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原创]城市记忆之五 虫事
[打印本页]
作者:
星天外
时间:
2009-12-31 19:45
标题:
[原创]城市记忆之五 虫事
[原创]城市记忆之五 虫事
作者:星天外
居山者思水,临水者念山。
城里住久了,就想念田园。陶潜不耐城镇之累,又不能大隐隐于市,于是和庄子一样离开了城。可世间如庄子陶潜般潇洒的有几人?自中国有城市以来的“出世”“入世”哲学,归根结底不过是“城镇”和“乡村”状态的抉择。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弃熊掌亦非我愿。居乡村而保持城市习气,居城市而留守乡村气息,成为必然选择。
如玩家”王世襄般“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者,自古以来,蔚为大观。不过能称得上家的却也不多,盖学问之道,博易而精难。
虫虫虽小,赏爱它的历史却不短。
悠悠上下5000年灿烂文明的中国,养虫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红山文化遗址中就有玉蝉,可见历史之悠久。自古以来,咏虫诗文颇多,最著名的当数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霜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南宋著名权奸 “蟋蟀宰相”贾似道还出过一本《促织经》的书,明代“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均可见古人玩虫的盛况。
虫虫虽小,可关于虫子的事却不少。
蒲松龄的“聊斋”《促织》中那个老实巴交的书生成名借蟋蟀的光----“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故事,是颇具戏剧性的。
现代版的成名也有,不信,看下面几则旧闻:
国家劳动保障部首次派员参与首都鸣虫产业研讨会,将把鸣虫产业纳入到我国再就业体系中。……
上海继北京、天津之后,被列入全国三大鸣虫市场。……据上海目前规模最大的曹安、万商、文庙、西宫草堂等鸣虫市场每年交易额正在以15~22%递升。河北易县的蝈蝈、安徽屯溪的黄蛉、山东宁阳的蛐蛐,成为上海鸣虫市场的“三大歌唱家”,由此带来了衍生产业的兴旺,年交易额共计近2亿元。……
虫虫虽小,背后却拉着GDP。
别说,再看几则旧闻:
据产虫大省山东、河北、安徽统计,上海鸣虫的需求,直接或间接带动了当地虫业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靠捕虫贩虫而脱贫。……
每年上千万只鸣虫进入上海,用于畜养鸣虫的盒、罐、盆、管、笼、葫芦等虫具制作也蓬勃兴起。在上海每年2亿元的鸣虫交易额中,虫具占了一半多。……
在北京举行的鸣虫产业研讨会上,破天荒地第一次公布了鸣虫界“玩主”等级评定标准,分为玩家、鉴赏家、鉴赏师、收藏家四个等级。……
首届中国蟋蟀大奖赛现场坐满了目不转睛的“虫迷”。 被誉为“蟀哥”并多次在全国比赛中披金摘银的上海交大李世均教授和他的同事等人成立了“上海虫友队”,……
虫虫虽小,里面却有大文化。
常见这样一些场景:
一个人手里攥一个虫盒,喜出望外孩子似地匆匆离开。一群人趴在盆边,没有身份地位年龄性别,一会儿屏息凝神,一会儿吵嚷争执。世间一切抛脑后,只为放纵此虫中。……
城市的变化太快,时代的脚步如飞。在人生路上不断赶趟,却永远慢一拍的城市人,这样自嘲:买股遇到股票跌,买房碰到房大涨,上学看见学费升,工作刚好被下岗。……
生活总是这样的出人意料,可又在情理之中。
白日里繁忙的城市叹息都来不及,黑夜里疲惫的城市却难以入睡。
在高楼摩肩的城市,在灯光如昼的城市里,怀揣鸣虫一只,但见月半星稀,云淡风清,稻香扑鼻。……
虫虫虽小,鸣的却是自然之律。
睡在自然的怀里,梦都是甜的。
2009-12-31
(请不要转载,谢谢)
作者:
木子金军
时间:
2009-12-31 19:53
虫虫虽小,但它的历史文化却渊源流长,观帖长知识,感谢您的分享!
作者:
若菡
时间:
2009-12-31 20:22
好创意!
作者:
快乐人生
时间:
2009-12-31 20:30
感谢分享
作者:
北方清雪
时间:
2010-1-1 20:50
看你到文章,总是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思维敏锐,视野宽广,近处文玩,远处人生。期待你的新作。
作者:
星天外
时间:
2010-1-1 22:12
谢谢北方版主的鼓励和眼力,此道中人,我会不辜负期望,继续下去!祝您万事如意,事业发达!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0-1-2 05:2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10-1-2 18:59
好帖子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