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蜥蜴类图片及介绍大全 [打印本页]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20
标题: 蜥蜴类图片及介绍大全
1.美洲绿鬣蜥
英 文 名 Green Iguana
拉丁学名 Iguana iguana
地理分布 墨西哥到南美洲。河岸的森林。
繁殖方式 卵生。每次产20-40枚卵。
习 性 雄的美洲绿鬣蜥有非常强的领域性,相遇时会作一些展示动作,如摆动头部及摇晃喉部垂肉,并侧对着对手,且站高一点使自己看起来比较强壮。尾巴很长,可用来当防御的武器,游泳时可推动身体,以及躲避敌害(被抓时尾巴会脱落)。
体形特征 美洲绿鬣蜥可能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蜥蜴。幼体的鬣蜥体色为亮绿色夹杂蓝色的花纹,等成熟后,体色会变暗淡。优势的雄性会展现出亮橙色的前肢和淡色的头。有2个亚种中美洲绿鬣蜥其吻端类似角的小突出物;另一种是南美洲绿鬣蜥则没有突出物。
食 性 虽然成体主要以草食为主,幼体及亚成体以昆虫为主食。
1.美洲绿鬣蜥

2. 内陆鬃狮蜥
拉丁学名 Pogona cf.henrylawsoni
地理分布 澳洲昆士兰省内陆区。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型,日行性。由于本种是近几年才发现的新种,故可供参考资料并不多。
体形特征 全长25公分,体型短胖,头部圆短。背部覆有较短的大型棘状鳞,此外,体侧有些棘状鳞杂乱分布。喉部亦长有短棘状鳞。
食 性 以昆虫或植物为食。
2.内陆鬃狮蜥

3. 鬃狮蜥
英 文 名 Central bearded dragon
拉丁学名 Pogona vitticeps
地理分布 澳洲中、东部内陆。干燥森林及沙漠。
繁殖方式 卵生。每胎可产11-26颗卵。
习 性 栖息于森林甚至沙漠等各式各样的环境,半树栖型。日行性。
体形特征 全长约40公分,最大可达49公分。体形粗大。位于体侧的棘状鳞,生长方位均不尽相同。背部及颈背上覆满有棘状鳞。当遭受威胁时,这种蜥蜴会以张开嘴及将带刺的咽喉膨大作展示动作,故其中文名即由此而来。
食 性 以昆虫或植物为食。
3.鬃狮蜥

4. 白喉巨蜥
地理分布 非洲中部 和 南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 / 树栖性。喜欢躲在洞穴、石缝或树木堆中,以作保护。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5' - 6' 。属于庞大而强壮的巨蜥。
食 性 肉食性;蜥蜴,蛇,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
护 理 饲养箱:饲养箱最好是简单和容易清洁的,尤其是用来饲养成年的. 要够大.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 木屑,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砂砾,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人造纸屑 (例如:压缩纸粒)。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2 - 35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5 - 30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22 - 26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中至低。躲藏处:必需,因为它需要一个私隐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喂饲:喂饲食物:幼年 应该是 喂饲 昆虫. 成年 可喂饲啮齿动物和低脂肉类,间中熟蛋和优质罐头粮。喂饲密度:幼年应每天喂饲;少年每星期 3 - 5 次;成年每星期 1 - 2 次。注意:进食时不要把手移近它.另外,食物的大小不应超过头部的三份之一。
4.白喉巨蜥

5. 长鬣蜥
俗名别名 水龙、中国水龙
英 文 名 Water dragon
拉丁学名 Physignathus cocincinus
地理分布 东南亚的中南半岛、泰国东部,越南,柬埔寨,印度和中国南部的热带雨林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长鬣蜥的性格十分温驯,若能给予适当的照顾,就可以健康的成长。而且它体型适中,如果喜欢饲养温驯和爱游泳的蜥蜴,长鬣蜥是理想的选择。
体形特征 幼体全长约10-12cm,成年的雄水龙最大可达100cm,成年的雌水龙约可达60cm,其中尾巴就占了全长的70~75%。
食 性 水龙为较偏肉食性的杂食动物,幼年的水龙可喂食面包虫、蟋蟀、蚱蜢、蚯蚓、蜗牛等,撒上钙粉及维生素粉。成年水龙可喂食老鼠,麻雀,小鱼等,也可以直接喂小块的猪肉牛肉等。同时可给予少量碎菜叶、蔬果等植物性食品。记住如果要你的水龙健康成长,钙粉和维生素粉是必需的。幼年的水龙应每天饲喂,成年的每周3-4次。
护 理 成年的长鬣蜥拥有深至浅绿色,腹部呈现白或浅黄色。雄性头部较为大而宽,背鳍较长。长鬣蜥是树栖的,半水栖性的蜥蜴,所以饲养的环境必须提供可攀爬的树干,在饲养箱中也同时须提供足够大的水盆供其泡水、游泳。底部最好铺上树皮,碎椰子壳,刨花,枯树叶等。这类的蜥蜴因为动作迅速、活力旺盛且略带神经质,最好能提供较大的饲养空间,否则常会发生鼻头因撞击、磨擦笼壁导致破皮,最后甚至造成感染的情形。一般说来,饲养箱的长度最少应是水龙全长的二倍以上,因此考虑到完全成长后的体型。温度:日温28-31℃、加热点可达33℃;夜温20-25℃(白天使用太阳灯,夜间可使用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或陶瓷发热器进行加温)。当温度不够时它会减少活动。长时间低温环境会造成消化不良和其他疾病。湿度:水龙需要比较高的湿度,大约60%-90%,通常保持在70%-80%。可在水龙身上和饲养箱内喷水保持湿度,每天1-2次。如果空气干燥会影响它们的健康,后果是皮肤干燥,甚至棘鳞发黑脱落。光照:水龙和其它日间活动的蜥蜴类一样,需要日光的照射以促进体内的维生素D3形成,帮助钙质的吸收与骨质的合成。日间须保持12-14小时的直接阳光照射,在无法提供日光的饲养环境下,使用人工UVB紫外线光源是必须的。在气温较低的季节,还要提供聚热灯泡(例如太阳灯),以升高水龙的体温,帮助其消化和提供正常代谢和活动的热能。
5.长鬣蜥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22
6. 埃及刺尾蜥
俗名别名 埃及王者蜥
英 文 名 Egyptian Spiny-tailed Lizard
拉丁学名 Uromastyx aegyptius
地理分布 埃及、苏丹、西奈半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在野外,埃及王者蜥生活于完全平坦的沙漠区域,只有零星的耐旱植物可以遮蔽,因此它们只能挖掘地穴栖息与躲避阳光和敌害。在饲养环境上就可以不需要太多的布置。以爬虫沙为底材,可以埋下几根2英吋直径,截断的PVC塑料管供躲藏。牠们在野外的地洞可以长达十米,深入地下两米。
体形特征 全长60-70cm
食 性 以植物叶菜、种子、豆类及饲料为主,蟋蟀及面包虫为辅。
护 理 成适应环境的幼蜥第一年就可以长到30cm长,成长非常快速,但是第二年就会减缓,所以第一年的喂食非常重要,必须营养足够才能奠定将来巨大的体型。一般要养上三年才能成熟繁殖。
6.埃及王者蜥
7. 红眼鹰蜥
拉丁学名 Tribolonotus gracilis
地理分布 新几内亚及外围岛屿潮湿森林区
繁殖方式 胎卵生都可。产卵期多数在秋天,雌蜥每次只产一颗蛋,约60天左右可以孵化.孵化温度最好不要超过摄氏29度,以27度最为理想.温度与性别没有关联.
习 性 栖息于凉爽的雨林,藏在落叶和石堆中,喜欢在水中活动。适温:摄氏16-27度。
体形特征 全长18-25公分。红眼鳄蜥属于中小型蜥蜴 ,眼睛周围有一个橘红色的大眼圈,由正面看起来好象两个大红眼睛,颇有威吓掠食者的功用.当然这也是牠们名字的由来.雄蜥体型略大于雌蜥 ,雄性后脚三个脚趾内侧都有一排细小的肉垫,雌性则无,另外在肚脐的位置雄性会有一片特大的方形鳞片.
食 性 属于肉食性蜥蜴,以昆虫和软件甲壳类为主食。
护 理 红眼鳄蜥生性温和,但是雄性会为争夺雌性而打斗,所以不要把两只雄蜥养在一起,两只雌性养在一起也不适合,所以最好成对或多对饲养.幼蜥在第三年就可以达到成熟阶段,只要注意湿度,红眼鳄蜥应该可以活至少十年以上.算是比较容易饲养与繁殖的蜥蜴类. 饲养红眼鳄蜥只需一尺半的缸子就足够饲养一对 .布置1/3水区,2/3陆区,底材以无菌土混合树皮碎片最为合适,可以保持较高的湿度.太干燥的环境容易造成脱皮不顺.因为牠们夜行的倾向,所以不需要特别的照明,冬天最好在缸角装置加温垫以保持适当的温度.鳄蜥脚爪尖锐善于爬树,因此缸盖要盖紧.红眼鳄蜥有一个特点,就是牠们雌雄两性都能发出唧唧的叫声,音调尖细,雌性频率较雄性低沉.
7.红眼鹰蜥
8. 叙利亚刺尾蜥
俗名别名 叙利亚王者蜥
英 文 名 Spiny-tailed Lizard
拉丁学名 Uromastyx aegyptius microlepis
地理分布 阿拉伯半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体形特征 全长60-70cm
食 性 以植物叶菜、种子、豆类及饲料为主,蟋蟀及面包虫为辅。
护 理 适应环境的幼蜥第一年就可以长到30cm长,成长非常快速,但是第二年就会减缓,所以第一年的喂食非常重要,必须营养足够才能奠定将来巨大的体型。一般要养上三年才能成熟繁殖。
购买须知 在市面上出现的数量颇多,价格也比较平实
8.叙利亚刺尾蜥
9. 帝王蛇蜥
拉丁学名 Ophisaurus apodus
地理分布 巴尔干半岛,亚洲西南部,中亚部分区域。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植物茂盛地岩区或耕地,日行性,地栖型
体形特征 全长100-120公分,从外观看来并无四肢,但仍留有退化痕迹。由于本种具有眼脸及耳孔等构造,故能轻易地与蛇类区别开来。体侧下方具有沟痕,吞饵时此一部分地皮肤会随之伸展开来。
食 性 以昆虫、蜘蛛、蚯蚓、蜗牛、卵或小型动物为食。
9.帝王蛇蜥
10. 高冠变色龙
地理分布 也门和沙地阿拉伯
繁殖方式 卵生、怀孕期约20~30日、每次12~93只蛋、孵化期约150~200日。
体形特征 成体雄性:20~30cm(身长 / SVL) ,45~60cm(头尾总长 / STL) 体重:90~180g;成体雌性:10~15cm(身长 / SVL) ,25~35cm(头尾总长 / STL) 体重:90~120g;幼体:~2.5cm(身长 / SVL) ,5~8cm(头尾总长 / STL)。头顶的冠较高耸,背上圆锥角质刺状体及下额处的须状柱比较粗壮及明显。雄性後腳跗骨有小型凸出物。雄性身形较大,头顶的冠较高耸,背上圆锥角质刺状体及下额处的须状柱比较粗壮及明显,雄性後脚跗骨有小型凸出物。
食 性 昆虫(如草蜢、蟋蟀、虫等等),间中可给青菜、小蜥蜴或小老鼠。
护 理 高冠变色龙属於非常易饲养的,适合初学的饲养者。在适当的饲养环境下约有5年寿命。因为它们领域性很强,所以只适合单独饲养,但如果饲养箱够大,雄性和雌性可一起饲养。幼时生长速度极快,注意营养和食物要充足。温度及湿度:28~32℃(日间),22~26℃(夜间),湿度:70~100% ℃/℉温度转换。饲养箱:饲养箱应要较高,最小可40cmx30cmx50cm,最好能有60cmx60cmx100cm。箱里应多放树枝,树枝粗幼要适合变色龙的爪的大小。布置植物可提供躲避处,更有美化效果。植物最好用真的,假的没有增加湿度的功能,但较容易打理。箱子要注意保持空气流通,最少有两面要有通风囗。日光:如不能在户外饲养,应用全光谱日光灯代替。日光灯会放射出紫外线UVA及UVB。UVA是变色龙的正常活动、食欲和繁殖的主要因素,而UVB有助体内产生维他命D3,帮助吸收钙质。日光灯开关时间应按照日出日落的时间。温度保持:由於变色龙是冷血动物,要靠外围环境来保持体温和消化食物,如室温过低,它们食量会减少及生长速度减慢,严重会应响健康。所以须要使用聚热灯泡来增加温度,一般一个60~100W便已足够。水源: 一般变色龙不会去饮用水盘中的水,它们较喜欢喝叶片上或墙上的水,每天可喷水在叶子上,每天最少应喷两次。也可自制滴水装置,它们看到滴水处自然会去饮用。而每星期最好直接喂它们喝水两次。湿度保持:保持饲养箱湿度可防止变色龙缺水,湿度不够会造成脱皮困难。如手指部份不能顺利脱皮,可能会造成血液不流通,手甲有机会因此而脱落。箱内底床用泥土及草苔可增加湿度。种植水种植物不但可增加箱内湿度,还可提供水源给变色龙。每天在箱里喷水或在箱里放一盆水在射灯下都可增加湿度。如希望效果更好,可用喷雾器造雾,或用过滤器将水抽至背景岩壁再流下来,背景可加草苔以加强效果。食物营养:由於人工提供的食物种类远比野外少,为防营养不良,营养粉是必须的,营养粉的种类很多如钙粉、益生菌、维生素等,使用份量应按照不同情况使用。使用时可把少量营养粉混在食物中。
10.高冠变色龙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23
11. 折伞蜥
地理分布 北部澳洲 (WA,NT,QLD),南部新几内亚
繁殖方式 卵生。每窝产6 - 14 蛋
习 性 树栖性;潮湿的热带森林,树林。澳洲最具特色蜥蜴之一,当遇上敌人或受惊骇时,其围绕在颈上的薄膜便会张开并发出低沉的叫声来骇怕敌人。如未能击退敌人,它便会用其后腿逃走,像似人类踏单车一样。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2' 4" - 2' 10"。
食 性 肉食性;主要是昆虫和蛛型纲动物;间中小蜥蜴和啮齿动物。
护 理 饲养箱:应该是高而不是阔因为它们常爬,要够大。因为它们比较活跃。(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因为是树栖性动物,大量的枝节物必须设置作为攀爬和栖息之用 (例如:树干,喷沙葡萄藤)。垫底物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爬虫沙,钙沙)。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1 - 37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7 - 31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21 - 25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经常 60 - 70%. 可在动物身上和环境内喷水保持湿度,每天 1 - 2 次。喂饲:食物:主要是昆虫,鸡肉,小鱼,虾,间中熟蛋和高质低脂肪的罐头蜥蜴粮,猫狗粮。
11.折伞蜥
12. 丽纹攀蜥
英 文 名 Splendidjapalure Splendid japalure
拉丁学名 Japalura splendida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于四川、甘肃、贵州、河南、湖北、湖南、陕西、云南等地。
繁殖方式 卵生。每年6-7月产卵5-9枚,孵化期46-48天。刚孵化出的幼体长22mm,尾长48mm。
习 性 栖息于山区灌木丛杂草间或岩石上。
体形特征 雌性全长10-18cm,雄性全长10-22cm。
食 性 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
护 理 人工饲养时喂面包虫、蜘蛛及椿象。
购买须知 是国内各地市场上被出售最多的蜥蜴品种。
12.丽纹攀蜥
13. 双角变色龙
拉丁学名 Chamaeleo montium
地理分布 喀麦隆,几内亚
繁殖方式 卵生。每胎可产5—8颗卵。
习 性 栖息于山地森林。
体形特征 全长15—35公分,头前方长有两只角,尾部有帆状突起,尤以雄性为最。躯体上混有大型圆状鳞。背中线上并无锯齿状鳞列。一般体色以绿为主,喉部及腹部正中线等均覆有锯齿状鳞列。一般体色为绿色为主,偶尔出现金属蓝的斑点和蓝,红色带状条纹。外形极为华丽。
食 性 昆虫。
13.双角变色龙
14. 澳洲水龙
拉丁学名 physignathus lesueuri
地理分布 澳洲东部沿海区域。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河流沿岸的树林。日行性。
体形特征 全长70公分,鬃状鳞列没有绿水龙长。但雄性仍很发达。呈鸡冠状。具有喉垂。在眼部后方位置上,有黑色带状条纹。在躯体至尾部间也有黑色带纹。此外,喉部下方至腹部间多呈橙红色。
食 性 以昆虫,青蛙等小型动物或果实为食。
14.澳洲水龙
15. 尼罗河巨蜥
拉丁学名 Uroplatus phantasticus
地理分布 非洲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 池塘,溪流或河流附近。虽然性好攻击,但若能耐心地照料,可以变得温驯。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5' - 7' 是非洲第二大的爬虫类。
食 性 肉食性。
护 理 饲养箱:饲养箱最好是简单和容易清洁的,尤其是用来饲养成年的. 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木屑,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砂砾,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人造纸屑 (例如:压缩纸粒)。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0 - 32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7 - 28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22 - 26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中至低。躲藏处:必需,因为它需要一个私隐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喂饲:幼年 应该是 喂饲 昆虫. 成年 可喂饲 啮齿动物 和 低脂肉类,间中 熟蛋和 优质罐头粮。喂饲密度:幼年应每天喂饲;少年每星期 3 - 5 次;成年每星期 1 - 2 次。注意 进食时不要把手移近它.另外,食物的大小不应超过头部的三份之一。
15.尼罗河巨蜥

作者: 木子金军 时间: 2009-10-10 13:23
长鬣蜥颜色还挺好看的,感谢总版介绍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23
16. 水巨蜥
俗名别名 大四脚蛇、巨晰、鳞虫、四脚蛇、五爪金龙
英 文 名 Common water monitor
拉丁学名 Varanus salvator
地理分布 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中南半岛、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
繁殖方式 卵生。 6~7月份产卵15~30枚于岸边洞穴或树洞中。
习 性 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的红树林、沼泽、山区的溪流附近,常到水中游泳,亦能攀附矮树。
体形特征 身长一般超过1 米。水巨蜥是我国蜥蜴中最大的一种,也是世界第二蜥蜴,仅次于科莫多龙。长可超过2米,马来西亚曾经有2。7米的记录。尾长约占五分之三。全身密被细小鳞片,头窄长,吻较长,尾侧扁如带,四肢粗壮。鼻孔在近吻端处。舌较长,前端分叉较深。尾背鳞片突起形成两列嵴。背面为黑色,杂有黄色斑纹。腹面为淡黄色或灰色,散有少数黑色斑纹。尾部则为黑黄相间的环纹。
食 性 以小型哺乳动物、两栖爬行类、鱼类、蛙类和腐尸为食。
16.水巨蜥
17. 变色树蜥
俗名别名 马鬃蛇、雷公蛇、鸡冠蛇
英 文 名 Crested Tree Lizard
拉丁学名 Calotes versicolor
地理分布 国外分布南亚及东南亚地区,我国分布云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繁殖方式 卵生。交配期为4-10月,每次产蛋1-3只,蛋呈白色,长椭圆形
习 性 本种栖息于环境潮湿的热带雨林内
体形特征 变色树蜥全长可达40厘米,但尾巴约占身长的三分之二。初生体长7-10cm变色树蜥的鳞片十分粗糙;背部有一例像鸡冠的脊突,所以又叫鸡冠蛇;其独特的外型令它易于辨认。头较大,吻端钝圆,吻棱明显。眼硷发达。鼓膜裸露,无肩褶。体背鳞片具棱呈复瓦状排列,背鳞尖向後,背正中有一列侧扁而直立的鬣鳞。四肢发达,前後肢有五指、趾,均具爪。头体长80-90毫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3倍。体浅灰棕色,背面有5-6条黑棕横斑;尾具深浅相间的环纹;眼四周有辐射状黑纹。喉囊明显。生殖季节雄性头部甚至背面为红色。体色可随环境而变。
食 性 变色树蜥喜欢吃各种昆虫如蟋蟀、草猛和甲虫、蜘蛛等,偶食其它小型蜥蜴。也爱舐在叶子上的水点解渴。
护 理 饲养时箱子环境必须保持在75%的高潮湿环境,温度约保持在25~30°C,箱子最佳大小为150X80X120cm。
17.变色树蜥
18. 杰克森变色龙
俗名别名 积臣变色龙
地理分布 东非肯亚、坦桑尼亚、美国夏威夷的灌木林、雨林或中海拔森林。
繁殖方式 怀孕期为6~7个月、每胎约7~30只。
习 性 属于中高度、树栖性、冷热带(Cool-tropical)、高山种。
体形特征 成体雄性:约10~13cm (吻肛长度 / SVL);成体雌性:比雄性较细小。成体雄性头上有三只角,雌性则没有或只有很短的中角在咀上(部份品种的雌性也有三只很短的角)。颜色多为绿色。成体雄性头上有三只角,雌性则没有或只有很短的中角在咀上(部份品种的雌性也有三只很短的角)。雄性尾部较肿胀,但幼时不明显。
食 性 昆虫 (如草蜢、蟋蟀、虫等等)。
护 理 除非你的饲养箱很大,每只变色龙必须单独饲养,两只或以上的雄性变色龙绝对不能养在一起。在适当的饲养环境下约有5~8年寿命。温度及湿度:约28℃(日间),低于15℃(夜间),湿度:50~70℃(日间),70~100℃(夜间)℃/℉温度转换。饲养箱:饲养箱要较大约60cmx60cmx100cm,可用铁网、纱网、玻璃或木造,积臣变色龙最好能饲养在户外的铁网笼子,因为空气较流通。箱内应放适量植物和树枝给变色龙爬,底床可用报纸、泥土或人造地毯。日光:如不能在户外饲养,应用全光谱日光灯或水银蒸气灯代替。日光灯会放射出紫外线UVA及UVB。UVA是变色龙的正常活动、食欲和繁殖的主要因素,而UVB有助体内产生维他命D3,帮助吸收钙质。日光灯开关时间应按照日出日落的时间。温度保持:由於变色龙是冷血动物,要靠外围环境来保持体温和消化食物,如室温过低,它们食量会减少及生长速度减慢,严重会应响健康。所以须要使用聚热灯泡来增加温度,一般一个60~100W便已足够。水源: 一般变色龙不会去饮用水盘中的水,它们较喜欢喝叶片上或墙上的水,每天可喷水在叶子上,每天最少应喷三次。也可自制滴水装置,它们看到滴水处自然会去饮用。而每星期最好直接喂它们喝水两次。湿度保持:保持饲养箱湿度可防止变色龙缺水,湿度不够会造成脱皮困难。如手指部份不能顺利脱皮,可能会造成血液不流通,手甲有机会因此而脱落。箱内底床用泥土及草苔可增加湿度。种植水种植物不但可增加箱内湿度,还可提供水源给变色龙。每天在箱里喷水或在箱里放一盆水在射灯下都可增加湿度。如希望效果更好,可用喷雾器造雾,或用过滤器将水抽至背景岩壁再流下来,背景可加草苔以加强效果。食物营养:由於人工提供的食物种类远比野外少,为防营养不良,营养粉是必须的,营养粉的种类很多如钙粉、益生菌、维生素等,使用份量应按照不同情况使用。使用时可把少量营养粉混在食物中。饲养心得:1. 必须紧记积臣变色龙极不喜欢没有空气流动、恒温(没有日夜温差)和闷热的饲养环境。2. 注意饲养环境湿度不要过高,如造雾器不应长时间开动、滴水器下应用水盆载多馀的水,或泥土不应过湿等,否则很容易滋生细菌。3. 在国内夏天一般都须要开空调来降温,否则积臣很容易会有呼吸道感染病。
18.杰克森变色龙
19. 蜘蛛壁虎
地理分布 巴基斯坦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干旱沙漠地区。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约 4"。
食 性 虫食性;多种小节肢动物 (例如:昆虫,虫,蟋蟀等)。
护 理 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幼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砂砾。活动时间:夜间; 可使用红外线灯具来观察及加热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 因为绝大部份的红外线都是爬虫动物看不见的。温湿度:温度:32 - 35°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4 - 26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9 - 24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低。躲藏处:必需,一个私隐的地方,安全和在日间睡觉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
购买须知 较少人熟悉的品种之一。繁殖率很高。由于体形细小,容易饲养,初次饲养者亦可选择此品种。
19.蜘蛛壁虎
20. 古巴变色蜥
拉丁学名 Anolis equestris
地理分布 古巴,佛罗里达州(人为移入)。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森林或果树园中,树栖型,日行性。繁殖期在夏季,幼体头部外形浑圆,眼大,看起来宛如他种般。
体形特征 全长30-50公分,因头部呈骨质化现象,看起来十分生硬。吻部细长,喉垂呈粉红色。眼部下方及肩部处,具有黄白色条纹,尾部略为侧扁。
食 性 以大型昆虫或其他树栖型蜥蜴为食。
20.古巴变色蜥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24
21. 豹纹变色龙
俗名别名 七彩变色龙
地理分布 马达加斯加东、北部及邻近小岛。
繁殖方式 卵生、怀孕期约30~45日、每次20~46只蛋、孵化期约159~362日。
习 性 在灌木林、棕榈树、近岸的树林都可找到。
体形特征 成体雄性:约50cm (头尾总长 / STL);成体雌性:约35cm (头尾总长 / STL)。身上有不同的椭圆形的鳞,雄性上颚长有一个像铲的凸出物,雌性则不太明显。背上有圆锥角质刺状体及下额处有须状柱体。分别雌雄主要看它们的尾部,雄性尾部较肿胀,但幼时不明显,幼时靠颜色来分别,幼雌性颜色多是粉红、橙或深啡色,雄性颜色则较蓝、绿、黄及较鲜艳。
食 性 主要为昆虫 (如草蜢、蟋蟀、虫等等) ,间中可给青菜、小蜥蜴或小老鼠。
护 理 豹纹变色龙属於较易饲养的,适合没有太多经验的饲养者。在适当的饲养环境下约有四年寿命。因为它们领域性很强,,所以只适合单独饲养。幼时生长速度极快,注意营养和食物要充足。温度及湿度:28~32℃(日间),22~26℃(夜间),湿度:70~100% ℃/℉温度转换。饲养箱:饲养箱应要较高,最小可40cmx30cmx50cm,最好能有60cmx60cmx100cm。箱里应多放树枝,树枝粗幼要适合变色龙的爪的大小。布置植物可提供躲避处,更有美化效果。植物最好用真的,假的没有增加湿度的功能,但较容易打理。箱子要注意保持空气流通,最少有两面要有通风囗。日光:如不能在户外饲养,应用全光谱日光灯代替。日光灯会放射出紫外线UVA及UVB。UVA是变色龙的正常活动、食欲和繁殖的主要因素,而UVB有助体内产生维他命D3,帮助吸收钙质。日光灯开关时间应按照日出日落的时间。温度保持:由於变色龙是冷血动物,要靠外围环境来保持体温和消化食物,如室温过低,它们食量会减少及生长速度减慢,严重会应响健康。所以须要使用聚热灯泡来增加温度,一般一个60~100W便已足够。水源: 一般变色龙不会去饮用水盘中的水,它们较喜欢喝叶片上或墙上的水,每天可喷水在叶子上,每天最少应喷两次。也可自制滴水装置,它们看到滴水处自然会去饮用。而每星期最好直接喂它们喝水两次。湿度保持:保持饲养箱湿度可防止变色龙缺水,湿度不够会造成脱皮困难。如手指部份不能顺利脱皮,可能会造成血液不流通,手甲有机会因此而脱落。箱内底床用泥土及草苔可增加湿度。种植水种植物不但可增加箱内湿度,还可提供水源给变色龙。每天在箱里喷水或在箱里放一盆水在射灯下都可增加湿度。如希望效果更好,可用喷雾器造雾,或用过滤器将水抽至背景岩壁再流下来,背景可加草苔以加强效果。食物营养:由於人工提供的食物种类远比野外少,为防营养不良,营养粉是必须的,营养粉的种类很多如钙粉、益生菌、维生素等,使用份量应按照不同情况使用。使用时可把少量营养粉混在食物中。
21.豹纹变色龙
22. 费瑟变色龙
地理分布 东非肯亚和坦桑尼亚的灌木林、雨林或中海拔森林。
繁殖方式 卵生、怀孕期约30日、每次10~25只蛋、孵化期约~300日。
习 性 属于中高度、树栖性、冷热带(Cool-tropical)、高山种。
体形特征 成体雄性: 约40cm (头尾总长 / STL)成体雌性:比雄性较细小。成体雄性头上有双角,最长可达20mm,雌性的角则较短(最长约10mm)。颜色主要为绿色并带有黄色、白色、深绿色等。
食 性 昆虫 (如草蜢、蟋蟀、虫等等)。
护 理 除非你的饲养箱很大,每只变色龙必须单独饲养,两只或以上的雄性变色龙绝对不能养在一起。在适当的饲养环境下约有3~5年寿命。温度及湿度:26~28℃(日间),低于15℃(夜间),湿度:50~70℃(日间),70~100℃(夜间)℃/℉温度转换。饲养箱:饲养箱要较大约40cmx40cmx60cm,可用铁网、纱网、玻璃或木造,费瑟变色龙最好能饲养在户外的铁网笼子,因为空气较流通。箱内应放适量植物和树枝给变色龙爬,底床可用报纸、泥土或人造地毯。日光:如不能在户外饲养,应用全光谱日光灯或水银蒸气灯代替。日光灯会放射出紫外线UVA及UVB。UVA是变色龙的正常活动、食欲和繁殖的主要因素,而UVB有助体内产生维他命D3,帮助吸收钙质。日光灯开关时间应按照日出日落的时间。温度保持:由於变色龙是冷血动物,要靠外围环境来保持体温和消化食物,如室温过低,它们食量会减少及生长速度减慢,严重会应响健康。所以须要使用聚热灯泡来增加温度,一般一个60~100W便已足够。水源: 一般变色龙不会去饮用水盘中的水,它们较喜欢喝叶片上或墙上的水,每天可喷水在叶子上,每天最少应喷三次。也可自制滴水装置,它们看到滴水处自然会去饮用。而每星期最好直接喂它们喝水两次。湿度保持:保持饲养箱湿度可防止变色龙缺水,湿度不够会造成脱皮困难。如手指部份不能顺利脱皮,可能会造成血液不流通,手甲有机会因此而脱落。箱内底床用泥土及草苔可增加湿度。种植水种植物不但可增加箱内湿度,还可提供水源给变色龙。每天在箱里喷水或在箱里放一盆水在射灯下都可增加湿度。如希望效果更好,可用喷雾器造雾,或用过滤器将水抽至背景岩壁再流下来,背景可加草苔以加强效果。食物营养:由於人工提供的食物种类远比野外少,为防营养不良,营养粉是必须的,营养粉的种类很多如钙粉、益生菌、维生素等,使用份量应按照不同情况使用。使用时可把少量营养粉混在食物中。
22.费瑟变色龙
23. 棘刺尾蜥
俗名别名 摩洛哥王者蜥、孙鲽蜥、多刺蜥、非洲刺尾蜥、非洲王者蜥
英 文 名 Bells Mastigure、Dad Lizard、Spiny lizard
拉丁学名 Uromastyx acanthinurus
地理分布 非洲的北部,栖居在沙漠山腰处的灌丛中。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棘刺尾蜥尾巴可用来堵住洞穴入口以躲避掠食者,尾巴也可以用来充当防御武器。棘刺尾蜥的正常体温在摄氏39~41℃,而且可以承受高达48℃的温度,所以饲养时需要相当大的照明强度,而本种生活的环境是平坦且干燥的沙漠区,通常很少有植物或岩堆的掩蔽,湿度通常在30%以下,年雨量不到50公厘,因此棘刺尾蜥多半栖息在自己挖出的地洞中。在旱季或冬季时牠们都会进入夏眠或冬眠状态长达2~5个月之久。
体形特征 体长约30~40cm,这种蜥蜴清晨刚钻出洞穴时的体色是灰色,但晒过一阵子太阳之后,体色会变成鲜艳的橙色、红色、黄色或绿色等多种色彩,并缀有黑色的斑点与网状纹。其多刺的尾巴相当短,像盔甲般具有防御作用的棘状突起最多不超过20圈;此外,尾巴上部正面的每一列大棘状鳞都会对应到反面的两列小鳞片。
食 性 草食性
护 理 棘刺尾蜥在刺尾蜥属中算是攻击性较高的一种,雄性之间的打斗通常会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雄性个体最好分开单独饲养,而某些雌性个体也具有攻击性,约一个月以上的幼蜥也最好单独饲养,一方面避免互相攻击受伤致死,一方面可以增加成长速度,所以在群养时必须时常注意彼此之间的争斗状况,必要时加以隔离。棘刺尾蜥在野外的纪录其寿命可长达25年。
23.棘刺尾蜥
24. 西部鬃狮蜥
拉丁学名 Pogona cf.mitchelli
地理分布 西澳西北部至北方准郡区西南部间。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干燥森林以及矮林内排水良好的岩区或砂地,半地栖型。
体形特征 全长35-40公分,体型较不扁平,体侧的棘状鳞列并不多,看似不大醒目。头长与头幅尺寸略不同。此外,头后方的棘状鳞会被一列鳞片所横断。头部两侧的棘状鳞未成列并排,反倒是块状的型态居多。至于喉部中央的大型棘状鳞带,并无任何横断的现象。
食 性 以昆虫或植物为食。
24.西部鬃狮蜥
25. 斑飞蜥
俗名别名 飞蛇、飞龙、飞蜥
英 文 名 Flying dragon
拉丁学名 Draco maculatus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于西藏、云南、广东、海南、广西;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地区。
繁殖方式 卵生。一般在地洞或树洞产卵,产卵2-5枚。
习 性 生活于山区林间,行动敏捷能沿树干上爬,借翼膜从高处向下滑翔。
体形特征 头体长80毫米,尾长125毫米左右。是一种体侧有翼膜的蜥蜴。头高,吻扁而钝,鼓膜被鳞,喉下及颈侧有囊状皮肤褶襄。颈囊褶较小,三角形;喉囊褶较大,尤其是雄性的更发达。躯干两侧有5对肋骨延伸支持皮膜而构成飞膜。背面灰褐色;躯干有3-5条横纹,翼膜背面为橘红色并带有黄绿色,还散有不规则的黑斑。翼膜的腹面浅黄色,有不规则的斑点,喉囊褶为浅黄色,基部为蓝色;颈囊褶的腹面为红棕色。
食 性 以昆虫为食物。
25.斑飞蜥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25
26. 牙买加变色蜥
拉丁学名 Anolis garmanni
地理分布 牙买加。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森林中,树栖型,日行性,行动极为敏捷,个性较为粗暴,一旦接近就会立即张口威赫或咬人。
体形特征 全长20-25公分,背部中央覆有鬃状鳞列。体色可由祖母绿转变为黑色,有时身上会出现斜纹或斑点。喉部呈鲜明的橘色。
食 性 以昆虫为食。
26.牙买加变色蜥
27. 蛙眼守宫
俗名别名 新疆沙虎
地理分布 分布在新疆干燥的戈壁、沙漠地带
繁殖方式 卵生。每次产卵2枚,经75-95天后即可孵化出幼体,体长约6cm
习 性 新疆沙虎体长7—10cm,最长可达15cm以上。四肢、躯体及尾部都覆有大型鳞片,耐干旱。白天潜伏在洞穴内,夜晚出来活动和觅食。性情温顺,不怕人,对感到好奇的东西,会用舌头舔一下,生气的时候会摇动尾巴,以示警告!
食 性 面包虫、蚂蚱、蟋蟀,这些在花鸟市场都有出售(如果你眼明手快的话,可以抓蟑螂喂它)。要准备一个小的水容器供其饮用,水深不宜超过它身体。
护 理 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垫材:最好是厚20-30cm的干燥沙砾,也可用泥土,幼沙(例如:爬虫沙,钙沙),树皮(例如:树皮,碎椰壳)。温度:23—26°C。
27.蛙眼守宫
28. 豹纹壁虎
地理分布 亚洲南部,包括巴基斯坦,印度,伊朗和阿富汗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性格温驯,是初次饲养者的理想选择。地栖性;干旱灌木林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约 8"; 幼年体型 2" - 3"。
食 性 虫食性;多种小节肢动物 (例如:昆虫,虫,蟋蟀等)。
护 理 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泥土,砂砾,幼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活动时间:夜间;可使用红外线灯具来观察及加热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 因为绝大部份的红外线都是爬虫动物看不见的。温湿度:温度:28 - 31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3 - 26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20 - 24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中至低。躲藏处:必需,一个私隐的地方,安全和在日间睡觉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
28.豹纹壁虎
29. 地毯变色龙
地理分布 非洲马达加斯加(东北部除外)。
繁殖方式 卵生、怀孕期约30~52日、每次4~23只蛋、孵化期约154~378日。
习 性 在灌木林、乔木树、草丛或近岸的树林都可找到。
体形特征 成体雄性:约25cm(头尾总长 / STL);成体雌性:约20cm(头尾总长 / STL)。身上有一条很明显的白色横纹和椭圆形的花纹。分别雌雄主要看它们的尾部,雄性尾部较肿胀,但幼时不明显,幼时靠颜色来分别,雄性多是绿色,雌性则色彩鲜艳,特别在交配季节和怀孕期,颜色像波斯地毯般美丽,因而得名。
食 性 昆虫 (如草蜢、蟋蟀、虫等等)。
护 理 地毯变色龙属於较易饲养的,适合没有太多经验的饲养者。在适当的饲养环境下约有三年寿命。因为它们领域性非常强,所以只适合单独饲养,也不能和其他品种混养。温度及湿度:23~30℃(日间),15~25℃(夜间),湿度:60~100% ℃/℉温度转换。饲养箱:饲养箱可较小约30x40x60cm。箱里应多放树枝,树枝粗幼要适合变色龙的爪的大小。布置植物可提供躲避处,更有美化效果。植物最好用真的,假的没有增加湿度的功能,但较容易打理。箱子要注意保持空气流通,最少有两面要有通风口。日光:如不能在户外饲养,应用全光谱日光灯代替。日光灯会放射出紫外线UVA及UVB。UVA是变色龙的正常活动、食欲和繁殖的主要因素,而UVB有助体内产生维他命D3,帮助吸收钙质。日光灯开关时间应按照日出日落的时间。温度保持:由於变色龙是冷血动物,要靠外围环境来保持体温和消化食物,如室温过低,它们食量会减少及生长速度减慢,严重会应响健康。所以须要使用聚热灯泡来增加温度,一般一个60~100W便已足够。水源: 一般变色龙不会去饮用水盘中的水,它们较喜欢喝叶片上或墙上的水,每天可喷水在叶子上,每天最少应喷两次。也可自制滴水装置,它们看到滴水处自然会去饮用。而每星期最好直接喂它们喝水两次。湿度保持:保持饲养箱湿度可防止变色龙缺水,湿度不够会造成脱皮困难。如手指部份不能顺利脱皮,可能会造成血液不流通,手甲有机会因此而脱落。箱内底床用泥土及草苔可增加湿度。种植水种植物不但可增加箱内湿度,还可提供水源给变色龙。每天在箱里喷水或在箱里放一盆水在射灯下都可增加湿度。如希望效果更好,可用喷雾器造雾,或用过滤器将水抽至背景岩壁再流下来,背景可加草苔以加强效果。食物营养:由於人工提供的食物种类远比野外少,为防营养不良,营养粉是必须的,营养粉的种类很多如钙粉、益生菌、维生素等,使用份量应按照不同情况使用。使用时可把少量营养粉混在食物中。
29.地毯变色龙
30. 阿根廷黑白泰加
拉丁学名 Tupinambis rufescens
地理分布 巴西南东部,巴拉圭东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 雨林。
体形特征 SVL 19 吋,全长可达 59 吋;幼年体型 约 8"。幼体头部和身驱呈绿至石灰色;成年个体则呈黑色和白色。
食 性 杂食性。
护 理 饲养箱:饲养箱最好是简单和容易清洁的,尤其是用来饲养成年的. 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木屑,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砂砾,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人造纸屑 (例如:压缩纸粒)。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2 - 38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3 - 28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21 - 25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中至高。躲藏处:必需,因为它需要一个私隐的地方,在里面最好保持湿润,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
30.阿根廷黑白泰加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25
31. 美国毒蜥
拉丁学名 Heloderma suspectum
地理分布 美国南部、墨西哥。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沙漠或热带落叶林、灌木林中,地栖。
体形特征 全长一般23-35公分,但亦有超过50公分者。体色呈淡粉红或橘红,并具有暗褐或黑色带状条纹。
食 性 以小型哺乳类(以幼体为主)、鸟类或爬虫卵为食。
31.美国毒蜥
32. 沙漠角蜥
拉丁学名 Phrynosoma platyrhinos
地理分布 美国,墨西哥。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多岩或草稀的砂地,分成2亚种。
体形特征 全长7-13公分,头部也具有冠状短角,腹部鳞片平滑,且腹背交界处覆有一排鬚状鳞列。
食 性 以蚂蚁为食。
32.沙漠角蜥
33.
北草蜥
拉丁学名 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地理分布 分布于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及西伯利亚。中国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头顶具对称排列的大鳞,背部起棱大鳞排成纵行,腹部大鳞近方形。尾易自截。体背绿褐色,腹面灰白色,体侧下方绿色。体细长,约50~60毫米,尾为体长的两倍以上。世界已知约10种,分布于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及西伯利亚。中国有6种,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北草蜥栖息于海拔180~1750米的丘陵、平原和山区的茂密草丛中或矮灌木林间,受到惊扰则迅速逃遁,以昆虫为食。
体形特征 体细长,约50~60毫米,尾为体长的两倍以上。
食 性 以昆虫为食。
33.北草蜥
34. 海帆蜥
拉丁学名 Corytophanes cristatus
地理分布 墨西哥至哥伦比亚北部
繁殖方式 卵生。雌性每窝产下6-10颗蛋,大约60-75天可以孵化,不过海帆蜥的繁殖难度颇高,因此成功的繁殖记录非常稀少。
习 性 海帆蜥也是典型的日行性树栖蜥蜴.平日多在直立的树干上或是灌木丛中活动,距离地面的高度并不高.在所有鬣蜥科成员中,海帆蜥算是比较温和文静的一种.
体形特征 全长30-40公分。一般鬣蜥所有的下巴肉垂和背脊上的鬣鳞外,其中最特别的就是头上的冠.很像船帆而且可以随意伸缩.这也是其它 鬣蜥所没有的特征.尾巴是体长的两倍。雌雄辨别较容易 ,雌性的头冠比较小,股孔也较不明显.
食 性 节肢动物,昆虫,蜥蜴,小鼠,蚯蚓等为主
护 理 饲养的方式类似双冠蜥 ,只是海帆蜥比较不需要大量的水.同时也需要添加维他命和钙粉.饮水盆必须准备.最好还要每天喷水2-3次以保持较高的湿度.
34.海帆蜥
35. 四角变色龙
拉丁学名 Chamaeleo quadricornis
地理分布 喀麦隆
繁殖方式 卵生。每年产卵2—3次,每胎可产8—15颗卵,在22度孵化约5个月。
习 性 栖息于海拔1500—2000公尺的多湿高地。年平均温度在16—30度左右。
体形特征 全长可达38公分,分为两个亚种。本种的背部有类似帆状的突起,沿着头部至胸部间的腹侧中间线上有长棘状的突起。在吻部长有两只角,但第二对角短且成瘤状突起。
食 性 蟋蟀、千足虫、面包虫等虫类为主。
35.四角变色龙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26
36. 地鬣蜥
拉丁学名 Conolophus subcristatus
地理分布 加拉巴哥群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通常在内陆地区掘穴栖居,地栖型。
体形特征 全长1.1公尺,与海鬣蜥相比,本种吻部较尖,尾部断面浑圆,并未侧扁。
食 性 以植物为食,尤以喜食仙人掌;此外,亦捕食昆虫或螃蟹。
36.地鬣蜥
37. 澳洲刺角蜥
拉丁学名 moloch horridus
地理分布 澳洲中部和西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环境和产地的不同有所差异。分布在澳洲中部的个体,栖息在沙地或长有刺草的沙漠区,产于西部的个体生活于干燥矮树林。日行性。行动迟缓,性情温顺。
体形特征 全长15公分,皮肤表面上具有许多细沟纹延接至嘴部位置,身体上沾有水分的话,便可用毛细管原理来吸取水份。
食 性 以蚂蚁为食。
37.澳洲刺角蜥
38. 马达加斯加锯尾鬣蜥
拉丁学名 Oplurus cyclurus
地理分布 马达加斯加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较为干燥的区域,虽为树栖型,也经常在地面上活动。日行性,入夜后便回至树洞休息。
体形特征 全长10-27公分,在头部上,覆有一些鬃状鳞列,尾部上环覆大型棘状鳞片,其间并未杂有其他较为细小的鳞列。
食 性 以昆虫为食,亦会摄取少量植物性食饵。
38.马达加斯加锯尾鬣蜥.
39. 奥力士变色龙
拉丁学名 Furcifer oustaleti
地理分布 马达加斯加岛全境
繁殖方式 卵生。雌性每年产卵1-2次,每次产下约60颗卵,孵化期通常在一年以上,干季有休眠期。初生幼体经过一年就可以发育成熟。
习 性 栖息环境于热带雨林区。
体形特征 全长58-70公分。奥力士变色龙的雄性体型通常大于雌性很多,而且体色多数是棕色与褐色为主,头冠高耸,尾巴根部较粗大;雌性则体色比较偏向绿色,变化也比雄性多一点,头冠就小得多,在雌雄辨别上并不困难。
食 性 蟋蟀、千足虫、面包虫等虫类为主也吃小白鼠等。
护 理 适合温度: 23-28度。 由于体型庞大,饲养奥力士变色龙需要最大的空间,它们通常栖息于沿海的低地森林中,即使在干季,湿度也高达70%以上,所以环境湿度对它们的影响很大,最理想的是每天定时喷水来增加湿度。奥力士变色龙的野生族群仍然很庞大,而且由于它们对人类比较没有戒心,所以经常出现在原产地的人类聚落中,与人类共同生活。在个性上比较不害羞,相对于同样大型的国王变色龙来说,它们在人工环境的存活率就会比较高。对于食物的挑剔性也比较低。一般来说,只要能入口的活饵它们都可以接受,不论是昆虫,哺乳类,或是爬虫类,鸟类,都是他们的主要食物。另外也因为它们的栖地与七彩变色龙多有重叠,所以饲养方式与环境的布置都可以相互比照。
购买须知 多数人都认为奥力士变色龙是世界第一大的变色龙,但是也有人认为国王变色龙才是最大的,不论如何,奥力士变色龙的体型都是变色龙中的巨人。比较可惜的是因为它们的体色比一般变色龙黯淡单调许多,所以一直都被市场所忽视。但事实上如果养过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它们确实有一种朴实的美感。对于喜欢大型变色龙的人来说,相对于国王变色龙的高价和难度,奥力士变色龙或许是更值得考虑的。
39.奥力士变色龙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27
40. 桃舌蜥
拉丁学名 Tiliqua gerrardi
地理分布 澳洲东部海岸。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湿润森林区或雨林中,但亦有不少个体生活于干燥林内。
体形特征 全长42-48公分,颈部略呈蜂腰状,躯体细长,体鳞数30-34列。后肢约为躯干长的25-30%,尾部则为躯干长的110-140%。幼体舌头略呈蓝色,长至成体后则会转变为桃红色。
食 性 以地表的昆虫或陆栖蜷螺为食。
40.桃舌蜥.
41. 蝎虎
拉丁学名 Cosymbotus platyurus
地理分布
繁殖方式 卵生。
41.蝎虎
42. 快步麻蜥
英 文 名 Rapidfringe-toed lizard
拉丁学名 Eremias velox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
42.快步麻蜥
43. 斜纹蓝舌蜥
拉丁学名 Tiliqua scincoides
地理分布 新几内亚、希兰岛、澳洲东部及北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平地草原至森林间各种不同环境,地栖型。
体形特征 全长45-60公分,头侧前鳞比其他后方的鳞片更为细长。头顶间鳞至体鳞间覆有1-2列大型鳞片。东部与北部在形态上无任何差异,其中的不同点在眼部后方有无黑色纵纹(东部斜纹蓝舌蜥具有黑色纵纹)。
食 性 以昆虫、陆栖蜷螺、动物死尸、花或果实为食。
43.斜纹蓝舌蜥
44. 平原瘤尾壁虎
地理分布 澳洲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 干旱沙漠。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5" - 6" ; 40 - 45g。外形十分漂亮。长有一对像小狗般的大眼睛和球形尾巴,属稀有品种。
食 性 食物 虫食性;多种小节肢动物 (例如:昆虫,虫,蟋蟀等)。
护 理 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幼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 。活动时间:夜间;可使用红外线灯具来观察及加热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 因为绝大部份的红外线都是爬虫动物看不见的。温湿度:温度:26 - 30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21 - 26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湿度:中至低。躲藏处:必需,一个私隐的地方,安全和在日间睡觉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
44.平原瘤尾壁虎
45. 中国石龙子
英 文 名 Chinese skink
拉丁学名 Eumeces chinensis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于四川、安徽、福建、广东、贵州、海南、香港、湖北、湖南、江苏、江西、上海、台湾、云南、浙江等地。
繁殖方式 卵生。每年5-7月繁殖,每次产卵5-7枚。卵白色,椭圆球形。多产于石下或草根、树根下的土洞中自然孵化。室内人工孵化期约为53天。
习 性 生活于低海拔的山区,平原耕作区。活动在树林下和公路旁的落叶杂草丛中及乱石堆间。
体形特征 雄性全长20-30cm,雌性全长18-22cm,尾长为头体长的1.5倍左右。
食 性 以各种昆虫为食,如象鼻虫、鼠妇、步行甲等,亦吃小蛙、蝌蚪、仔蜥等脊椎动物。
45.中国石龙子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27
46. 鲍氏双足蜥
俗名别名 香港双足蜥
英 文 名 Hongkong blind skink
拉丁学名 Dibamus bogadeki
地理分布 香港喜灵洲岛、周公岛和石鼓洲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岛屿上的泥土中。
体形特征 体长17—18厘米,尾长4—5厘米.通身粗细相似,形似蚯蚓,但被覆大小相近的圆鳞,中段一周有鳞片23枚,再生尾尾下鳞51枚,无四肢,仅雄性泄殖肛孔两侧有呈扁平鳍状的后肢一对,后肢长4.7 mm,占头体长的2.6%。无耳孔,眼隐于眼鳞下方。与白尾双足蜥很相近,二者的区别是本种的鼻鳞沟不完整,体形较大,荐前脊椎数较多(136,白尾双足蜥为115-129)。生活时淡紫色或淡紫灰色,不规则地散以深、浅斑点;尾灰白色,头部亦略有灰白色斑点。
食 性 以昆虫为食。
46.鲍氏双足蜥
47. 新加利多尼亚巨人壁虎
地理分布 新加利多尼亚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树栖性
体形特征 是一种外形十分吸引和有趣的夜行壁虎,容易饲养。
食 性 杂食性(植物和动物)
护 理 饲养箱:应该是高而不是阔。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枝节物因为是树栖性动物,大量的枝节物必须设置作为攀爬和栖息之用 (例如:树干,喷沙葡萄藤)。垫底物泥土,苔藓 (例如:椰砖,草苔),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活动时间:夜间; 可使用红外线灯具来观察及加热(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 因为绝大部份的红外线都是爬虫动物看不见的。温湿度:温度:22 - 26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太阳灯)20 - 23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75 - 85%。躲藏处:可用,一个私隐的地方,安全和在日间睡觉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喂饲:主要喂饲 (75%) 水果,婴儿菜;间中喂饲 (25%) 昆虫,虫等。 注意 移走所有吃剩的昆虫因为它们(尤其是蟋蟀)会造成强烈的骚扰,引致受惊。另外,食物的大小不应超过头部的三份之一。
47.新加利多尼亚巨人壁虎
48. 刺背角蜥
拉丁学名 Calotes versicolor
地理分布 亚洲西南部至印度、中南半岛、斯里兰卡。模里西斯岛及留尼旺岛等印度洋诸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森林种,亦会出现于村落附近。愈大型的个体,尤其是雄性,会愈有栖息于高处的顷向。
体形特征 全长35-50公分,躯体侧面的鳞片朝身体后方上斜。肩部前方的皮肤并无任何凹陷。体色极富变化,可呈现出血红或金属光泽般的亮蓝色,并非所有个体均具有此等变色的能力。此外,有人接近时,则会因心生警戒而转变为不太抢眼的体色。
食 性 以昆虫为食。
48.刺背角蜥
49. 平原巨蜥
地理分布 非洲国家 包括:肯亚,坦桑尼亚,茅利塔尼亚,塞内加尔,查德,苏丹,多哥,迦纳。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草原,平原。性格温驯,体形不会太大;进食方面,亦甚少出现问题。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3' - 4'; 10 - 13 磅; 最大记录 6' 7" 幼年体型 4"。
食 性 虫食性;多种昆虫和虫。
护 理 饲养箱:饲养箱最好是简单和容易清洁的,尤其是用来饲养成年的. 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木屑,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砂砾,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人造纸屑 (例如:压缩纸粒)。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2 - 35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5 - 30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22 - 26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中至低。躲藏处:必需,因为它需要一个私隐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喂饲:肉食性;幼年应该是喂饲昆虫. 成年可以喂饲啮齿动物和低脂肉类,间中熟蛋和优质罐头粮。喂饲密度:幼年应每天喂饲;少年每星期 3 - 5 次;成年每星期 1 - 2 次。注意进食时不要把手移近它。另外,食物的大小不应超过头部的三份之一。
49.平原巨蜥
50. 砂鱼蜥
地理分布 北非和中东
繁殖方式 卵胎生。
习 性 地栖性;沙漠。是很独特的沙漠品种。喜爱挖穴,大部分时间都在沙堆中挖穴,甚至躲在沙堆下享受日照,当猎物走过时,亦会把它们埋在沙堆下。受惊时,会迅速地窜回沙堆下,因此被称为「砂鱼蜥」。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6" - 7"。
食 性 虫食性;多种昆虫和虫。
护 理 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幼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砂砾因为它们喜欢掘洞,所以垫底物的厚度应该最小 2" - 4"。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3 - 35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5 - 27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8 - 24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25%。躲藏处: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
50.砂鱼蜥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28
51. 荒漠麻蜥
英 文 名 Gobi racerunner
拉丁学名 Eremias przewalskii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以昆虫、水果及花蜜等为食。
51.荒漠麻蜥
52. 台湾攀蜥
俗名别名 台湾龙蜥
英 文 名 Swinhoe's japalure
拉丁学名 Japalura swinhonis
地理分布 台湾平地至海拔1500公尺左右之山区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
52.台湾攀蜥
53. 沙漠角蜥
拉丁学名 Oplurus quadrimaculatus
地理分布 马达加斯加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广布于海岸至海拔2050公尺的高地间,栖息于岩区等日照良好的干燥地带,尤其经常在大型岩块或山崖地带;此外,在雨林区周边亦可发现其踪迹。
体形特征 全长39公分,背部鳞片呈粗颗粒状,但颈部上并无鬃状鳞列。尾部略扁,棘状鳞并不发达。此外,背部具有4列纵向暗色斑纹。
食 性 以昆虫为食。
53.粗鳞刺尾鬣蜥
54. 红泰加
拉丁学名 Tupinambis rufescens
地理分布 玻利维亚东部,巴拉圭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 雨林。喜欢躲在洞穴、石缝或树木堆中,以作保护。
体形特征 SVL 16 至 17 吋;全长可达 41 吋,幼年体型 8" - 10"。属于庞大而强壮的巨蜥。
食 性 杂食性。
护 理 饲养箱:饲养箱最好是简单和容易清洁的,尤其是用来饲养成年的. 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木屑,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砂砾,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人造纸屑 (例如:压缩纸粒)。活动时间:日间; 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5 - 40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5 - 30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21 - 26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中。躲藏处:必需,因为它需要一个私隐的地方. 在里面最好保持湿润.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喂饲:主要喂饲:昆虫,虫,啮齿动物 (例如:白老鼠,大种白老鼠),低脂肉类 (例如:鱼类,鸡肉)。间中喂饲:熟蛋,多种水果,尤其是甜和柔软的种类 (例如:奇异果,百香果,芒果,杨桃,士多啤梨,葡萄,桃,洋李等)。注意:进食时不要把手移近它.另外,食物的大小不应超过头部的三份之一。
54.红泰加.
55. 细鳞沙虎
拉丁学名 Teratoscincus microlepis
地理分布
繁殖方式 卵生。
55.细鳞沙虎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28
56. 库车沙蜥
英 文 名 Ludovici's toad-headed agama
拉丁学名 Phrynocephalus ludovici
地理分布 新疆库车地区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
56.库车沙蜥
57. 绿背树蜥
英 文 名 Eastern green calotes
拉丁学名 Calotes jerdonii
地理分布 广东、广西等地。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以昆虫、浆果为食。
57.绿背树蜥
58. 孟加拉巨蜥
拉丁学名 Varanus bengalensis
地理分布 伊朗东南方河谷与阿富汗,经过西部巴基斯坦(广泛分布,多在农场出现)、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缅甸,至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与爪哇。
繁殖方式 卵生。体型较大的雌体,一次可在地底或白蚁冢内产下15颗卵。
习 性 西部栖息于较干燥区域,东部栖息于湿润环境,主要活动於地面上,如遇到危险则会攀爬至树上,或躲进灌丛内将自己埋起来。
体形特征 体长可达2公尺以上(最长记录2.4公尺),最重超过10公斤,雄性大于雌性。体色为黑、灰黑或褐色,上有斑点,或从淡灰至深黄,并有较多斑纹。幼体体色较深,体色与环境相关。刚出生个体为淡橙或浅褐色,身体具有黄黑色斑纹,尾部侧扁,微有双棘。鼻孔呈裂目状,位于眼睛至吻部中央。在巴基斯坦,干季时会休眠。夜晚则栖息于草丛或水中,可保持体温高于周围环境,活动温度则为摄氏30度,故不须增加体温很久即可活动,主要活动时间为早上。主要活动于地面,会攀爬树木。
食 性 以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蜗牛与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并会舔食蚂蚁。脊椎动物较少,以青蛙、蜥蜴、蛇、蝙蝠、鱼及小型哺乳动物为主。
58.孟加拉巨蜥
59. 细纹蓝舌蜥
拉丁学名 Tiliqua multifasciata
地理分布 澳洲。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多岩山丘或沙漠等各种干燥及半干燥地带,地栖型。
体形特征 全长40-45公分,体色以淡灰近褐色为主,躯体上具有9条以上略带橘茶色的窄幅条纹。头侧前鳞的大小约与其他头侧鳞相当。眼部后方另有粗黑带状条纹,顶间鳞至颈部间覆有2-4列大型多角状鳞片。体鳞数38-46列,四肢短小,后肢仅占躯干长的20-25%,尾部则为躯干长的40-55%。
食 性 以无脊椎动物或植物为食。
59.细纹蓝舌蜥
60. 蜡皮蜥
俗名别名 山马
英 文 名 Reeves
拉丁学名 Leiolepis reevesi
地理分布 我国分布于广东、澳门、海南、广西。国外分布于越南。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沿海沙岸地带,在略有坡度的地方掘穴而居,洞口扁圆形,穴道深1m左右,常雌雄同穴。白天气温适宜时,出洞活动觅食,一遇惊扰,立即窜入洞中。
体形特征 体型较大,头体长150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倍。背腹略扁平,没有鬣鳞。躯干及四肢背面灰褐色,雄性密布鲜明的橘黄色或橘红色镶黑圈的眼斑,雌性不显;体侧呈不规则的深浅相间的横纹;腹面乳黄(雄)或灰白(雌)色。四肢强壮,爪发达。尾圆柱状,基部宽扁,末端如鞭。每侧有股孔13~18个。
食 性 以昆虫为食物。
60.蜡皮蜥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29
61. 伊犁沙虎
俗名别名 蛙眼沙虎、大(小)蛙眼守宫、蛙眼拟蜥
英 文 名 Wonder gecko
拉丁学名 Teratoscincus scincus
地理分布 中东及亚洲西南部,西起土库曼、伊朗和阿富汗,东至中国新疆,以及阿拉伯半岛西南部。栖居在沙质或黏土的沙漠中,以及半沙漠地区。
繁殖方式 卵生。每次产下1~2枚卵,卵在约75~95天会孵化。
习 性 本种是领域性很强的守宫,一旦受到乾扰,会将身体举高并发出嘶嘶的叫声,随时准备反咬回击,还会如同蛇行的动作慢慢摆动尾巴,使尾巴的大鳞片互相摩擦发出声音。典型夜行性守宫,白天会躲藏在自己挖出约深达80公分的地洞中,为穴居地栖性蜥蜴,因此并无如典型守宫一般可攀爬的膨大脚趾。
体形特征 中大型守宫体长可达15~20公分。体型圆筒状,有著长而发达的腿部与大而有力的头部,眼睛很大且突出,头部面覆有细小颗粒状鳞片,身体、四肢和尾部覆盖有大型圆鳞。身体背部为黄褐色或淡褐色,上面并缀有不明显的深色带纹色或条纹,腹部为白色。其脚趾的周围佈有许多硬毛,以便於在松软的沙土上移动。
61.伊犁沙虎
62. 盔甲变色龙
拉丁学名 Brookesia perarmata
地理分布 马达加斯加,非洲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树栖性,独居性;森林。
体形特征 枯叶变色龙品种中最大的一种。
食 性 虫食性;多种昆虫和虫。
护 理 饲养箱:给树栖性动物的饲养箱应该是较高而不是阔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泥土,苔藓 (例如:椰砖 ,草苔),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枝节物因为是树栖性动物,大量的枝节物必须设置作为攀爬和栖息之用 (例如:树干 ,喷沙葡萄藤)。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28 - 29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2 - 25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9 - 22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50 - 70 %;
62.盔甲变色龙
63. 撒旦叶尾壁虎
拉丁学名 Uroplatus phantasticus
地理分布 马达加斯加,非洲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树栖性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4" - 6",身体呈紫、橙、黄褐和咖啡色。外形像一片树叶,眼睛上面长又一对小角,活像「撒旦」的模样。
食 性 虫食性;多种小昆虫。
护 理 饲养箱:应该是高而不是阔。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枝节物因为是树栖性动物,大量的枝节物必须设置作为攀爬和栖息之用 (例如:树干,喷沙葡萄藤)。垫底物泥土,苔藓 (例如:椰砖,草苔),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活动时间:夜间; 可使用红外线灯具来观察及加热(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 因为绝大部份的红外线都是爬虫动物看不见的。温湿度:温度:22 - 26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太阳灯)20 - 23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75 - 85%。躲藏处:可用,一个私隐的地方,安全和在日间睡觉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喂饲:主要喂饲 (75%) 水果,婴儿菜;间中喂饲 (25%) 昆虫,虫等。 注意 移走所有吃剩的昆虫因为它们(尤其是蟋蟀)会造成强烈的骚扰,引致受惊。另外,食物的大小不应超过头部的三份之一。
63.撒旦叶尾壁虎
64. 棘皮瘤尾壁虎
地理分布 澳洲中部
繁殖方式 卵生。产2蛋。
习 性 地栖性;干旱沙漠 。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超过 6";60g。外形十分漂亮。长有一对像小狗般的大眼睛和球形尾巴,身体颜色是啡红色,全身皮肤长有细小的棘,属稀有品种。
食 性 虫食性;多种小节肢动物 (例如:昆虫,虫,蟋蟀等)。
护 理 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幼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 。活动时间:夜间; 可使用红外线灯具来观察及加热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 因为绝大部份的红外线都是爬虫动物看不见的。温湿度:温度:26 - 30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21 - 26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湿度:中至低。躲藏处:必需,一个私隐的地方,安全和在日间睡觉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喂饲:注意移走所有吃剩的昆虫因为它们(尤其是蟋蟀)会造成强烈的骚扰,引致受惊。
64.棘皮瘤尾壁虎
65. 陆鳄蜥
拉丁学名 Elgaria multicarinata
地理分布 美国太平洋岸及墨西哥。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草原或开阔森林,性好潮湿环境,分5亚种,日行性,地栖型。
体形特征 全长30-46公分,躯体腹侧部位长有折叠状的皮肤皱纹,且背部具有明显的黑色带状斑纹。腹部鳞片的中央位置上,另有暗色纵向条纹。此外,眼睛呈淡黄色。
食 性 以昆虫、蜘蛛、蚯蚓、蜗牛、卵为食。
65.陆鳄蜥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30
66. 新疆岩蜥
拉丁学名 Laudakin stoliczkana
地理分布 新疆地区。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以昆虫、蜘蛛或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66.新疆岩蜥
67. 奎蛇壁虎
地理分布 巴基斯坦。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干旱沙漠地区。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约 4"。
食 性 虫食性;小昆虫,多种小节肢动物 (例如:昆虫,虫,蟋蟀等)
护 理 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幼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砂砾。活动时间:夜间; 可使用红外线灯具来观察及加热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 因为绝大部份的红外线都是爬虫动物看不见的。温湿度:温度:32 - 35°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4 - 26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9 - 24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低。躲藏处:必需,一个私隐的地方,安全和在日间睡觉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
购买须知 较少人熟悉的品种之一。繁殖率很高。由于体形细小,容易饲养,初次饲养者亦可选择此品种。
67.奎蛇壁虎
68. 格纹石龙子
地理分布 马尔他,希腊克里特岛。
繁殖方式 卵胎生。
习 性 地栖性;干旱,多岩石的地区,斜坡。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8" - 12"。足部短小,行踪却很迅速和灵敏;头部细小,长有平滑而光亮的鳞片。
食 性 虫食性;小昆虫,多种小节肢动物 (例如:昆虫,虫,蟋蟀等)
护 理 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幼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砂砾因为它们喜欢掘洞,所以垫底物的厚度应该最小 2" - 4"。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3 - 35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5 - 27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8 - 24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25%。躲藏处: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
68.格纹石龙子
69. 变色沙蜥
英 文 名 Color changeable toad-headed agama
拉丁学名 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
地理分布 宁夏银川等地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
69.变色沙蜥
70. 新加利多尼亚冠毛壁虎
地理分布 新加利多尼亚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树栖性。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4" - 5"。从一对眼角长有短毛直至其肩膀,在此种类中是唯一拥有此特征。
食 性 杂食性(植物和动物),主要喂饲 (75%) 水果,婴儿菜;间中喂饲 (25%) 昆虫,虫等。
护 理 饲养箱:应该是高而不是阔.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枝节物因为是树栖性动物,大量的枝节物必须设置作为攀爬和栖息之用(例如:树干 ,喷沙葡萄藤)。垫底物泥土,苔藓 (例如:椰砖 ,草苔),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活动时间:夜间; 可使用红外线灯具来观察及加热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 因为绝大部份的红外线都是爬虫动物看不见的。温湿度:温度:22 - 26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太阳灯)20 - 23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75 - 85%。躲藏处:可用,一个私隐的地方,安全和在日间睡觉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
70.新加利多尼亚冠毛壁虎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30
71. 沙巴变色蜥
拉丁学名 Anolis sabanus
地理分布 小安地列斯群岛(沙巴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干燥岩区,树栖型,日行性。
体形特征 全长12公分,背部以灰白为底色,具有黑色水滴状斑纹。喉部呈淡黄色,背部中央并无鬃状鳞列。
食 性 以昆虫为食。
71.沙巴变色蜥.
72. 短肢攀蜥
俗名别名 短肢龙蜥
英 文 名 Short-legged japalure
拉丁学名 Japalura brevipes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海拔山区。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日行性,栖息于阔叶林及其边缘之灌丛地带,尚称普遍。
食 性 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
72.短肢攀蜥
73. 南美蜥
拉丁学名 Tupinambis teguixin
地理分布 南美北部及中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森林间,亦会出现在耕地、海岸或湿地等各式环境,日行性,基本以地面为主。
体形特征 全长60-100公分,体色极富变化,腹部以黄色为底色。
食 性 以昆虫、小型兽类、鸟、卵、蛇、蜥蜴或青蛙等动物为食。
73.南美蜥
74. 沙漠鬣蜥
拉丁学名 Dipsosaurus dorsalis
地理分布 北美西南部,墨西哥西北部。
繁殖方式 卵生。6-8月产卵,每胎可产3-8颗卵,8-9月即可孵化。
习 性 栖息于长有矮木或多岩草稀的沙漠地带。地栖性,多生活在地表洞穴附近。日行性,体温偏高。
体形特征 全长30-40公分,4-5月间交尾,此时,成体的腹侧部会呈现出粉红色光泽。依产地不同,分·成3亚种。
食 性 虽以草食尾主,偶而也会捕食昆虫。
74.沙漠鬣蜥
75. 十字领蜥
地理分布 泰国、缅甸。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森林中,半地栖型,亦会攀登矮木,日行性,卵生。
体形特征 全长20-25公分。眼睛后方及颈部两侧位置各覆有棘状鳞片,背部正中央具有鬃状鳞列,但未呈半月状,此外,颈部上除鬃状鳞列有中断现象外,另有十字架或钻型黑色斑纹,故而得名。
食 性 以昆虫、蜘蛛或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75.十字领蜥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31
76. 虫纹麻蜥
英 文 名 Variegated racerunner
拉丁学名 Eremias vermiculata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以昆虫、水果及花蜜等为食。
76.虫纹麻蜥
77. 长棘蜥
拉丁学名 Acanthosaura armata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以昆虫为食物。
77.长棘蜥
78. 水獭蜥
拉丁学名 Lepidophyma flavimaculatum
地理分布 中美洲。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地低间地高温森林中,基本上以地面活动为主,夜行性,白天则会潜藏于倒木下方,分成9亚种。
体形特征 全长18公分,背部上混有大型鳞片。
食 性 以行动迟缓地地表昆虫或蚯蚓为食。
78.水獭蜥
79. 猴尾蜥
拉丁学名 Corucia zebrata
地理分布 所罗门群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森林中,树栖型,夜行性,白天多藏身于树洞内休息。
体形特征 全长70-80公分,该种为世界上最大石龙子。头大,吻圆,四肢趾爪极为发达。
食 性 以草食为生,可食用各种各样的植物。
79.猴尾蜥
80. 斑帆蜥
拉丁学名 Hydrosaurus pustulatus
地理分布 菲律宾。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临近水边的森林,半树栖型,日行性,本种谙于水性,可在水中停留1分钟以上。也可利用其后肢,在水面上行短距离奔跑。
体形特征 全长90公分,头部后方至背部中央覆有鬃状鳞列,尾部前缘另有大型帆状突起,肩部附近的体测皮肤略显松弛。
食 性 以植物为食,亦会捕捉动物。
80.斑帆蜥

作者: 高天流云 时间: 2009-10-10 13:32
没有顺眼可爱的~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32
81. 黑龙江草蜥
俗名别名 山马蛇子、树马蛇子
英 文 名 Amur grass lizard
拉丁学名 Takydromus amurensis
地理分布 中国
繁殖方式 卵生。
81.黑龙江草蜥
82. 蓝尾石龙子
英 文 名 Five-striped blue-tailed skink
拉丁学名 Eumeces elegans
繁殖方式 卵生。
82.蓝尾石龙子
83. 铅山壁虎
拉丁学名 Gekko hokouensis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中国东部,从江苏向南到福建,向西到湖南,贵州,台湾(包括兰屿),国外分布日本(九州岛南部,琉球群岛,包括 Senkaku Group)。
繁殖方式 卵生。以卵生方式生殖的壁虎,一次产下两枚紧密相连的卵,且有聚集产卵的现象。
习 性 铅山壁虎主要出没于郊区房舍或树林中,是一种主要在夜间活动的蜥蜴,尾部极容易自割。
体形特征 躯干长约6公分,最大全长近13公分。体背主要为褐色或深褐色,而暗褐色与浅褐色规则分布的斑块,由颈部背部延伸到尾部,形成体背中央极明显的特征。在体背较细小的粒鳞间,夹杂有较大型的疣鳞,扩展的前后肢指端下有单列指瓣。
食 性 以昆虫及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83.铅山壁虎
84. 密点麻蜥
俗名别名 蛇虎子、蝎虎子、麻蛇子、四脚蛇
英 文 名 Multiocellated racerunner
拉丁学名 Eremias multiocellata
地理分布 分布于北方各地区。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下的高原、丘陵和盆地的干草原上及蔼、半芒漠边缘的稀疏灌丛地带。睛天一般于9时左右外出活动,经10:30-11:30时及午后4:00时左右最为活跃。它们的洞道直径2厘米左右,长25-50厘米,多倾斜入地。
体形特征 头体长56-61毫米,尾长55-82毫米。体形细长而略扁平;尾圆柱形,向后渐细,易断,可再生。吻端钝圆;吻鳞呈五边形邻接第一枚上唇鳞和上鼻鳞;鼻孔开口于3枚鼻鳞间,左右上鼻鳞在吻鳞后缘相切,下鼻鳞下切前3枚上唇鳞,后切前颊鳞,后鼻鳞小,后切前颊鳞和额鼻鳞;额鼻鳞单枚;前额鳞2枚;额鳞单枚,其上的凹沟不显;额顶鳞与顶鳞均成对,顶鳞最大且在顶间鳞后左右相切,后缘平章;眶上鳞前2枚颇大,第三枚很小,第一枚的长度大于从它到后颊鳞之间的距离;眶上鳞与额鳞之间无粒鳞;颞部补覆光滑的粒鳞;眶下鳞3枚,中央1枚大,伸入第六和第七枚(或第五和鳞而不达唇缘;上唇鳞9-11枚;下唇鳞6-8枚。颏片4-5对,前3对颏片左右相切从颏片到领围正中线上有细鳞23-30枚;明显量弧形,由10-14枚扁平鳞片组成;正中1或2枚最大。背鳞细小而光滑,体中段横行46-60枚;腹鳞大而扁平,略成矩形,斜向中线排列,最大横排14-17枚,少数为18枚;从领围到胯间的中线上有鳞27-33枚。肛孔横裂,其前后缘均为细鳞。四肢发达。后肢前伸时达腑部;股前侧被覆1-2、胫的腹外侧补覆2行平滑大鳞;股腹后侧有股窝10-16枚,左右两列股窝间相隔9-11枚小鳞;四肢其余部分皆被覆细鳞。指、趾腹面鳞片起棱,第四趾趾下瓣19-25枚;指、趾末端具爪。尾鳞除尾基部下面的平滑外,其余的皆具棱。生活时体背面橄槛棕或灰色,具深色点斑或网纹略呈纵行,体侧和四肢背面具镶以黑边的白色、蓝绿呈黄绿色眼玉,从肩部向后至尾基部两侧的纵行眼斑尤为鲜艳。腹面为黄白色,但在繁殖季节,雄蜥则呈现鲜黄或深黄色,至少在下腹、后肢及尾基部腹面显现。液浸标本背面棕灰色,其上之浅色部分消失,深色斑纹仍清晰。
食 性 觅食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
84.密点麻蜥
85. 脆蛇蜥
俗名别名 金蛇、金星地鳝、碎蛇、蜥蛇
英 文 名 Harts glass lizard
拉丁学名 Ophisaurus harti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江苏、浙江、福建与台湾等省(区)。
繁殖方式 卵生。
体形特征 头体长18厘米,尾长30厘米。
食 性 以昆虫为主。
85.脆蛇蜥

作者: 京城晓苏 时间: 2009-10-10 13:33
大处相同,又各有不同!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33
86. 网纹麻蜥
英 文 名 Reticulated racerunner
拉丁学名 Eremias grammica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觅食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
86.网纹麻蜥
87. 金粉日守宫
英 文 名 Golddust day gecko
拉丁学名 Phelsuma laticauda
地理分布 马达加斯加岛北部、诺西贝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广栖于原生林或一般民宅庭院等各式环境。每胎可产下2颗卵。
体形特征 全长10-13公分。背部以绿或黄绿色为底色,躯体后半部具有3条红色直条长纹,且另有金粉状的细小斑点密布于肩部上。头部双眼间,连有2条红色带状斑纹。眼部上方有眼影般的粉蓝色泽。
食 性 以昆虫、水果及花蜜等为食。
87.金粉日守宫
88. 总角蜥
拉丁学名 Plica plica
地理分布 南美北部(安地斯山以东)。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热带雨林及各种不同种类及高度得树干上,鲜少会到地面。
体形特征 全长21-41公分,主要特征为四肢细长,尤以尾部及脚趾为最。头后方两侧,覆有许多棘状鳞片,如同古人的【总角】发型般,故而得名。
食 性 以昆虫为食,尤其嗜食蚂蚁。
88.总角蜥
89. 绿水上飞
拉丁学名 Basiliscus plumifrons
地理分布 中南美洲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树栖性;热带雨林。由于脚部的独特结构,绿水上飞是唯一一种能用双脚在水面奔驰的蜥蜴。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2' - 2' 6"。成熟的雄性背部长有帆翅,头部长有双冠,身体呈鲜绿色和长有宝蓝色的斑点。
食 性 杂食性(植物和动物)。
护 理 饲养箱:给树栖性动物的饲养箱应该是较高而不是阔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因为是树栖性动物,大量的枝节物必须设置作为攀爬和栖息之用 (例如:树干,喷沙葡萄藤)。垫底物泥土,砂砾,苔藓 (例如:椰砖 ,草苔),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2 - 38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4 - 28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9 - 24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高;可在动物身上和环境内喷水保持湿度,每天 1 - 2 次。躲藏处: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喂饲:1. 深绿色多叶植物 (例如:芥菜,羽衣甘蓝,蒲公英,芜菁甘蓝,木槿,桑椹,球芽甘蓝,芥兰等);2. 蔬菜 和 水果 (例如:红萝卜,西红柿,豆,豌豆,芦笋,秋葵,芹菜,番瓜,芒果,奇异果,苹果,桃,洋李等);3. 昆虫 (例如:蟋蟀,虫等)喂饲密度:幼年应每天喂饲;少年一星期 4 - 5 次;成年一星期 3 - 4 次。
89.绿水上飞
90. 斑背刺尾蜥
拉丁学名 Stelio stelio
地理分布 亚洲西南部,非洲东北部,希腊。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灌木带或岩区,半地栖型,行动敏捷,尤其擅长在立体空间中活动。每胎可产6-8颗卵,在29-30度时,经47-52天后即可孵化
体形特征 全长28-38公分,体色较为灰暗,在躯体、尾部及四肢背面等均具有亮色斑纹。不过,有部分雄性个体会呈现出蓝灰色及黄色花纹,体色十分艳丽。体鳞较为粗造,尤其四肢及尾背部位的鳞片会长有鳞骨。
食 性 以昆虫等节足动物、小型蜥蜴、嫩叶、花或果实为食。
90.刺尾岩蜥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33
91. 奔驰刺尾蜥
地理分布 也门。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多岩石的海岸和沙漠。受惊时,会用尾部阻塞着洞穴的入口,以作保护。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约 1' 幼年体型 4" - 5"。拥有宽阔的头部和肥壮的身躯,尾部扁平,并长有钉状的刺。奔驰刺尾蜥的身体多呈现橙红和蓝色,亦有黄色或黄褐色。
食 性 杂食性(植物和动物)。
护 理 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砂砾,幼沙 (例如:爬虫沙),泥土。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8 - 43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9 - 35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8 - 24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30 - 40 %。躲藏处: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喂饲:幼年主要喂饲昆虫,虫,蟋蟀等;间中喂饲深绿色的叶 (例如:芥菜,羽衣甘蓝,大菜,芜菁甘蓝 蔬菜等),成年主要喂饲深绿色的叶 (例如:芥菜,羽衣甘蓝,大菜,芜菁甘蓝 蔬菜等);间中喂饲昆虫,虫,蟋蟀等。注意幼年的不应喂饲麦皮虫因为难消化。
91.奔驰刺尾蜥
92. 头盔壁虎
地理分布 非洲西北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海岸,多岩石的沙漠地区。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约95 mm。世界上最迷人和美丽的壁虎之一,样子可爱。
食 性 虫食性;小昆虫,多种小节肢动物 (例如:昆虫,虫,蟋蟀等)
护 理 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泥土,砂砾,幼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活动时间:夜间;可使用红外线灯具来观察及加热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 因为绝大部份的红外线都是爬虫动物看不见的。温湿度:温度:29 - 30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3 - 26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20 - 24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中。躲藏处:必需,一个私隐的地方,安全和在日间睡觉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
92.头盔壁虎
93. 金泰加
拉丁学名 Tupinambis nigropunctatus
地理分布 南美洲的热带地区,安地斯山脉东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热带雨林。
体形特征 SVL 13吋,全长最多可达41吋。世界上最大的泰加蜥之一。身上呈黄至金色的配搭,在其它品种中,很难找到。
食 性 杂食性(植物和动物)。
护 理 饲养箱:饲养箱最好是简单和容易清洁的,尤其是用来饲养成年的. 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木屑,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砂砾,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人造纸屑 (例如:压缩纸粒)。活动时间:日间; 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2 - 38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3 - 28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21 - 25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中至高。躲藏处:必需,因为它需要一个私隐的地方. 在里面最好保持湿润.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喂饲:主要喂饲:昆虫,虫,啮齿动物 (例如:白老鼠,大种白老鼠),低脂肉类 (例如:鱼类,鸡肉)。间中喂饲:熟蛋,多种水果,尤其是甜和柔软的种类 (例如:奇异果,百香果,芒果,杨桃,士多啤梨,葡萄,桃,洋李等)。注意进食时不要把手移近它。另外,食物的大小不应超过头部的三份之一。
93.金泰加
94. 松果蜥
拉丁学名 Trachydosaurus rugosus
地理分布 澳洲北部、东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森林、沙漠或草原等各式各样的环境,地栖型,日行性。
体形特征 全长30公分,由于具有体鳞大而不硬,以及短尾等特征,故不易与其他种类的蓝舌蜥相混淆。舌头呈蓝色。
食 性 以昆虫、陆栖蜷螺、动物死尸、花或果实为食。
94.松果蜥
95. 捷蜥蜴
英 文 名 Sand lizard
拉丁学名 Lacerta agilis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于新疆,国外分布于俄罗斯、中亚及欧洲。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各种干燥环境中,基本在地面活动。日行性,动作敏捷。
体形特征 全长12~22cm。体色极富变化。雄性以绿色为主,雌性则倾向于灰色或茶色。体背部及腹侧都具有黑色斑纹。
食 性 肉食性,以各种昆虫为食。
95.捷蜥蜴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34
96. 西部蓝舌蜥
拉丁学名 Tiliqua occipitalis
地理分布 澳洲南半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各种干燥环境,地栖型。
体形特征 全长30-45公分,头侧前鳞的大小约与其他头侧鳞相当。位于顶间鳞至颈部间,覆有2-4列大型的多角状鳞片,体鳞数38-42列,外型与细纹蓝舌蜥极为酷似。
食 性 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96.西部蓝舌蜥
97. 鱼叉叶尾壁虎
地理分布 马达加斯加,非洲。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多岩石的海岸和沙漠。受惊时,会用尾部阻塞着洞穴的入口,以作保护。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3" - 4"。看似撒旦叶尾壁虎,但尾巴较短小,头部呈锯齿形,身体呈黄褐色、橙色和黄色。
食 性 虫食性;多种小昆虫和虫。
护 理 饲养箱:给树栖性动物的饲养箱应该是较高而不是阔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枝节物因为是树栖性动物,大量的枝节物必须设置作为攀爬和栖息之用(例如:树干,喷沙葡萄藤)。垫底物泥土,苔藓 (例如:椰砖 ,草苔),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活动时间:夜间;可使用红外线灯具来观察及加热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 因为绝大部份的红外线都是爬虫动物看不见的。温湿度:温度:28 - 29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3 - 25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8 - 22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75 - 90 %。躲藏处:一个私隐的地方,安全和在日间睡觉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
97.鱼叉叶尾壁虎.
98. 丽棘蜥
俗名别名 丽眦蜥
拉丁学名 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
地理分布 缅甸、泰国北部、柬埔寨、老挝、越南、中国南部以及海南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常栖息于海拔740~1000米山区,活动在树上、灌丛下、落叶间或溪边,爬行迅速。
体形特征 全长200毫米,尾长约于头体长的一倍半。躯干侧扁;背鳞大小不一,间有大鳞。腹鳞大于背鳞,每一腹鳞具强棱;后肢较长,贴体前伸达吻眼之间。眼后棘短,其长约为眼径的一半。体背具黑褐色斑纹,四肢亦具黑褐色横纹,尾背有黑色横斑。
食 性 以昆虫为食物。
98.丽棘蜥
99. 快步麻蜥
英 文 名 Jpalura batangensis
地理分布 四川巴塘等地
繁殖方式 卵生。
体形特征 巴塘攀蜥(新种)与草绿攀蜥相似,但又与后者有显著差别:颈侧褶下具有发达的小腔,体背具7-9条连续或不连续横纹,雄性体背两侧各有一条灰白色纵纹,体侧大棱鳞多为白色
食 性 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
99.巴塘攀蜥
100. 非洲肥尾壁虎
地理分布 非洲西部 (尼日尼亚,塞内加尔)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 草原,树林。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7" - 8"。外形十分漂亮。长有一对像小狗般的大眼睛和球形尾巴,属稀有品种。
食 性 虫食性;多种小节肢动物 (例如:昆虫,虫,蟋蟀等)。
护 理 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泥土,砂砾,幼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活动时间:夜间:可使用红外线灯具来观察及加热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 因为绝大部份的红外线都是爬虫动物看不见的。温湿度:温度:30 - 33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4 - 28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20 - 25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中至低。躲藏处:必需,一个私隐的地方,安全和在日间睡觉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
100.非洲肥尾壁虎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35
101. 棕背树蜥
俗名别名 马鬃蛇、四脚蛇、干壁猴、箭宗马
英 文 名 Forest crested lizard
拉丁学名 Calotes emma
地理分布 在我国分布于云南和广西;云南省内分布于滇西和滇南部分地区。国外于缅甸、印度阿萨姆、泰国普吉岛、越南与高棉等地。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本种栖息于环境潮湿的热带雨林内
体形特征 全长90毫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倍多。体表鳞片呈覆瓦状排列,均起棱。背部鳞片片尖向后;背正中背后有以列鬣鳞。四肢发达,前后指、趾各5,有爪而无蹼。身体背部棕色,眼周围有放射状黑纹。体背面有连续的数个菱形斑。体两侧各有一条乳黄色棕带纹。腹面浅棕色。
食 性 以小型昆虫为主食。
护 理 饲养时箱子环境必须保持在75%的高潮湿环境,温度约保持在25~30°C,箱子最佳大小为150X80X120cm。
101.棕背树蜥
102. 东部颈环蜥
地理分布 美国 (堪萨斯州南部至德州和墨西哥北部;堪萨斯州西部和密苏里州东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多岩石的峡谷,斜坡和巨砾地区。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8" - 14" 幼年体型 1.5" - 2"。头部很大,身形矮胖,长有一条又大又圆的尾巴和一对很长的后肢,还有一对黑色的条纹,环绕着颈部生长,却不会在颈背处相接。雄性的身体呈绿色,长有啡色的斑纹,并拥有强壮的大腿和头骨;雌性和幼体的身躯呈黄褐色和咖啡色。尾部没有再生的能力。
食 性 肉食性;大节肢动物(例如:昆虫,虫,蜘蛛),小蜥蜴和蛇。
护 理 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砂砾,幼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8 - 43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9 - 35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8 - 24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30 - 40 %。躲藏处: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喂饲:喂饲食物:多种大昆虫和虫。喂饲密度:幼年应每天喂饲;少年一星期 4 - 5 次;成年一星期 3 - 4 次。
102.东部颈环蜥
103. 白尾双足蜥
英 文 名 Bourret's dibame
拉丁学名 Dibamus bourreti
地理分布 我国分布于广西(金秀、龙胜)与湖南(宜章、江永)。国外分布于越南。
繁殖方式 卵生。产卵于腐殖质层中。
习 性 生活于海拔450~900 m亚热带阔叶林中,多见于朽木或石下,有时也到地面。白色尾部有吸引敌害注意力的作用,当地栖鸟类翻动石块觅食时,双足蜥立即将白尾竖起摇动,以引起捕食者注意而去啄食,双足蜥则将尾自截而逃遁。
体形特征 全长120~222mm,径粗3.2~5mm,尾长占头体长的42%~48%。通身粗细相似,形似蚯蚓,但被覆大小相近的圆鳞,中段一周有鳞片20~24枚,尾下鳞82~99枚,尾断后再生者尾较短而尾下鳞数亦较少。没有四肢,仅雄性泄殖肛孔两侧有呈扁平鳍状的后肢一对位于浅凹内,后肢长2~3mm,占头体长的2%左右。通身紫褐色,腹面稍浅,尾末端白色,其长度变异甚大。无耳孔,眼隐于眼鳞下方,上唇鳞4枚,第一枚下唇鳞后缘与2枚小鳞相切。
食 性 以昆虫、蜘蛛或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103.白尾双足蜥
104. 丽斑麻蜥
俗名别名 麻蛇子、蝎虎子、蛇虎子
英 文 名 Mongolian racerunner
拉丁学名 Eremias argus
地理分布 北方地区,南方少见。
繁殖方式 卵生。于5-6月交配;6月份开始产卵,每年产卵一次,一般卵2枚,少数3枚,个别4枚;卵长圆形,白色。7月中旬可见幼蜥,下旬后则大批出现。
习 性 栖息在3000米以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边缘以及干草植物丛下,沙质农田近亦有之。通常在白天9时左右开始外出活动,窜行于草石之间。10月中旬以后,即开始入洞于深1米左右处冬眼,一般于第二年4月上旬复苏出垫。
体形特征 头体长46-59毫米,尾长50-71毫米。体形长圆而略扁平;尾圆柱形,向后渐细;易断,再生。吻凸出前端圆钝,吻鳞呈五形,与第一上唇鳞和上鼻鳞相切;鼻孔围以3枚鼻鳞,上鼻鳞与吻鳞和第一枚上唇鳞相节,下鼻鳞不与吻鳞相切而同前二枚上唇鳞相切;额鼻鳞成对且左右相切,个别单枚;前额鳞一般为2枚,左右相切,有的在其间有1或2枚小鳞分隔;额鳞单枚成盾形;额顶鳞与成对,顶鳞最大且顶间鳞后左右相切,后缘平齐;有2枚大形眶上鳞,前枚的长度等于从它到后颊鳞之间的距离;眶下鳞3枚,中央一枚狭长成弧形,与第五、六、七枚上唇相切;上唇鳞8-11枚,下唇鳞5-8枚。颏片4-5对,前3对在正中线左右相切;从刻片到领围正中线上有细鳞20枚左右;领围明显。由7-11扁平鳞片组成,正中一枚最大。背鳞细小呈粒状,体中段横行42-48枚。腹鳞大,平扁或矩形,斜向中线排列,最大横排12-14枚;从领围到胯间一直线上,有鳞29-33枚。肛孔横裂,其前后缘均为细小粒鳞。四肢较发达。前肢前伸几达鼻孔;后肢前伸达腋部。股前侧被覆1-2行、胫外下侧被覆2行平滑大鳞;股腹后侧有股窝9-11枚,左右两列股窝相隔5-8枚小鳞;四肢其余部分皆补覆细小鳞片。指、趾腹面鳞片起棱,第四趾趾下瓣19-23枚;指、趾末端具爪。尾鳞除芊基部下面鳞片平滑外,其余的皆具棱。生活时,体背面橄榄灰色,其上通常有六条由镶有黑边的黄绿或灰白色眼点缀联成的链形纵纹,其中一对始自顶鳞外后角至尾背前段两侧;一对则始自顶鳞后缘中央至尾基会合成单行延伸到尾前段;腹侧一对则起自眼后下方经耳孔过肩向后延至胯部。少数个体在后对纵纹之下还有一对,故亦有有8条纵纹者,各纵纹上的眼斑之间横向相连略呈格背离棕黑斑块,仅背正中为几无斑块的橄榄灰色纵带。腹面皆为黄白色,但在繁殖季节,蜥则呈现红棕色。液浸标本背面灰色,浅色部分均成白色,棕黑斑块仍显著。
食 性 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如甲虫、蚂蚁、蛾、蝇和蚊等。
104.丽斑麻蜥
105. 台湾草蜥
拉丁学名 Takydromus formosanus
地理分布 台湾地区。
繁殖方式 卵生。产卵季节在春末和夏季,每次可产四至六枚卵。白色,埋于土中,很容易在土中发现。
习 性 栖息于台湾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山区。台湾草蜥的腹鳞是方形,身体极为细长,尾长几乎是体长的两倍。在当地有“蛇舅母”的俗称。台湾草蜥腹鳞有八列,背面为深褐色,腹面为浅褐色,体侧由吻端至尾基有浅灰色的色带。台湾草蜥在腿基鼠蹊部有鼠蹊孔,这是一种皮胃腺,为其排盐器官。鼠蹊孔的对数可以作为辨认的标准。台湾草蜥有二对鼠蹊孔,也是它的特征之一。
体形特征 全长20~22cm,背部以茶色为主,体侧呈绿色。计有3对咽头鳞,2对股孔。
食 性 以小型节足动物为食。
105.台湾草蜥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35
106. 海南壁虎
拉丁学名 Gekko similignum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三有”保护动物名录。海南壁虎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会叫,嘎嘎的。
106.海南壁虎
107. 科摩多龙
地理分布 科摩多岛
繁殖方式 卵生。三—五年性成熟,每年七月发情,交尾,八月开始产卵。刚成熟的雌蜥只能产四--六枚卵,每隔二--三天产一次。十岁左右,进入产卵旺期,每次产下二十几枚,将卵埋在沙窝里,靠太阳辐射的自然温度孵卵,八个月后,幼蜥才破壳而出。刚出壳时,小蜥大小如同我们饲养的家鹅。它能活五十--八十年。
习 性 偶尔会游入大海或在海岸附近徘徊,但一般说来仍是比较喜好干燥荒凉的环境印度尼西亚有一个群岛叫努沙登加拉群岛,科摩多就是该群岛的一部分。科摩多岛长四五公里,宽十—十三公里。在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的蜥蜴,岛上的居民称之为“科摩多的龙”。它基本上是“哑巴”,声带很不发达;即或激怒时,也仅能听到它发出的“嘶嘶,嘶嘶”的声音。它扑食动物时,凶猛异常.奔跑的速度极快。它那巨大而有力的长尾和尖爪是扑食动物的“工具”。它以岛上的野猪、鹿、猴子等为食。只要成年的巨蜥一扫尾巴,就可以将三岁以下的小马扫倒,然后一口咬断马腿,将马拖到树从中吃掉。吃不完时,它还将余下部分埋在沙土或草里,饿时可吃。生活在科摩多岛上的野鹿、野猪、山羊和各种猴子,见到巨蜥就逃。蜥蜴吃饱后,趴伏于丛林间,沙滩上或礁岩上,甜睡,晒太阳。它善游泳,具有潜入水中捕鱼吃或在水下呆几十分钟的特殊本能。
体形特征 全长最大可达3公尺以上,体型成熟的个体极为顽强,全长超过2公尺者,体重已高达50公斤以上。成体的体色呈单一褐色系,无任何斑纹。吻部宽大,且鼻孔位置较接近吻部。四肢发达。成年的蜥蜴.一般身长三点五——五米左右(雌性大,雄性小),体重一百—一百五十公斤。皮肤粗糙,生有许多隆起的疙瘩,无鳞片,黑褐色,口腔生满巨大而锋利牙齿(世界二十六种巨蜥蜴,只行它有牙齿)。
食 性 幼时以树上昆虫或蜥蜴为食,长大后以大型哺乳类或其腐尸为食。
107.科摩多龙.
108. 蓬莱草蜥
英 文 名 Stejnegers grass lizard
拉丁学名 Takydromus stejnegeri
地理分布 台湾西部恒春以北以及宜兰低海拔地区。
繁殖方式 卵生。可在植物基部、石块下等较潮湿的环境产二到六颗软卵。
习 性 主要出现于草丛地区。白天常在草地旁边的石块、木条、马路旁晒太阳。
体形特征 蓬莱草蜥与台湾草蜥非常相似。身体细且长,吻肛长约五到六公分。头部长,且嘴部凸出。大多数的个体其腹面有一对鼠蹊孔。尾巴是吻肛长的三倍。身体背面有八纵列大型鳞片,中央两列鳞片于背部的中段消失。腹部有八纵列鳞片,身体侧面的鳞片极小。背部鳞片的颜色一般是榄褐色或浅褐色。有些个体的体侧有一条黄褐色的纵带。
108.蓬莱草蜥
109. 孔雀刺尾蜥
地理分布 沙地阿拉伯西北部,以色列南部,和埃及东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约 1' ; 300g 幼年体型 4" - 5" ; 4g。拥有宽阔的头部和肥壮的身躯,尾部扁平,并长有钉状的刺。雄性呈绿、铁锈或蓝色,亦可能是混合了这些颜色;而雌性则呈浅褐色或啡色,没有雄性般的鲜艳。
食 性 杂食性(植物和动物)。
护 理 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砂砾,幼沙 (例如:爬虫沙),泥土。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8 - 41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9 - 35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8 - 24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30 - 40 %。躲藏处: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喂饲:主要喂饲:花,豌豆,紫花苜蓿,青豆,扁豆,玉米,红萝卜,甘薯,和深绿色多叶植物 (例如:羽衣甘蓝,芥菜,芜菁甘蓝,芥兰,蒲公英等)。间中喂饲:昆虫,虫,蟋蟀等;注意:幼年的不应喂饲麦皮虫 因为难消化。
109.孔雀刺尾蜥
110. 白唇树蜥
俗名别名 四脚蛇
英 文 名 White-lipped variable lizard
拉丁学名 Calotes mystaceus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
110.白唇树蜥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36
111. 铜蜓蜥
英 文 名 Brown forest skink
拉丁学名 Sphenomorphus indicus
繁殖方式 卵生。
111.铜蜓蜥
112. 海南睑虎
拉丁学名 Goniurosaurus hainanensis
地理分布 海南省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分布在我国海南省低海拔较干燥的丘陵低山岩隙活动的。
体形特征 体长18-22公分。
食 性 以小型昆虫为食。
112.海南睑虎
113. 裸耳飞蜥
英 文 名 Blanford's flying dragon
拉丁学名 Draco blanfordi
地理分布 中国云南、西藏、广西和海南
繁殖方式 卵生。
体形特征 体长150毫米以下,尾长约为体长的1.5倍。
食 性 以昆虫为食物。
113.裸耳飞蜥
114. 草绿攀蜥
俗名别名 草绿龙蜥
英 文 名 Yellow-headed japalure
拉丁学名 Japalura flaviceps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
114.草绿攀蜥
115. 橙点石龙子
地理分布 非洲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干燥的地区。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38 - 45 cm。足部发育良好,长有光亮的鳞片,啡色或灰色的身躯上,长有黄色或橙色的斑纹。
食 性 虫食性;多种昆虫和虫,间中水果。
护 理 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幼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砂砾,泥土因为它们喜欢掘洞,所以垫底物的厚度应该最小 2" - 4"。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5 - 38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6 - 28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8 - 24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中至低。躲藏处: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
115.橙点石龙子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36
116. 西藏沙蜥
英 文 名 Theobald's toad-headed agama
拉丁学名 Phrynocephalus theobaldi
地理分布 西藏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
117. 斑点蓝舌蜥
拉丁学名 Tiliqua nigrolutea
地理分布 澳洲东南角及塔斯梅尼亚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平地至山地森林间,地栖型。
体形特征 全长35公分,头侧前鳞的大小约与其他头侧鳞相当,在顶间鳞至颈部间,覆有2列以上的大型多角状鳞片。体鳞数28-32列。依产地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体色类型。
食 性 以昆虫、陆栖蜷螺、花或果实为食。
117.斑点蓝舌蜥
118. 犰狳环尾蜥
拉丁学名 cordylus cataphractus
繁殖方式 胎生。在夏末产下1-2只幼体。
习 性 栖息平坦的砂岩地,日行性,以8——10只的数量群居。
体形特征 全长12——16公分,最大可达21公分,头后部有6枚大而有明显鳞骨的鳞片并列。躯体及尾部同样有具明显鳞骨的鳞片呈带状排列。其中位于躯体部位的鳞片数量,有15——17枚。雄性身上约有26——32个股孔。一但遭遇危险,便迅速钻进岩石缝隙中躲藏。若不小心被捕,则将头尾卷曲成球状,以保护柔软的腹部。
食 性 以昆虫为食
118.犰狳环尾蜥
119. 瑶山鳄蜥
拉丁学名 Sinisaurus crocodilius
地理分布 中国西南部之广西大瑶山区。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山地溪流,半水栖型。
体形特征 全长30-40公分,头形呈纵扁状,尾部与鳄尾酷似。
食 性 以昆虫、蝌蚪、小鱼或蚯蚓为食。
119.瑶山鳄蜥
120. 吐鲁番沙虎
拉丁学名 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
繁殖方式 卵生。
120.吐鲁番沙虎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37
121. 鳄鱼守宫
拉丁学名 tarentola mauritanica
地理分布 西班牙至希腊间,北非。
繁殖方式 卵生。4——7月产卵,每次产卵2枚。孵化期35——84天
习 性 栖息于建筑物外墙或墙角。夜行性。在寒冷的冬天也到外面享受阳光。
体形特征 全长15——16公分。全身均由鳞骨状鳞片所覆盖,且鳞片后缘均呈钝棘状。躯体背部的底色以黄或灰色为主,并有断续的带状或纲目状斑纹。
食 性 以昆虫,小型蜥蜴为食。
121.鳄鱼守宫
122. 台湾滑蜥
英 文 名 Taiwan smooth skink
拉丁学名 Scincella formosensis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小昆虫
122.台湾滑蜥
123. 多疣壁虎
拉丁学名 Gekko japonicus
地理分布 中国东部,西至四川(东部),北达陕西(南部),甘肃。国外分布朝鲜(南部),日本。
繁殖方式 卵生。
123.多疣壁虎
124. 雪山草蜥
拉丁学名 Takydromus hsuehshanensis
地理分布 台湾地区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雪山草蜥为台湾特有种,亦为台湾最大形的蜥蜴,分布于海拔1,800~3,500公尺的高山地区,目前已在小雪山、南湖大山、大禹岭、合欢山、奇莱山及八通关等地发现。栖息于高山箭竹草原或碎石坡,另在人工开辟的林道两侧亦经常出没,白天活动,捕食昆虫为主,晨间常在石头上晒太阳。
体形特征 体长而粗状,腹鳞方形平滑,排成6纵列。背部为橄褐色,体侧有一条黑褐色或褐色的宽纵带,腹面乳白色。
食 性 以昆虫为食。
124.雪山草蜥
125. 马达加斯加日间壁虎
地理分布 马达加斯加,非洲。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树栖性;雨林。世界上最大的日间壁虎之一。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11" - 12"。世界上最迷人和美丽的壁虎之一,样子可爱。
食 性 虫食性;小昆虫,多种小节肢动物 (例如:昆虫,虫,蟋蟀等)
护 理 饲养箱:给树栖性动物的饲养箱应该是较高而不是阔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枝节物因为是树栖性动物,大量的枝节物必须设置作为攀爬和栖息之用(例如:树干,喷沙葡萄藤)。垫底物泥土,砂砾,树皮 (例如:树皮,椰壳碎)。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0 - 32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3 - 26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8 - 24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经常 60 - 80 %;可在动物身上和环境内喷水保持湿度,每天 1 - 2 次。躲藏处:必需,一个私隐的地方,安全和在日间睡觉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喂饲:主要喂饲:多种节肢动物 (例如:昆虫,虫,蟋蟀等)。间中喂饲:水果汁和花蜜。注意移走所有吃剩的昆虫因为它们(尤其是蟋蟀)会造成强烈的骚扰,引致受惊。另外,食物的大小不应超过头部的三份之一。
125.马达加斯加日间壁虎.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37
126. 马里刺尾蜥
地理分布 非洲西北部,马里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干旱栖息地。
体形特征 成年体型 12 - 18"。雄性拥有巨大、宽阔的头部和肥壮的身躯,而雌性则有较细的头部。它们的颚骨强而有力,牙齿深入其口腔内侧,尾部扁平,并长有钉状的刺,身体呈黄和灰黑色。
食 性 杂食性(植物和动物)。
护 理 此品种是最普遍的刺尾蜥,亦是需要最高温度来饲养。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砂砾,幼沙(例如:爬虫沙),泥土。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8 - 41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9 - 35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8 - 24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30 - 40 %。躲藏处: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喂饲:主要喂饲:花,豌豆,紫花苜蓿,青豆,扁豆,玉米,红萝卜,甘薯,和深绿色多叶植物(例如:羽衣甘蓝,芥菜,芜菁甘蓝,芥兰,蒲公英等)间中喂饲:昆虫,虫,蟋蟀等;注意幼年的不应喂饲麦皮虫因为难消化。
126.马里刺尾蜥
127. 国王变色龙
拉丁学名 Calumma parsonii
地理分布 马达加斯加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比较沉稳的个性,所以不如其他种类具攻击性
体形特征 全长60-70公分。在雌雄辨别上并不困难,雄性较大体色也较华丽,且雄性在鼻子两侧都各有一根骨质突出物,雌性就没有。
食 性 捕食小型哺乳类和鸟类甚至是其他爬行类为食
护 理 需要比较大的空间,由于生活在比较凉爽的高地森林区,夏天要避免温度超过摄氏30度。另外本种连滴流水也不太会喝,所以最好是使用喷雾器或洒水器每天定时喷洒一个小时左右。 基本上,人工繁殖是十分困难的。最好以一夫多妻的方式繁殖成功率较高,并且必须经历一段类似冬天的低温期。成功交 配后5-6个月,雌性才会产卵,但每年只产一次卵,每次可产30-50颗卵,孵化期却长达一年以上到两年之间,并且期 间需有春雨的刺激,非常难以孵化。所以市面上所见到的几乎都是野生之个体。台湾所进口的个体存活率大约只有一成左右。对于高价变色龙来说,死亡的风险是非常高的。
127.国王变色龙
128. 黄纹石龙子
英 文 名 Yellow-striped skink
拉丁学名 Eumeces capito
地理分布 分布于西北和华北外,其余5种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西南和台湾。
繁殖方式 卵生。
128.黄纹石龙子
129. 南草蜥
英 文 名 Asian grass lizard
拉丁学名 Takydromus sexlineatus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以昆虫为食。
129.南草蜥
130. 和云士环尾蜥
拉丁学名 Cordylus warreni
地理分布 非洲东部。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地栖性;山区,多岩石的斜坡,大巨砾。
体形特征 拥有扁平的身躯,雄色腹部则呈现橙红色,每只大腿内侧拥有七至十三个毛孔,背部以深啡或黑色的鳞片为主,尾部鳞片成棘状。此品种以二十四至三十七横行鳞片组成(视乎其分属)。
食 性 肉食性;大无脊椎动物 (甲虫,草蜢等),蜗牛,小蜥蜴和蛙 。
护 理 饲养箱:饲养箱可选用较阔而矮的饲养箱,因为它们不太喜欢向上爬 (例如:订制木柜,玻璃饲养箱)。垫底物树皮砂砾,幼沙 (例如:爬虫沙,钙沙)。活动时间:日间;12 - 14 小时直接阳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设备 (例如:紫外光管 5.0,强力紫外光灯)。温湿度:温度:38 - 43 °C -- 照点 (例如:太阳灯)29 - 35 °C -- 日间 (例如:日用蓝灯)18 - 24 °C -- 夜间 (例如:夜用红灯,红外线发热灯,陶瓷发热器)。湿度:30 - 40 %。躲藏处:可采用人工洞穴(例如:树洞,发热洞穴)等。
130.和云士环尾蜥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38
131. 刘氏石龙子
英 文 名 Lius skink
拉丁学名 Eumeces liui
地理分布 主要在我国南方。
繁殖方式 卵生。
131.刘氏石龙子
132. 鳞趾虎
英 文 名 Mourning gecko
拉丁学名 Lepidodactylus lugubris
繁殖方式 卵生。
132.鳞趾虎
133. 大壁虎
俗名别名 蛤蚧、多格、蛤蟹
英 文 名 Giant Gecko
拉丁学名 Gekko gecko
地理分布 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
繁殖方式 卵生。6-7月份产卵2枚于岩壁上,卵白色,略近球形,孵化期约3个月。
习 性 栖息于山间岩石上或树洞内,亦见于住宅房屋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体形特征 壁虎科中最大的一种,全长30厘米左右,头体长与尾长相近。头宽大,略呈三角形。吻圆,眼脸明显。身体背面灰褐色,密布细小鳞片,细鳞间散有褐色至橘红色的粗大瘰粒,排列成纵行。腹面鳞片较大,略成六角形。四肢的指、趾宽大扁平,具吸盘;除第一趾外,均具小爪。腹面白色,有粉红色斑纹。尾部形成灰白色和粉红色相间的环纹。
食 性 以昆虫、晰蜴和小鸟为食。
133.大壁虎
134.
凭祥睑虎
拉丁学名 Goniurosaurus luii
地理分布 广西凭祥地区。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以昆虫为食
134.凭祥睑虎
135. 蓝岩鬣蜥
地理分布 是开曼群岛的特有种
繁殖方式 卵生。雌性每窝可以产下12-20颗蛋不等,依体型大小而定,雌性会长期看守产卵的窝.
习 性 蓝岩鬣蜥栖息地接近赤道,阳光一年四季都很强烈,使得它们对紫外线的需求很高,每天日照的时间也十分长,所以在人工饲养时,最好养在室外才能提供直射的自然阳光,在室内饲养时,就必须使用大量的UVB灯光.但是蓝岩鬣蜥的温度适应力很高,可以忍受高达摄氏49度低达10度的气温.它们虽然性情比较温和,但是彼此间争斗难免,所以最好是单独饲养,只有到繁殖期时才混养.
体形特征 雄性棘刺和肉垂都比较大,体色泛蓝,雌性通常为棕色.
食 性 食性上都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在幼体阶段可以偶而喂食昆虫等动物性食饵,随成长而逐渐转变为全素食蜥蜴.
135.蓝岩鬣蜥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38
136. 拉达克滑蜥
英 文 名 Ladak dwarf skink
拉丁学名 Scincella ladacensis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小昆虫
136.拉达克滑蜥
137. 雅美鳞趾虎
英 文 名 Yami
拉丁学名 Lepidodactylus yami
繁殖方式 卵生。
137.雅美鳞趾虎
138. 喷点变色龙
英 文 名 Flap-neck chameleon
拉丁学名 Chamaeleo dilepis dilepis
地理分布 非洲中部与南部诸国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喷点变色龙和地毯变色龙一样属于小型树栖型变色龙。但是却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的变色龙种类。适温:摄氏22-28度。在交配后约90天左右雌性会挖洞产下25-50颗卵,在22-23度时约9-12个月孵化。初生幼体约4-5公分,经过大约9-12个月的饲养就可以成年。
体形特征 全长12-16公分。喷点变色龙因为亚种众多,一般并未详细加以区分,所以在体色上的变化也就比较多,主色由土黄色到绿色都有,不过都会有黑色斑点散布全身。也同样都具有耳冠,可以任意竖起表达情绪,只是因为分布区的不同,耳冠大小的差异也很大。喷点变色龙在繁殖上就远远不及地毯变色龙,每年通常只产卵一次,雄性个体与高冠变色龙一样在后脚跟有肉瘤凸起。不过有些亚种并没有这个特征,所以最好再观察其他性征如较为肿大的泄殖腔,体型较小,喉部的颜色多为橘黄色,雌性则为白色等来确认。
食 性 在食物上它们一般也是以小型昆虫为主食,属于肉食性,蟋蟀,甲虫,蚱蜢等都是不错的食物,水份的供应也要充足。
护 理 在人工饲养上,可以一般变色龙的环境来布置,由于它们主要栖息于低海拔地区,承受低温的能力较差,所以在温度上的控制要提高2-3度。
138.喷点变色龙
139. 长尾南蜥
英 文 名 Long-tailed skink
拉丁学名 Mabuya longicaudata
地理分布 台湾地区。
繁殖方式 卵生。
139.长尾南蜥
140. 敏麻蜥
英 文 名 Steppe-runner;Steppe racerunner
拉丁学名 Eremias arguta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觅食各种小形昆虫及其幼虫。
140.敏麻蜥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39
141. 胎生蜥蜴
英 文 名 Viviparous lizard
拉丁学名 Lacerta vivipara
地理分布 在我国见于黑龙江省,国外分布很广,从欧洲乌拉山远端的英格兰和爱尔兰,往东通过西伯利亚到远离东海岸的库页岛等广大地区。
繁殖方式 卵生。每年4-5月交配,卵在雌性的腹中充分发育,待到7-9月幼蜥产出。每窝产仔蜥4-8只(偶有10只,较罕见)。
习 性 生活在阴湿的林地、草地、沼泽或覆盖着青苔的土壤上。
体形特征 体长约18cm。
食 性 捕食昆虫及其幼虫,也吃其他无脊椎动物
141.胎生蜥蜴
142. 光蜥
英 文 名 Chinese forest skink
拉丁学名 Ateuchosaurus chinensis
繁殖方式 卵生。
142.光蜥
143. 巨型环尾蜥
地理分布
繁殖方式 巨型环尾蜥也和犰狳蜥一样是胎生蜥蜴.每年只生产一次,每次可以产下1-2只幼体.幼体需要三年以上的成长才能具备生殖能力.
习 性 巨型环尾蜥是日型性穴居型的蜥蜴,它们通常分布于干燥的多岩地区,在岩缝中或是凿出的洞穴中栖息,这种习性和环境也十分类似部份岩居型的王者蜥.它们有一个招牌动作,就是撑高前肢面向阳光晒太阳,所以它们的英文俗名就叫做 "望日蜥"倒是非常传神.
体形特征 雌雄辨别不难,雄性股孔明显,前肢内侧的鳞片特别突起,雌性就没有.
食 性 它们属于杂食性蜥蜴,但是通常以昆虫为食,也会捕食小哺乳类或其他爬虫类动物.蟋蟀,面包虫,叶菜,水果和花朵等都会接受.
护 理 饲养巨型环尾蜥的环境布置可以爬虫沙为底材,加上堆叠的岩块就足够,它们也需要大量的日照所以高品质的UVB光线是不可或缺的配备,夏季每天需要12-14小时的光照.不过温度倒是不需要高于30度.此外水盆也是必须准备的.
143.巨型环尾蜥
144. 白条草蜥
英 文 名 Mountain grass lizard
拉丁学名 Takydromus wolteri
繁殖方式 卵生。
食 性 以昆虫为食。
144.白条草蜥
145. 四线石龙子
英 文 名 Blue-tailed skink
拉丁学名 Eumeces quadrilineatus
繁殖方式 卵生。
145.四线石龙子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39
146. 截趾虎
英 文 名 Stump-toedgecko
拉丁学名 Gehyra mutilata
地理分布 在我国分布于云南、台湾、海南等地;云南省内分布于滇南和滇西等部分地区。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房舍和墙缝间。夏季夜间在有光、昆虫多的墙壁上数量较多。
体形特征 成体体长50毫米,尾长与体长相等或略长。头、体背部鳞片为小颗粒状,胸、腹鳞片大而平滑,覆瓦状排列。尾扁宽,基部侧缘呈细锯齿状。指、趾端膨大,第一指、趾爪极小。
146.截趾虎
147. 卡氏巨蜥
拉丁学名 Varanus jobiensis
地理分布 新几内亚岛及雅平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湖泊或河川附近红树林、草原或雨林等区域
体形特征 全长超过120公分以上,头部较为细长,颈部及头侧方的鳞片较小及舌头呈红色。个体间的体色略有差异,喉部周围比其他部位颜色来的明亮,呈白、黄或粉红色。
食 性 以昆虫、小型哺乳类、青蛙或淡水鱼为食。
147.卡氏巨蜥
148. 海鬣蜥
拉丁学名 amblyrhynchus cristatus
地理分布 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海鬣蜥是世界上唯一能适应海洋生活的鬣蜥。它们和鱼类一样,能在海里自由自在地游弋。
体形特征 其外貌像史前动物的爬行动物,乍一看它们,那古怪的样子着实令人生畏。
食 性 它们喝海水,吃海藻及其他水生植物。
148.海鬣蜥
149. 蹼趾壁虎
拉丁学名 Gekko subpalmatus
地理分布 中国南部,东至浙江,西至四川。
繁殖方式 卵生。
149.蹼趾壁虎
150. 蟾头蜥
俗名别名 卷尾沙蜥
拉丁学名 phrynocephalus maculatus
地理分布 伊拉克,阿富汗,伊朗。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沙漠区。在清晨和傍晚出没。
体形特征 全长15公分,喉垂及背部中央等位置并无鳞饰。无鼓膜,仅留有些许退化痕迹。尾巴呈圆形断面,但根部扁平。无股孔及鼠蹊孔构造。趾部下方覆盖有几枚具鳞骨的鳞片。前肢脚趾的侧面部位,另有不太明显的鳞饰。至于头侧方至颈部间则无任何皮皱。
食 性 以昆虫为食
150.蟾头蜥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40
151. 山滑蜥
俗名别名 四脚蛇
英 文 名 Tsinling dwarf skink
拉丁学名 Scincella monticola
繁殖方式 卵生。
体形特征 山滑蜥体细长而略扁,头体长略短于尾长。头宽略大于颈宽,吻短而末端圆钝,吻鳞宽大于高,从同可以看到;鼻鳞较大,完整,鼻孔位于其中央;无上鼻鳞;额鼻鳞单枚,宽大于长,其前缘正中与吻鳞相节,切缝较额鼻鳞与鼻鳞之切颖短;二前额鳞彼此在前内角与中线相切;额鳞窄长,最宽处在前半部;额顶鳞2枚,略大于中央的顶间鳞,彼此在顶间鳞之前与前内侧缘相切;顶鳞2枚,较额顶鳞或顶间鳞为大,彼此在顶间鳞后方相切成一短缝线;颈鳞2对或3对;眶上鳞4枚,前2枚与额鳞相切;上睫鳞7枚;颊鳞2枚,前枚较高,后枚较长;前颞鳞2枚,后颞鳞2枚,上前颞鳞最小,上后颞鳞最大;下眼有瞪中央有一椭圆形透明睑窗;耳孔略呈椭圆形,大于瞪窗而小于眼眶,周缘光滑而无瓣突;鼓膜下陷;上唇鳞左右各7枚,第一枚切鼻鳞下缘,第五枚恰在眼正中下方,第七枚归大;颊鳞较宽,其后有较大颏片1枚;下唇鳞左右各7枚。全身鳞片光滑。背鳞较侧鳞宽大,但不至侧鳞的二倍;环体中段有28-30鳞行;背中线自顶鳞后至股后缘水平一纵行有鳞79-84枚,腹鳞与背鳞大小相似,腹中线自颏片后至肛鳞前一纵行有鳞87-97枚;肛鳞2枚,较大,在体侧深色纵带之间的背中段鳞片为4行加左右外侧各半行。四肢较弱,贴体相向时,指趾相距约等于或略大于一臂长;瓣后肢指五。趾五;均具爪。指长顺序3、4、2、6、1,中长顺序4、3、5、2、1;第四趾趾下瓣13-17枚。尾圆柱形,末端渐细;尾下正中一行鳞征比较宽大。体背面灰棕色。身体两侧上半部始自鼻孔,通过眼,经耳孔上缘,四肢基部上方,向后延伸至尾端,各有一棕褐或黑褐色纵带;此纵带在体中段约占2+2(1/2)鳞行,上缘平直,下缘有连续缺凹略呈波状。在两侧纵带之间的背面,自颈部到尾前段有棕褐或黑褐色小点缀连成的四条链状纵线,两侧纵带下方为蓝灰或灰白色,多无斑点,仅指、趾下面略带红棕色。生活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向阳山坡上,白天多活动于灌丛或草丛间,亦隐匿于乱石下。
食 性 小昆虫
151.山滑蜥
152. 赤腹蜥
拉丁学名 Pseudocordylus sp.
地理分布 南非。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岩缝间,日行性
体形特征 全长15-35公分,背部鳞片细小,尾部覆有棘状鳞。雄性腹侧部多呈黄色或橘色。
食 性 以各种无脊椎动物或小型蜥蜴为食。
152.赤腹蜥
153. 恒春草蜥
俗名别名 高雄草蜥
英 文 名 Sauters grasslizard
拉丁学名 Takydromus sauteri
地理分布 台湾地区。
繁殖方式 卵生。
153.恒春草蜥
154. 多线南蜥
拉丁学名 Mabuya multifasciata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中国南部、缅甸、泰国、寮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等地。
繁殖方式 卵生。
154.多线南蜥
155. 斐济鬣蜥
拉丁学名 Brachylophus fasciatus
地理分布 斐济群岛和东加群岛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斐济鬣蜥属于日行性的树栖型蜥蜴,习性与绿鬣蜥十分类似,但是更倾向以果实为主食,以各种昆虫类为辅食,它们不太饮用静止的水,主要以叶片上的露水解渴。所以保持高湿度的环境对它们来说是很重要的。饲养箱需要以高度为主。由于它们不适合群居,因此在幼蜥阶段以单独饲养较好,成蜥则成对饲养较好。
体形特征 斐济带纹鬣蜥和斐济大鬣蜥的区别主要在于条纹的宽窄,前者的条纹很宽且颜色为灰蓝色,后者的条纹很细颜色为白色。同时斐济带纹鬣蜥体型比较小,背上的鳞鬣也比较细小,斐济大鬣蜥体型至少要大上10公分,背上的鳞鬣呈现黑色而且比较粗大。此外,斐济带纹鬣蜥雌雄异色,雄性才具有带纹,雌性并没有,而斐济大鬣蜥则是雌雄同色,雌雄只能依赖股孔来判别。两个种类都具有类似守宫的变色能力。
食 性 果实为主食,以各种昆虫类为辅食
155.斐济鬣蜥

作者: 沈阳老张 时间: 2009-10-10 13:41
156. 台湾蜥虎
拉丁学名 Hemidactylus stejneger
地理分布 台湾
繁殖方式 卵生。
156.台湾蜥虎
157. 股鳞蜓蜥
英 文 名 SouthChina forest skink
拉丁学名 Sphenomorphus incognitus
地理分布 分布在台湾南部与东部。
繁殖方式 卵生。
157.股鳞蜓蜥
158. 兰屿壁虎
俗名别名 兰屿守宫、菊池氏蛤蚧
拉丁学名 Gekko kikuchii
地理分布 分布于兰屿。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为当地特有种,栖息于住家与礁石岩壁附近之环境。
体形特征 为中、大型的壁虎,吻肛长可达8~10公分,体背中线两侧各有一行黑褐色的斑纹,体色则有许多变化,尾部有栉刺状环节,肛前孔数目在30个以上。
158.兰屿壁虎
159. 原尾蜥虎
拉丁学名 Hemidactylus bowringii
地理分布 中国南部,海南,台湾,国外分布亚洲南部,东南部,东至日本(琉球群岛)。
繁殖方式 卵生。
159.原尾蜥虎
160. 刺尾巨蜥
繁殖方式 卵生。
习 性 栖息于岩区或巨石较多的环境,多藏于岩缝间或岩石下方,会攀木。
体形特征 全长可达120公分,体型较小,背部的暗褐色纲目上,带有黄色斑点或乳白色眼状斑纹。在眼状斑纹的中央位置上,覆有1-2枚暗褐色鳞片。头部也有暗褐为底色,并布有黄色或乳白色斑点,可延伸至颈部而形成接续的直纹。鼻孔浑圆,位于眼睛至吻部间之中央,开口朝向侧方。尾部的鳞片具有棘状突起。
160.刺尾巨蜥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zghncy.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