是生物学家,却有许多研究昆虫的学者来向他请教;他的本行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却一不留神成了在海内外颇有影响的“虫文化”专家。这就是南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孟昭连。

  蟋蟀、蝈蝈、葫芦不过是市井百姓闲暇时的平常玩物,可这些东西到了孟昭连手里,却生发出许多文化魅力,这也正是孟先生与一般“玩家”的区别所在。孟昭连说,他的“主业”本是中国古典小说理论与艺术研究。在翻阅、整理古籍文献的过程中,他发现有很多关于蟋蟀的记载。童年时在江苏沛县农村玩蝈蝈、斗蟋蟀的回忆油然升起。儿时的乡野童趣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颖悟相结合,促使他走上了“虫文化”的研究道路。

  从八十年代末至今,孟昭连一方面在古代小说领域多有建树,出版了《金瓶梅诗词解析》、《金瓶梅辞典》、《中国小说学通论》等著作;另一方面,在昆虫文化和葫芦器研究上同样硕果累累。《蟋蟀秘谱》、《中国葫芦器与鸣虫》、《中国虫文化》以及近百万言的《蟋蟀文化大典》等多部著作先后问世。

  也许是他涉足的这个领域对大家来说太陌生了,因此他的这类研究著作常被人称为“奇书”。在这些著作里,孟昭连或对中国斗蟋蟀的历史加以勾勒,追寻几百年、上千年前的民风民俗;或从文人墨客对蟋蟀的吟咏中找寻其独特的文化意象;或试图发现葫芦与道教“洪水神话”等之间的密切联系。正如孟昭连所言,他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将蟋蟀、葫芦等放在文化的视野中,作为一种民俗学现象加以考察。

  孟昭连研究鸣虫和葫芦,不但有理论更有实践。他曾半夜三更守在一旁,观察蟋蟀蜕皮的过程;他不但自己种葫芦,而且还动手制出造型别致、图案精美的葫芦器;他能花上三、四个小时绘制一只小虫的解剖图,其精确程度令人叫绝。他笑称:“我都快赶上达尔文了!”孟昭连的著作里记载了许多他饲养鸣虫的心得,其中不乏像“如何利用电驱蚊器改制为鸣虫保温的暖盒”,这样从实践中得出的“绝招”。在他多年的摸索实践中,一种失传了一、二百年的葫芦工艺竟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了。  

  孟昭连并不认为他的古典文学研究与“虫文化”研究相比,有“雅”、“俗”之分。他说:“从研究的角度看,每一个小问题都有它本身的价值。”于是,他一边撰写《中国小说思想史》,一边写《中国昆虫文化史》。

作者: 木子金军    时间: 2010-1-12 14:17
“昆虫”妙趣无限是天然!
作者: 花虫    时间: 2010-1-12 19:45
虫子的乐趣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