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守望金脉的四川泸州古屋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子金军
时间:
2009-12-25 20:31
标题:
守望金脉的四川泸州古屋
古屋又名李家大院。从泸州出发,沿321国道南行5公里,在永宁河与长江交汇处,折而向西,再走约10公里,就到了。
古屋坐落在一片林子里。沿着林中石径曲折前行,道旁有许多桂树,树荫如盖,遮天蔽日。人行其间,不时有水雾,洒在脸上,冷浸浸的。桂树后面是一片柏树。拐过去,迎面便是一座牌楼。牌楼很高,四角翘起,门扇由柏木做成,厚足半尺。朱漆已斑驳,显得颇为沧桑。
门内是四合院。这是古屋的笫一进院落,类似的院落,后面还有18个。天井很大,方方正正,可铺20张晒席。房屋为木结构,颇干净。院里悄无人声。一个老头裹着一件军大衣,躺在天井竹椅上晒太阳。
同行的白节镇党政办公室的古帮伦同志说:他叫曾国清,81岁了,是这里的老住户,对老屋的历史最清楚。
听我们说明来意,老人很兴奋。说:“早该宣传了。”
老人说,他年轻时曾看过李氏族谱。这个地方原来叫河坝头,是片荒滩。明成化二年三月,有个放牛娃在河边放牛时,发现了9块石头,金灿灿的很好看。放牛娃觉得稀奇,就捡起来丢在割草背篼里,打算背回去同小伙伴耍。路上碰见一个卖麻糖的小贩,见他背篼里有东西发光,就问他:“背的啥子?”放牛娃说,是几砣石头。小贩看石头颇为奇异,就对放牛娃说:“几块石头,有啥耍头?不如给我拿去敲麻糖。我送你几块麻糖吃。”
放牛娃想:石头虽然好看,但不中用,不如麻糖实惠。就换了。
麻糖贩子得了石头,便上街找到一家银器店,让店里的银匠辨认是什么东西。银匠一看,眼睛就亮了。他认出是金子,每砣至少两斤重。但表面上却装着无所谓的样子,说:“几块石头,没什么用。你若要卖,我可以给你两吊钱,买来做银器座子。”
麻糖贩子见银匠要买,知道是好货,便要300吊钱才肯卖。在当时,300吊是个大数,一般人家拿不起。况且,银匠认为在白节除了他没人能认出石头的价值,便坚持只出两吊。麻糖贩子谈不下去,就去找新的买主。
在街上,麻糖贩子碰见一个姓李的汉子。此人是老银匠的徒弟,已经出师了,在家闲着尚未找到生意。麻糖贩子又拿出石头让他看。徒弟一眼就认出是金子,二话没说,找人借钱买了下来。
李银匠以为,金子出现的地方,肯定是有金子。为了占住这个宝藏,他用半砣金子,买下河坝头方圆5里的地方。又在捡到金子处,建了这个大院,企图以此将金山永远藏在屋里。
从明成化元年开始。历时三代,约100年,大院建设方才完成。共19个天井。一色青石铺地。墙为木结构,小青瓦盖顶。画栋雕梁,气势宏大。其雕刻工艺,在川滇黔边区,堪称之最。
这只是一个传说。或许是李氏族人为掩藏暴富的真实原因虚构的故事。但是,河坝头有金子的事终于在民间流传开来。从此,平静的山谷不再平静。一些贪图暴富者常来此处探寻消息。张献忠入川时亦曾驻兵于此,每天派兵上山寻宝,闹了半年,无功而返。1917年秋,白节闹匪。一股土匪占据李家大院,在周围四处挖掘找金子。闹得山谷居民惶惶不可终日。
其时,正值朱德任护国军旅长驻防泸州。应民众所请率部进山剿匪。指挥部就设在古屋。直到荡平匪患才离开。
老人让我看一张八仙桌。桌脚均雕了龙。龙的神态各异:有二龙抢宝,有雌雄双龙。桌沿则是人物图案,有“八仙过海”、“白娘子水漫金山”、“劈山救母”,共10组,均很精美。老人说,朱德闲暇时,曾把这张桌子,抬到天井,与屋主下象棋。老人领我们到朝门。指着大门左面一片灌木,说,这个地方,原来有棵银杏树。据说有一百多年了,枝叶很茂盛。朱德剿匪回来,常把战马拴在树上。可惜,这棵古树,前些年枯死了,只有树篼,还在那里立着。
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古屋有些破败了。有几扇门窗已经洞开。如同美人脸上长了毒疮,看去很不舒服。
“这些东西,是前几年被几个外地人取走的。”老人说,当时,山民不了解古屋的价值,这些雕刻,看久了也不觉得有啥稀奇,反而觉得住这样的房子不如楼房洋气。人家稀罕,想要,就给吧。也没要什么钱。
“现在不行了,你给再多也没人卖了。”老人说,这几年,不断有政府官员和外地游客来看古屋。从这些人嘴里,山民方才知道这些雕刻是文化遗产,很宝贵。所以,尽管有人不时上门高价求售,却没人再卖了。“现在大家想的,是把这些古董保护好,吸引更多的人搞旅游。因为只有旅游,钱才赚得长久。”
作者:
星天外
时间:
2009-12-25 21:29
把这些古董保护好,吸引更多的人搞旅游。因为只有旅游,钱才赚得长久。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