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哪两类人当不好知县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子金军
时间:
2009-12-24 23:37
标题:
哪两类人当不好知县
知县是所谓“临民之官”,其贤否关系到吏治根本,历代统治者极为重视,雍正皇帝就曾特颁《州县事宜》,训诫州县官怎样去做一个他心目中的好官。
县官对上要面对上司乃至整个统治集团,对下要面对黎民百姓,实为官方与民间之枢纽。这一性质决定两种人做不好县官。一种是文人气、名士气很重的,不耐烦在上司面前点头哈腰;另一种是有点书生气,良知未泯的,不忍搜刮百姓,应付不了差使,只好拍屁股走人。
当不好县官的两种人,各有一位著名文人堪做代表。文人气、名士气很重的,可举“GA派”的领袖、明代的袁宏道为例。他在吴县县令任上,写给朋友的诉苦信一直为人所传诵。“人生做吏甚苦,而做令尤苦,若做吴令,则苦万万倍,直牛马不如矣。何也?上官如云,过客如雨,簿书如山,钱谷如海。朝夕趋承检点,尚恐不及。”“弟做令,备极丑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则奴,候过客则妓,治钱谷则仓老人,谕百姓则保山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观袁宏道之意,主要就是嫌做县官太琐碎,“上官如云,过客如雨,簿书如山,钱谷如海”,不仅要迎来送往,而且要处理簿书、钱谷等“俗务”,这是追求风雅的名士所不屑为的。
书生气很重,良知未泯的,可以清代大诗人袁枚为例。袁枚先后于乾隆七年至十三年出任江苏溧水、江宁等地县令,官声甚佳,对此他晚年回想仍很自得,“至今父老犹乐道,颇言我比他人强”。但最终他还是在出任江宁县令后不久即挂冠归去。前人分析袁枚辞官的原因,多从其文人习性上入手,但细品其剖白心迹的多封书信,就会发现,这并非最重要的因素,其实关键在于袁枚的江宁县令是所谓“首县”县令,为应付官僚集团的各路人马疲于奔命,而于民事却无暇过问,袁枚至为愤恨。
所谓“首县”,就是知县与知府同城,若这个县城又是省会所在地,则该令俨然是全省县官之领袖。占据这种地位,在钻营有术的人那里,是巴结上峰、打通仕途的绝佳机会,而对真正想为一方百姓做点事情的人来说,就是精神上的最大痛苦了。袁枚在给朋友的书信中痛陈:“苦吾身以为吾民,吾心甘焉尔,今之昧宵昏而犯霜露者,不过台参耳,迎送耳,为大官做奴耳,彼数百万待治之民犹鼾然熟睡而不知也。”交派各种差使,上司视为理所当然,尤为可恶的,是上司的那些随从跟班趁机勒索,狐假虎威,袁枚一句话形容得很妙,“入山县则索鱼,入水县则取雉”,这些小吏到了不出水产的地方就偏要鱼,到了缺乏山货的地方却偏要野鸡,明摆着就是故意和地方官为难,好遂其私欲。他愤怒地追问:“朝廷设州县,果为督抚做奴耶!抑为民做父母耶!清夜自思,既自愧又自笑也。”
文人气、名士气很重的人当不好县官,这倒还没有什么;有点书生气、良知未泯的人,也当不好县官,只好归隐,这问题就严重了。因为这样的人都走了,还剩下一些怎样的“父母官”岂非不言而喻?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2-24 23:46
两类人当不好知县!
作者:
靛颏乐
时间:
2009-12-24 23:54
谢谢学习————
作者:
星天外
时间:
2009-12-25 03:27
文人气、名士气很重的人当不好县官,这倒还没有什么;有点书生气、良知未泯的人,也当不好县官,只好归隐,这问题就严重了。因为这样的人都走了,还剩下一些怎样的“父母官”岂非不言而喻?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9-12-25 06:2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